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中国的新革命 >

第23章

中国的新革命-第23章

小说: 中国的新革命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柳就这样得到〃分红权〃,他当即在公司员工中做出分配。在当时,这些都是纸上之兵,没有分掉一分一厘。柳传志只不过要财务人员将这笔钱逐年登记造册,载入每人名下。无论是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们还是企业的员工,都觉得这是在〃画饼充饥〃,不当一回事,只有柳传志看出此中价值。他相信这是走向〃财产归属〃之途的第一步。
  既然有了第一步,也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走向既定目标。他从这里开始,又走了7年,终于在2000年把公司35%的股权归属员工所有,也让他自己以及和他创业的同伴们一夜之间全都成了千万富翁。其具体操作的程序,则是将这部分股权作价1?6亿元,然后将多年积累下来的那笔红利倾囊而出,一举购得。这一过程最好地证明,柳传志这个人是好高骛远和脚踏实地的绝妙结合体。他有足够的决心和忍耐力与旧制度周旋,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都是后话。现在让我们回到1994年,看看中关村如何高举起那面时代的旗帜。
  这个行业的本性是没有国界的,现在它却大张旗鼓地打出爱国主义的旗号。在我们国家掀起来的〃高举民族品牌大旗〃的浪潮中,中关村所发挥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技术主流的重要转折,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中关村不再仅仅是外国微机的大柜台,而且还是一个广阔的、不断成长的经济王国。老一代的政治经验仍然有用。它的作用是游说政府、勾结权力、组成联盟、平息这个王国的潜在阻力,最终能够保障它的成长壮大。企业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会赚钱,更在于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去赚钱。
  前文所述中关村的舆论转向〃民族工业的生死存亡〃,现在有了新进展。1994年5月第一周,杨元庆在北京发布联想微机〃E系列〃的那一天,总工程师倪光南率领一支队伍来到上海,用了三天时间,与复旦大学和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意向,共同建立一个〃微电子设计中心〃。有证据表明,这一计划曾让公司上下兴奋不已。倪光南一说起来就会两眼放光,因为〃设计中心〃的目标是集成电路,也就是开发制造计算机的专用芯片。它在计算机产业的技术链条上属于高端产品。

  第49节:分裂之家(5)

  我们只要稍微一想就能明白,中关村同时发生的这两件事……杨元庆统帅的微机阻击战和倪光南策划的芯片研发,正是中国社会潮流的反照。用纯粹技术的眼光来看,这两人都在试图发起对于外国技术垄断地位的挑战,只不过指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杨元庆走向低端,而倪光南则是挺进〃制高点〃。假如振兴民族计算机产业真的可以被当做一场战争,那么杨元庆是在采用避其锋芒攻其不备的战术,这有点像毛泽东当年的游击战,而倪光南则是在敌人最强大的地方展开攻坚战。
  主张抢占〃技术制高点〃的舆论显然占有道义上的优势。中国人在开放年代发奋图强,大举拆除贸易壁垒,进入世界市场的步伐也相当紧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放的进程反而刺激了国内民族主义的潮流,潜伏着的社会分歧涌到表面,成为90年代中期国内舆论的一个焦点。有三个人,杨桃源、垄和安、何君臣,联合起来在《国际电子报》发表文章,题目叫做《中国计算机产业何去何从》,里面开列两种意见,都有代表性:
  ……我们缺少强有力的集成电路和工业基础,又不掌握技术制高点。现实的选择是〃一退到底〃,去选择那些外国人不愿意做、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产品。
  ……不能再退了,搞一个丢一个,我们还能退到什么地方去?政府不能再作壁上观,应当加强扶持力度,保住〃民族的〃这一块。
  在这样一种舆论的诱导下,〃中国芯〃特别时髦。〃芯片〃本是集成电路的俗称,只具有纯粹技术和经济的含义,但是〃中国芯〃偶然地与〃中国心〃谐音,于是立即就被赋予强烈的民族情感,也刺激着中国社会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国家都不得不回归本来意义上的经济和技术。从一开始,中国的崛起就面临着技术匮乏的窘境。它的基本推动力首先来自资源的投入,它每年消耗全世界7?4%的原油、25%的氧化铝、27%钢材、30%的铁矿石、31%的煤、40%的水泥。然后,在意识到资源不可能永无止境地被挥霍之后,它便试图拿资本替代资源,成为经济的发动机。国内规模庞大的储蓄和国债,以及每年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外国投资,使得它的〃资本替代〃战略颇为成功。中国人由此在90年代建设起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有超过80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外国人给予中国〃世界工厂〃的声誉,中国人自己也以〃中国制造〃而自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席卷整个世界已有多年,但是这个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却始终不曾进入〃科技的时代〃。它在20年前曾发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10年前曾宣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即用科技替代资源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但是直到今天,它在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仍然少得可怜,甚至还赶不上它用来大宴宾客和为官员购买轿车的支出。它的产品所依据的技术,有超过80%是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人们把这叫做〃拿来主义〃。
  说到获取新技术,中国人有三种基本的方法:第一,先购买,然后模仿。迄今为止中国市场上大部分新产品,从轿车到电熨斗,都包含了这样两个过程。学者笼统地叫做〃跟随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跟随战略〃所发挥的作用,是中国崛起的最大传奇。而官方有个通行说法,叫〃引进先进技术〃和〃国产化〃。第二,偷窃,然后假冒。这也是一部分人所使用的手段。它集中于计算机软件、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世界著名品牌,并且在90年代后期一度达到顶点,乃至侵入90%以上的计算机软件和80%的音像制品。它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短期利益以及长远的损害。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将详细述说。此外还有第三种方法,那就是创造。大约从1994年夏天开始,它在全中国成了一个如火如荼的话题,直到今天。
  〃中国芯〃是〃中国创造〃这一话题中的最激动人心的部分。随着气温的升高,中国人的热情日愈高涨。人们只要一想起英特尔垄断着世界市场上80%的中央处理器,就不能容忍,似乎不把这个〃制高点〃拿下来,中华民族就要血流成河。中央政府特别热衷推动此事。他们鼓励那些最有实力的计算机企业奋起抗争,甚至制定了政府投资计划,就连胡启立部长和周光召院长也在表达对〃中国芯〃的期待之情。他们希望联想能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还许诺政府将无偿拨付巨额资金供研究者使用。

