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传-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淮南兵见主将身死,顿时大乱,四散退走,宋兵见了,如潮水般地蜂拥追来。石守信勒马大叫道:“放下武器不杀,叛贼覆灭在即,难道你们还要为他作无谓牺牲吗?”
又让宋兵一齐呐喊:“放下武器不杀!”
淮南兵纷纷投降,最后只剩下湛敬一人一骑,拼命冲开一条路,逃回扬州去了。
那李重进自派向美、湛敬二人出兵抗拒宋兵之后,坐在扬州帅府,心中一直燥急不安,想不出良策退敌。看看天色傍晚,只听帅府门外一阵喧哗,湛敬浑身血污,盔甲不整,狼狈地走了进来,禀道:“启上元帅,大势不好,向美将军阵亡,一万兵马也完了,只有末将一人,拼命才逃得回来。”
李重进听后,不由大叫一声,晕倒在椅上,谁知那椅子年久松散,在他顿足大叫之时,竟将坐椅压散,咕咚一声,将李重进跌倒在地。左右连忙将他抬到床上放下,救治半晌,方始苏醒。长叹一声道:“事已至此,我也无能为力了。”
他想起向美、湛敬领了一万兵马去迎敌,不过半天,便被消灭殆尽。一万兵马,那几乎是他全部兵马的一半。似如此不经战,还有什么希望呢?不禁泪如雨下。
这时左右纷纷劝解,有的说:“趁宋兵尚未围城,连夜逃出城去,投奔南唐,再图发展。”
有的说:“不如放了陈思诲,向宋太祖投降,手中有丹书铁券在,仍可保全性命。”
手重进一一摇头,并不采纳。府中忙乱了一夜,毫无一点办法。
看看天色黎明,只听城外鼓角齐鸣,炮响连天,守城裨将飞报帅府说道:“宋朝天子率统大兵,已经到达城下了。”
李重进听了,勉强带领随从,出了帅府,登到城头,向下一望,只见十余万宋兵,连绵十余里,刀枪如林,在初升朝日红光射耀之下,更是眩目,令人不敢直视。
中军之中,树一面大红宝盖。匡胤红袍金甲,赤兔胭脂马上依然缀满朱缨,和昔日为将时,并无两样,只是头上换了九龙金盔,身上外罩一件绣龙黄缎披风,更显得威武如同天神一般,周围众将簇拥,个个威风凛凛。
李重进看了半晌,低头不语,他自当年郭威称帝时起,一直是郭威的亲信部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因郭威嫌他急功好利,思想不够缜密,盲目狂傲,所以才没有把帝位传给他。如今他望着城下这些帝王将相,无一不是他旧日部下,要屈膝向这些人投降吗?他狂傲的性格,使他万万不会去做的。可是又地办法退敌。城下呼喊劝降的口号,此起彼伏。李重进充耳不闻,看了一会,径自走下城来,回到帅府。
他分付卫士搬来柴草引火之物,堆积厅前。召集家人齐集。然后对众将说:“我本周家旧臣,岂能屈身事仇,如今既无退敌良策,本帅决定全家赴死,也顾不得你们了,你们各自去逃生吧。”
那湛敬倒是忠于李重进的。当下对李重进道:“现在还有宋主派来的使臣陈思诲在城内扣押,先将他斩首,以示惩罚。”
李重进摇头道:“我是将死的人,杀了他一个人,又有什么用?”
说毕,喝令卫士举火。一时火势冲天,直透大厅屋顶。李重进眼都赤红了,先抓起自己妻子,投入火中去。然后自己也跃入火中。
城中闻听李重进自杀,一时大乱,守城兵将,纷纷逃散。宋兵见城中火光冲天,城头无兵把守,便登城杀入。
湛敬闯入狱中,杀死陈思诲,又招呼百余心腹战士,企图夺路逃出城去,投奔南唐,也被守兵活捉。
匡胤进入扬州,将被擒获的湛敬等人,一一审问明白,凡支持李重进叛乱的死党,一律斩首,其他一般士兵,投降者不问,又派人寻来翟守珣,任命为近侍,让他随同回京。
翟守珣却奏道:“微臣曾在李重进部下数年,如今他既已死去,请允许将他们遗骨埋葬,以尽私谊。”
匡胤也即应允,于是翟守珣便搜集李家人尸骨,在扬州郊外埋葬。
南唐主李景,听说李重进覆灭,便派了左仆射严续前来犒军,又派了儿子李从镒代替自己来朝见大宋皇帝,户部侍郎冯延鲁也随同前来。
匡胤见了冯延鲁,喝问道:“你们为什么和叛臣李重进交通往为密切呢?”
