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算时间差不多了,就换了一件毫不引人注目的深色长衫出了门。
他坐着黄包车走了一半的路程就改为步行。
那天,秦铮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对他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秦静讲得很细。
徐耀祖不笨,而且他完全按照秦铮的要求,一直在自我训练。
比如,他已经提前熟悉了这条路线。他知道转过街角就有一个电话亭可以利用。他已经想好了,拿起电话拨了轮渡公司的电话。他一边询问妻子搭乘的那艘客轮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一边随意地打量着他身后的那条道路。几个月的训练,他已经可以牢记住几十米内经过这段路的每一张面孔。
出了电话亭,他又走过了两条街。这里常有一些报童沿街兜售报纸。
徐耀祖似乎临时决定似的,忽然转过身来,招呼住一个刚刚从他身边跑过的报童。他付完钱时,并没有从身后找出一张熟悉的面孔。
这是第一次,他也知道自己是不可能被跟踪的。
但秦铮说过,不要把这些措施当成任务,而是要把它变成生活的习惯。
“雪堡”是一家夜总会的名字。
老板是一个流落在中国的俄罗斯贵族。徐耀祖进去的时候,一个丰乳肥臀、金发碧眼的俄国姑娘正在舞池中央引吭高歌。
时值下午,大厅里并没有多少人。弧形的吧台上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客人。
徐耀祖看到了吧台上有一份《申报》被折成了窄窄的一条。他走过去,把手中同样折成窄条的报纸打横压在了那份报纸的上面。
“怎么?先生也喜欢读《申报》吗?”报纸的主人,一个穿西装的小伙子彬彬有礼地问道。
“不,我只是喜欢看上面连载的剑侠小说。可惜前天出的那一份我没有买到。”
“巧了,我这一份就是前天的《申报》。”说着小伙子抽出报纸压在了上面。
徐耀祖要了一杯啤酒。
“你好。”待侍者离开,小伙子轻声问候。
“你好。”
“以后,我就是你的联络人。我们是单线联系。这是第一次,我们先制定一套定期的接头时间和地点。”
“好的,怎么称呼你?”
“就叫我阿四好了。”
后记
一个男人,陷入了无可挽回的绝境。
他坐在阿拉斯加白雪皑皑的荒原上,身边的一堆烂肉曾经是他人高马大的朋友。
环伺于四周的食人生番不怀好意地告诉他:他即将到来的下场会比他的朋友更加不堪。
这是一个波兰人,一生都在不停地奔波,不断地挣扎。从欧洲到美洲,失败一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不知是蓄谋己久,还是灵机一动。文人小说下载
这个连恐惧和哭泣都没有资格享用的男人站起身来走向酋长,平静地提出了谈判的条件:他要用一种涂在身上就可以刀枪不入的药水的配方和咒语换回自己的生命、大量的生活资料以及酋长那丑陋不堪的女儿。他有恃无恐的派头,和在讨价还价中表现出来的得寸进尺的商人嘴脸最终让酋长将信将疑。
药水配置成功,并被涂在了他的脖子上。作为试验品,他趴在一棵矮树妆上,嘴里哼着一首流传于巴黎坊间的情歌冒充咒语,同时不由自主地回忆着他那短暂和黑暗的人生。
这是他最后一次对命运的反击!
