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是一指流砂:张爱玲文传-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是不敢看那张清秀的脸。
她将碗搁下,冲进了浴室,无声地抽噎着。看着镜子中自己激动的脸,张爱玲默默发誓要报仇,有一天一定要报仇。满腔的怒火燃烧着这个女孩儿,她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愤怒的还有之后自己在这个家可能的命运。
正想着,浴室的窗子“框框”响了几声。张爱玲擦了擦脸,看见弟弟正在阳台玩球,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看着那张若无其事的脸,张爱玲顿时感觉已暮色苍茫。
生活的花开花谢往往会伴随着生命的游走。张爱玲和父亲的抗战,就是生命的游走。而重拾的生机,便是投奔自己的母亲。
喧哗,奢侈,充满诱惑。这是母亲生活的基调。那些虽然陈旧但却透露着高傲气息的家具,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并不宽敞的公寓,在阳光下分外刺眼。也许,是多了那份黑暗之中的挺拔;也许,是多了那份乱世之中的另类。
张爱玲和她的母亲一样,在这样的小世界存活。而张子静也想跟随这样的母亲和姐姐生活,但是却被硬生生地挤在了门外。
那年夏天有些闷热,木门被重重地敲响了。这个时候的张子静有些手劲。他就抱着一双纸包着的篮球鞋站在了门外,他想留在这个小房子里。张爱玲看着弟弟眼中的专注和绝望,多么想不吝啬地抱着他。可是母亲却生冷地回应,已经没有能力再供养一个孩子上学,让张子静回去。门外的张子静还未来得及休息,就为母亲如此决绝的回绝而哭得泣不成声了。
“我遗传了父亲的与世无争,近于懦弱,姐姐则遗传了母亲湖南女子的刚烈,十分强悍,她要的东西定规要,不要的定规不要。”(摘自吉林出版社。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无奈中,张子静只得回去。
而张爱玲呢? 这个时候的她还未有完全继承母亲冷漠,也为面前的男孩儿而泪流满面。看着弟弟远去的背影,她始终未在泪水中挣扎出来,但却没有像曾经一样暗自发誓。
伴随着张爱玲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名气,关于张爱玲的一切都神秘而昂贵了起来。没有张爱玲的手稿,各大报社就要插画;没有插画,有关于张爱玲的东西写写都行。毕竟这个时候的中国,没有第二个张爱玲。
张子静和朋友合伙出了刊,名叫《飙》。张子静如火如荼地张罗着。可是在当时的上海,刊报林立,如何获得销量? 张子静和自己的朋友犯愁了。
张子静找的编辑张信锦考虑着如何提高读者的注意,便想到了红遍上海滩的张子静的姐姐………张爱玲。于是,张子静在无计可施的情形下,去找了张爱玲。他毕竟是自己的姐姐,毕竟是血浓于水的。
可是当站在张爱玲的楼下,他却犹豫了。张子静对于姐姐,还是没有太大的把握。一是姐姐怕生,二是如果姐姐在朋友面前驳了自己,岂不是很没有面子? 张子静是这样估量着,让同去的邵光定在楼下等自己。
敲响了张爱玲公寓的大门,果然,张爱玲很错愕。但随即让弟弟进屋。张子静直愣愣地告诉了他的来意。张爱玲连考虑的时间都没有给自己,一口回绝了张子静:“你们办的这种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自己的名誉。”可“说完她大概觉得这样对我不像个姐姐,就在桌上找出一张她画的素描说:这张你们可以做插图。
她那时的文章大多自己画插图。”(摘自吉林出版社。张子静《。 我的姐姐张爱玲》)张子静从小在姐姐这儿就吃惯了闭门羹,知道只要姐姐拒绝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于是便告辞离去。张子静和邵光定对结果都不惊讶,但是失望之情难掩。
失去了张爱玲的稿子,几个人开始了另一个计划。得此,《我的姊姊张爱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催促下产生了。没有她的稿,咱们就写关于她的事。
张子静没有得到姐姐的稿子,心情有些不快。但是,他是了解张爱玲的。自私、自卫,还有骨子里事不关己的冷漠和骄傲。
而且他们之间的距离早在她离家的时候就已经产生,并默默地渐远了。这种渐远的延伸,持续到了张爱玲至死。
张子静对于这个世上唯一亲近的亲人,很是重视。他一直注意着张爱玲的生活种种,在自己的书中对张爱玲作最好的记录。别人看张爱玲的作品时, 也许只是在关心张爱玲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而张子静是在关心自己的这个姐姐此时的心灵状况。他想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的姐姐,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他还会时时地跑到张爱玲的公寓,看这个让自己觉得自己存在的姐姐。有时姐姐会对他非常冷漠,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有时姐姐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和他坐下来喝茶,给他讲一些国外的见闻。这个时刻的张爱玲,在张子静心中无疑是当年那个最亲最亲的姐姐。
