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奉旨成婚-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冶此前便听自己的夫人夸过黛玉文采,某日见黛玉在看书,便考了一考,随后便起了惜才之心。倒是如林如海一般,亲自教导黛玉。更是时常可惜黛玉是女儿身,若好好雕琢,必是状元之才。
赵冶虽是文人,却并不迂腐。相比于古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赵冶觉得女子便该如自己夫人一般:读百家书,知千家事。虽于阁内,行为处事却不熟男子。
贾雨村的人来时,赵冶正巧在教导黛玉读书。赵冶不在金陵亦不在官场,对贾雨村并不熟悉,只知他时应天府府尹。
“玉儿,你可认识?”
“谊父,在玉儿去京城前,父亲曾请他做过玉儿的西席。父亲仙逝时,此人也派人前来拜祭过。”
“既是玉儿的西席,便请过来吧。”
若来的是贾雨村本人,因着贾雨村身上的官位,赵家是要开大门迎接的。不过区区仆人,却是不需要如此。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但贾雨村到底只是应天府府尹。
“小人见过赵老爷,见过林姑娘。”
“先生让你过来,不知有何事?”
“大人说,此前多受林侯爷照顾。便让小人过来看看林姑娘近日如何,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黛玉谢过先生关心。”
“林姑娘客气,这是大人写给姑娘的信。姑娘这边要是没有旁的事情,小人就回去回复大人。”
待人走了,黛玉并没急着看信。而是让幽兰先将信收起,便和赵冶继续教学。今日赵冶给黛玉讲的,却是“染指”的典故。
“玉儿以为如何?”
“染指”典出《左传》又见《史记·郑世家》。赵冶今日讲此典故,还是此前贾母的一封信。
那是贾琏刚刚从扬州回贾家时,贾母让人送来的。因为路途关系,前几日才送到。因着此前的事情,黛玉对贾母倒是没有以前的亲近,甚至有点儿寒心。何况,还有一个赵氏做对比,相比较之下,更是能知道谁是真心。
贾母的信,开头便表示着自己的悲伤、表示着对黛玉的想念和担忧。同时信中也暗示,赵家和她到底没有血缘关系。若是受了什么委屈,可告知自己这个外祖母,外祖母定然会帮黛玉讨回公道。
这些话,黛玉自是瞒着自己的谊父母。自家本就没有受任何委屈,又何必让两人徒生气。
最重要的还是信的最后,在信的最后,贾母提到了贾元春。这也是贾母这封信最重要的目的,竟是想着让黛玉出面,借由云泽帮元春恢复官位,或者获得更高的位置。
此事,黛玉不知如何处理,却隐隐觉得不妥。便去请教了赵氏,赵氏自是和黛玉分析了其中利害关系,但还是不太放心。黛玉年仅十一,一不小心,便会被人利用了去。于是当晚,赵氏就和赵冶说了此事,便有了今日一讲。
“谊父,玉儿以为一切皆因礼。”
两人又谈论了一下,黛玉阅历尚浅,一切观点虽正确,但不全面。却也是让赵冶有一些收获,有时孩童所看到的东西,却是大人看不清的。
“玉儿可知,谊父今日为何要将此典故?”
“玉儿明白,玉儿只是一个小女子,有些事并非玉儿所能为。”
“玉儿明白便好。此话现在说尚早,但玉儿你记住,王妃身份虽尊贵,靠的也是王爷。”
待赵冶离去,黛玉才拆开贾雨村的信,信只有短短一页。
……
吾与汝相处时日虽短,却有师生之谊。吾闻汝受谊父母妥善照顾心甚慰之。
金陵虽路途遥远,汝若有需,皆可托人而来,吾必帮之。
……
然吾一时之过,罪于朝廷。日后恐无法照顾与汝,汝必当保重。勿担忧与吾。
……
贾雨村一封信下来,情深意切,说自己有罪于朝廷,却又未求黛玉出手,似乎写信只是为了让黛玉保重身体。此信比于贾母,却是高明很多。
这件事最后的结局却是出人意料,那贾雨村竟早就让人备好王家在金陵的一切罪证。当着王子腾的面,直接呈了上去。
最后贾雨村只是官降一级,却是将整个王家拉下了马。罪行昭昭,就连一直护着老臣的太上皇,也觉得要严惩。
“皇兄,这贾雨村却是个狠角色。”
“此人太过忘恩负义,断不可留于朝廷。”
“皇兄言之有理。臣弟倒是没有想到,此次收获如此之大,也不枉臣弟将人从江南带入京城。”
“你准备准备,朕打算再过两个月便南巡。父皇和母后也想看看你未来的王妃。”对此皇上没有什么看法,倒是想到了另一件事。
“皇兄,你不是说真的吧?林姑娘还在热孝,冲撞了父皇母后就不好了。”云泽想到黛玉在贾家住了三年多,又想了一下贾家的规矩,觉得这事还是阻止的好。
“你倒是知道护着。”
“不如皇兄赐弟弟个恩典。”
“你看上谁了?”