  第50节:分裂之家(6)

  整个形势都在驱使联想担此重任,而它看上去也真是义不容辞。倪光南的〃上海计划〃显然是应运而生的。但也正是在这时,柳传志冷静下来。此人尽管在内心深处有着很强烈的民族情结,热衷政治,自诩为一个爱国者,但是他对企业比对国家更加关心。在他的心里,公司利益高于一切。而这正是新时代的公司精神。他接连几个星期把这件事思前想后,仔细计算芯片投资,估量市场前景,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原来竟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事情!6月5日,他给倪光南写信,委婉但却坚决地表示自己的反对意见。在他看来,开发〃芯片〃需要先进技术、有效的管理体系、高水平的开发人员以及足够的资金,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你就算做出来了,能不能卖出去?在陈述了这些意见之后,他断然写道,〃目前条件尚不具备。〃
  柳传志在〃中国芯〃的高地前下令公司停止进攻,是因为他看透了,中国人远未达到进军核心技术领域的时候,更无法改变世界电脑行业的既定格局。企业家的选择和科学家的选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你在实验室里可以不遗余力地追求完美,所以科学殿堂里总是树立着一些〃高、大、全〃的偶像。但是在市场上,最好的东西不一定是用户所需要的,只有最适合用户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与其在〃制高点〃上慷慨赴死,不如避实就虚,先在技术和利润的低谷中抢得一席之地。
  这个想法既机敏又缜密,显示出英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特点。然而从操作程序上看,他的行动却又过于突兀,不仅和整个国家的舆论不能相容,还让很多人措手不及,尤其让倪光南无法接受。两个人在一番激烈争执之后,不欢而散。一次战略抉择的分歧演变成这对搭档的分裂,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此后公司总裁室的会议变成了倪光南和柳传志之间的争吵,每一次工作分歧全都成了针对个人德行的指责。柳传志认定倪光南在〃胡搅蛮缠〃,而倪光南在一次会议上说:〃我永远和你没完。〃在又一次会议上说:〃柳传志你这样做违反公司法。〃在第三次会议上说:〃我坚决和你干到底。〃
  这一事件成了中关村公司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长期斗争的分水岭。公司领导者在战略选择上想法各异,乃至不能统一,这在世界商业史上原本属于正常。问题在于,柳倪分歧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特有的味道。无论当事者还是旁观者,更倾向于把它当做人与人之间的纠葛,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反倒退居其次。柳传志说,这件事是他与倪光南彻底分裂的〃导火索〃。但是我们追究起来,很难说是个人积怨导致他们不能就重大问题互相理解,还是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让两人失去了最后的转圜之机。
  总工程师说到做到,和总裁〃干到底〃。他向上级报告柳传志作风霸道,进而指控柳有严重的经济问题,其值得怀疑的资金总额有552?58万美元。他的举报如果坐实,柳传志的命运也就和那个沈太福差不多了关于这个案件的详细情形,详见《联想风云》……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