一九五二年,张子静被调到浦东乡下教书,很少回到上海市区。
又是一个闷热的夏天,八月,张子静终于有机会回到上海市区。他迫不及待地就奔向张爱玲的公寓。电车从张爱玲的公寓下开过,从电车上跳出已经完全脱离稚嫩却被姐姐赋予平凡的张子静。
张子静来到姐姐家,当门被打开那一刹那,他的心就真的如死般绝望了。姑姑没任何表情地开了门,没等自己开口,就告诉说姐姐去了美国。看着张子静,姑姑没有继续多说或者邀请进屋。而现在的张子静,也没有进屋客套的心情。张子静双脚蹒跚地走出了公寓,蹲在了马路边,却哭出了声。
一年又一年过去,父亲、母亲、后母相继去世,张子静和姐姐的联系也很少。张子静就这么孤单地过着,但是他说他的心里并没有觉得孤独,也没有因为姐姐不和自己联系或者向姐姐经济求助无果而抱怨自怜。
“姐姐待我,亦如常人,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世不能改变的。”“因为知道姐姐还在地球的另一端,和我同存于世。尤其读到她的文章,我就更觉得亲。”(摘自吉林出版社。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他便是这么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汲取着遥远的温暖。
张子静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姐姐去世的消息。他站在街边,泪水从腮边落下。虽然这是一个误传的消息,可是张子静悲痛其中。张子静有些担心姐姐生前的生活。他琢磨着,姐姐生前是不是也因为一个人生活而充满了孤寂和恐惧呢? 这样的思绪困扰着张子静,于是,他在回家之后,就打开了大门,从此都大大地敞着。
张爱玲对于封闭的生活没有弟弟那般恐惧。她依然自我,不会见生人。死前,她也并没有凡人的痛苦和挣扎。她只是静静地将自己的文件全部装好,放在门口易看见的地方,默默地写下遗书:将自己的遗产全部留给自己的好友宋淇。她就这么睡死在了床头。
这一次的消息是几月后传来,张子静明白,这一次,不会再有失误了。因此,这一次的眼泪来得比以往更突然了些。他犹豫了半晌,蹲在一箱箱文稿前面,找出了当年姐姐为他所写的《弟弟》,念出了声:“‘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父母生我们姊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摘自吉林出版社。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张子静的余生也没能多长。他一直是打算跟随姐姐和母亲的,只是,没能有如此的机会。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一直致力于记录姐姐的生活。他和姐姐都没有后代,怕自己知道姐姐的一些事情都被岁月所埋没,成了永久的迷。
不得不说,张子静对张爱玲生活的记录,对后代客观的了解这乱世中的红颜,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张爱玲和张子静余生的孤独、冷清,和生活的艰难,在弟弟这里得到另一方面的展示:…直到张子静在死前,那道门也是开着的。
触不到的爱人人们都不会喜欢失落的角落。张爱玲的失落在胡兰成这里,想留却没有办法。那些锥心的毒刺,没有办法让这朵玫瑰面向阳光从容地吐露芬芳。她只好选择背向他的方向努力生长。
张爱玲和胡兰成对自己的轨迹都有自己的主张,但是他们交错了也就交错了,往前的方向不太像是有再会的桥段。怎么有这样的脚本,写完两人比任何繁盛的夏天更为浓烈的爱情,再冰冷地述说诀别。
张爱玲可以和封建的家庭、冷酷的父亲抗衡,和那个时代各种约定俗成抗衡,却是拿这一方不堪一击的人心无能为力。胡兰成的滥情没有停止, 他永远都有无数委婉灵活的说辞来挡了众人的嘴,抚平了自己稍纵即逝的不安。但是这些说辞,怎么都挡不住四面八方向张爱玲袭来的寒风。这场爱情最后在张爱玲这里,变成了冰冷的裹尸袋。满满的凄凉里空空如也。
历史车轮的转动,不会因为任何的纠缠慢了节奏。日本投降,胡兰成也流亡日本。投靠了日本前驻华大使馆的清水董三和池田笃纪。胡兰成在日本结识很多学术出众的学者,其中有大数学家冈洁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村秀树。胡兰成是个学习能力极强的才人,在各学者身上获益良多,逐渐形成自己的学问体系。这期间他也正在马不停蹄地完成自己的着作《山河岁月》,在一九五四年得以在日本出版。
流亡日本的胡兰成,少不了的主题当然还是风花雪月。这段期间和他相伴相守的,是一个传奇度一点不亚于张爱玲的女子。她便是原上海滩黑帮老大吴四宝的夫人………佘爱珍。
胡兰成和佘爱珍结婚后的这段时间里,佘爱珍由于李小宝官司不断,还让胡兰成悟得了夫妻相敬相爱的真谛。后来胡兰成患盲肠炎割盲肠,亦是佘爱珍伴其左右。不知是这些逆境中的相伴,让胡兰成珍惜了一个女人起来,还是对于红尘有些倦了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