“弟弟看着,母后身边的湘竹就不错。”
“湘竹是母后身边伺候的,母后要是同意,朕也准了。”
“臣弟谢过皇兄恩典。”
“老九,你又输了。”一子落,白方却是败局已定。
“弟弟的棋本就是皇兄教的,又哪里胜的过皇兄。”云泽倒是不以为然,这围棋,他本就不是自家皇兄的对手。败着败着,已经习惯了。
第十八章
:初一黛玉寺庙上香,皇上将至全德来访
皇上南巡的圣旨是前年就已经当朝宣布的,到现在,各地都已经准备妥当。金陵接驾的自然还是甄家,如此安排,也算是给太上皇面子,算上这次,这已经是甄家第五次接驾。
而扬州行馆,则是由扬州府府尹领头筹办,各商人捐资。接驾时,自是各级官员和绅商一起。
此次南巡的目的,主要是考察民情,审核地方政绩,巡查河工海防,顺便孝顺太上皇和皇太后。路线时间、随行人员都是协商多次定下来的。
赵老太太是虔诚的佛教徒,每月初一十五皆要前往寺庙之中烧香。黛玉第一次前往时,便在庙中为林如海立了往生牌位,此后每次皆陪同老太太前来拜祭。
今日便是初一,黛玉一大早便打点好一应物品,带着幽兰跟随老太太和谊母一同前往。三顶轿子一前一后,从角门抬出。前面一顶是赵老太太的,中间是赵氏的,最后一顶便是黛玉的。
寺庙中门大开,因为是初一,寺庙中的香客,比往常要多上一些,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由此可见,此庙香火如何鼎盛。
等轿子落地,黛玉便戴上放置于膝上的帷帽。站在轿旁的幽兰算着黛玉已经将帷帽戴好,便上前将轿帘撩起。黛玉出了轿门也不说话,只站在赵氏身后。等赵老太太和赵氏先行,便跟来上去。
黛玉陪着两人去了正殿上香,又去看了赵家的消灾牌位。牌位一共是六个,其中一个看着比较新,是立了没多久的,那便是黛玉的。在黛玉搬进赵家没多久,赵氏便吩咐人立了。
待陪完赵老太太和赵氏,黛玉便向两人告了罪,去了林如海的往生牌位前祭拜。牌位上写着林如海的官阶、爵位和姓名,黛玉点燃三炷香,对着牌位拜了拜,而后直起身,便说起话来。
“父亲,女儿现在很好,您不要担心。前几日,岳弟还和女儿赛诗,岳弟输了以后便被谊父罚抄诗词。”黛玉和林如海说的皆是平日里发生的事,虽平常,却让人安心。“谊父前几日还教玉儿下棋,玉儿下的不好,但谊父说玉儿进步很大。”
“父亲,谊母她们还在等着玉儿,玉儿过段时间再来看你。”黛玉说完,又吩咐幽兰添了香油钱,才带着幽兰前往后院厢房。每一次祭拜完林如海,黛玉都会让幽兰添一些香油。
赵老夫人很喜欢这间寺庙的斋菜,每次前来,必定要吃上一顿。黛玉等进来房间,才将帷帽摘下。她头上没有任何饰品,只简单的用麻绳将头发束在脑后。
“让谊母和谊祖母久等。”
“无妨,坐吧。”黛玉进来时,两人便已经坐下,赵老夫人的位置正对着房门,而赵氏则坐在她的左边。黛玉走到赵老太太右边的位置,方才坐下。
一会儿,菜便已经上齐,想来是事先便已经备好的。等赵老太太先动了筷子,赵氏和黛玉方才拿起公筷给自己夹了菜,又换了自己手边的筷子,将菜送入口中。
回来时,轿子的顺序和来时一样。黛玉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吩咐了幽兰一声。幽兰不过离开片刻,便回到轿旁。回来时,手中却是多了一包糕点。
黛玉回来时,赵承岳和赵家幼子——赵承陆正在练字。黛玉见此,倒是没有打扰,只是将糕点交给了两人身边伺候的丫鬟,等两人练习完毕再交给他们。
黛玉回到自己的房间,便打算完成之前为完成的绣品。白色的绢布,黑色的线,却是一副百孝图,这是黛玉打算在林如海冥寿时烧给他的。
“姑娘,老爷让您过去。”过来的是赵冶身边伺候的丫鬟,她恭敬的给黛玉行了一礼,才说道。
“我知道了。”黛玉正绣到一半,待结了尾,才起身带着幽兰出了房门。
“老爷现在人在大厅。”那丫鬟一直在外面等着,见黛玉出来,才开口。虽在外面等了一会儿,语气却依旧恭敬。
听了此话,黛玉听下了脚步,等幽兰进屋来来帷帽。才由那丫鬟领着,向大厅走去。等快到大厅时,便已经将帷帽带了起来。
大厅之中,除了赵冶,还有一人。那人年岁不大,大概二十出头的样子,看着眉清目秀的,下巴处特别的干净。黛玉隔着帷帽看了那人一眼,觉得有一些眼熟,一时却不记得他时何人。
“玉儿见过父亲,不知父亲叫玉儿过来所谓何事?”
“玉儿坐。”
那人见黛玉进来,便站起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