他赢了,锋利的斧头毫不费力地切下了他的头颅。他成功地逃避了折磨和虐杀,赢得了一种“体面”的死亡。而那位遭到愚弄的酋长却从此多了一个外号——“丢脸”。
以上就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丢脸》的故事梗概。
昨天,当起点中文网的编辑老师要求我为《接头》写一篇后记的时候,我立刻就回到了七年之前第一次读完这篇小说的那种状态,因为激发我创作这个《接头》这个故事的原点就在于此。
我不想说那句“掩卷深思,心潮久久难以平复”的废话。但事实又的确如此。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也曾阅读过大量的或严肃或通俗的文学作品。但能够引起我心灵层面震撼的文学人物形象,迄今为止,无出其右。
一个人能够精心设计自己的死亡!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故事,多么了不起的人物!我那时就有一种创作的渴望,但是却无从下手。
又过了大约一年,我在一个杂志上看到了这一篇回忆录。
作者是二战时期在远东战场采访的一位美国的战地记者。
他的采访对象是一位年轻的中国下级军官。当被问道怎样看待中日战争的结果这一话题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军人坚定地说中国必胜!他侃侃而谈,说了许多中国战胜日本的理由,脸上也洋溢着快乐轻松的微笑。记者又问,如果战争结束了,而且中国也战胜了日本,那么你是留在军队里还是去从事别的工作。军人平静地说,那个时候,我已经死了。
杰克伦敦的小说和后来看到的这篇回忆录在我的头脑里叠加到了一起。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接头》的结局,也就是后来的《秘密支队》和《干杯》这两章就这样被构思出来。
这个结局令我兴奋不已,再也无法舍弃。
可以说,我是倒着构思这个故事的。开局、发展、高潮、转折,所有的一切情节、一切人物都是为了这个结局的出现而设定的原因。
写《接头》之前,我读过一本关于影视剧创作理论的名叫《故事》的教科书。
其中有一个原则令我深以为然,那就是把你要创作的故事总结成一句话贴在打字机上。这个原则的目的就是令故事更加紧凑。我考虑了一段时间也总结出了一句话:“跳出圈套、请君入瓮。”我没有写成纸条贴在电脑上,而是把它印在脑子里。
这样一来,我发现虽然给情节的构思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但缩小范围之后,反而容易想出一些精妙的场景。所以对于这个故事,从总体上来说我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它没有拖泥带水的东西。
说起来,最难写、构思时间最长的就是“曼弗雷德诊所”和“灵光乍现”这两个章节,折磨了我将近两个多月,头都想大了。当时前后的情节都有了,就是不知道怎么连起来。不过还好,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两个章节令我自认为是故事的一大看点,不但成功地连接起两大块断裂的构思,还让我痛痛快快过了一把“惊险”的瘾。
还有,故事的结尾也是令我满意的地方。(个人认为,结局和结尾是两码事)虽然已经没有什么悬念的东西可以展示了,但就作品的节奏来说应该有这么一个舒缓下来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义;当初我把“接头”作为小说的名字就是认为生活在那种状态下的人,每一天过得都像完成一次接头任务似地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性。而徐耀祖和阿四的接头明面上是达到了首尾呼应的形式上的效果,实际上是对秦铮悲壮结局的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诠释;对一直对所谓的“内鬼”耿耿于怀的寺尾谦一的一种反讽。
不满意的地方也有。
比如,对女主角沈琼的性格层面挖掘的东西较少,流于形式的东西较多。实在没办法,对于女性心理的描写着实是我的弱项。将沈琼写得有些飘渺,有些神秘,也是无奈中采取的一种投机取巧罢了。
从最初的创作冲动,到后来的布局谋篇,到现在的完成作品,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
闭上眼睛,仿佛真地看到那个雪原上的波兰人和侃侃而谈的年轻军官。他们的生命是卑微的,但又是那样的崇高,那样令人肃然起敬。一个为了获得死亡的尊严而用理性击败了自身的软弱和恐惧;一个为了大多数人的自由用微笑和淡定从容赴死。
他们是我的英雄。
现在我把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叠加到一个名叫秦铮的年轻人身上。我真诚地希望他能够嬴得你们的感动。
我喜欢读书,而且我相信书中所描绘的人性是真实存在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东西。
感谢我的家人,一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给予我的默默支持。
感谢起点中文网,尤其是文学网的六月雪老师。《接头》的成长离不开她的指导和鼓励。
感谢伟大的互联网时代,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作者
2011年6月23日夜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书评:谍战传奇,为纪念而书写
关于“接头”的谍战小说
在谍战剧大热的当下,潜伏等许多常出现在谍战剧中的词汇走进了普通观众的视野,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名词——接头。接头是谍报人员人工传递情报的一种方式。既古老,又新颖;看似简单,其实又内含玄机。而丁东歌的《接头》就是一部讲述接头故事的精彩谍战悬疑小说。
小说以一次并不成功的接头开篇,结局又以另一次新的接头收尾,用“接头”一词很好地诠释了我方谍报人员在传递情报过程中的机智与勇敢。小说全篇虽十万余字,但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始终围绕“接头”展开,一气呵成,读来并无拖沓之感,反而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的确,以“接头”来首尾呼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让人觉得故事并未讲完。其实,作者要给我展示的仅仅是谍报工作者日常工作中最普通平常的一项,一次接头结束了,还有无数次接头在等待着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他们一次次完成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的任务,看了这部《接头》你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谍战加悬疑,过瘾又给力
从广义悬疑推理小说的角度来讲,谍战小说(间谍小说)也属于悬疑推理小说的范畴。圈套与陷阱的设计,卧底、叛徒、内奸等身份的揭穿等,这些都是谍战小说悬疑性的具体体现,而这些尤其是前两者在这部《接头》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开篇第一次接头失败,便牵扯出一个神秘人物的存在,是敌方安插在我方的卧底,还是我方内部出了叛徒?随着我方行动一次次受阻,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