冯延鲁不慌不忙回答道:“陛下仅知道我国与李重进有往来,却还不知道我国实际上却在干预他谋反的事。”
匡胤问道:“这又如何说起?”
冯延鲁道:“那李重进派来的使者,就住在臣家中。南唐国主派人对他说,大丈夫在不得志时,起来造反,古时候也有这种情况,但要把握时机,在大宋刚受禅,人心本定时你不反,在潞州李筠作乱时你不反,如今天下人心已经安定,你却用数千兵马去抗拒大家倾国之兵,岂不是以卵击石,虽韩信、白起复生,也绝不可能成功的。所以鄙国虽有兵马和物资,也不敢支援你一点的。结果李重进因为没有南唐援助,而孤立起来,导致失败。”
匡胤听了,怒气稍息,又对冯延鲁道:“朕部下诸将,都劝我趁平汤州的战绩,乘胜挥军渡江,削平江南,你以为如何?”
冯延鲁道:“像李重进那样,自诩为天下无敌的英雄,遇上陛下这样神武之君,还立刻就覆亡,何况我们南唐小国,怎能抗拒陛下天威?不过我国尚有侍卫亲军数万人,都是我国先主部下誓同生死的亲兵,如果陛下愿意牺牲几万兵马与这些亲兵拼命,那么当然可以进兵江南。不过,大江天堑,风涛险恶,如果万一进兵中一时攻克不了城池,后方粮草又供应不上,也是值得忧虑的事。”
匡胤听后,仰天大笑,说道:“朕与南唐既然已明确君臣大义,怎能有吞并江南之心,对卿开开玩笑则矣,你不用对朕诡辩游说。”
遂对李从镒和冯延鲁、严续都一一赏赐,让他们回国去了。
不过,匡胤又进驻到长江北岸的迎銮镇,举行了一次水陆兵马在江面上配合作战的军事演习。这又使南唐主李景心中忧虑起来,总以因为宋军是在作渡江的准备。又为南唐京都金陵紧靠长江,与宋朝隔江而对,近在咫尺,心中充满不安全的感觉,便有迁都南昌之志。后来,又听说,南唐有二个违犯政纪的小官杜著、薛良,偷偷过江,向宋太祖献《平南策》,结果宋主责斥他们不忠,将杜著斩首,薛良发配住庐州充军,心中才略略安定。
匡胤在扬州安抚百姓已毕,留李处耘暂时镇守扬州。于十二月初四起驾返回汴京。
回到汴京以后,已是十二月中旬,少不得又要犒赏南征将士,升赏功臣。转眼便到新年了。元旦文武百官,齐集崇元殿向宋太祖赵匡胤登极后,迎来的第一个新年,所以在广德愉赐宴百官,十分隆重。匡胤亲临宴会,君臣欢呼畅饮,到了午后,却下起了大雪,一时鹅毛般的雪片满天飞舞,不到半个时辰,皇宫内外变成一片银白世界,映照得广德殿内分外明亮。
苗训因而启奏道:“陛下,瑞雪丰年之兆,不仅预兆今年国内物阜民康,而且由于是我大宋建国以后,第一个新年,也象征着我大宋国家日益强盛,福泽绵长。”
匡胤听后大喜,分外有兴致,这次御宴,直至傍晚,匡胤才起驾回后宫,群臣也踏雪散去。
一连几日的大雪,道路难行,又值新年休息期间,所以百官很少有出门的,都躲在家中,围炉取暖,家宴寻乐。
这天晚上,枢密使赵普坐在书房,独自观书,忽见门官来报:“门外来了几个人,自称是宫内来的,请枢密亲自出门接旨。”
赵普听后,吃了一惊,忙走出大门,只见雪地里站着几个穿便服的人,由于天色昏暗,一时看不清何人,正待询问,只见前边那大汉除去斗笠,赫然乃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普看得清楚,顾不得满地积雪,慌忙倒身下拜,匡胤将他扶起,说道:“不必多礼,到里边再说。”
赵普忙把匡胤让入大厅,坐下又复向匡胤朝拜行礼。拜毕谏道:“陛下万乘之躯,不应轻出,且仅带二个侍从,为安全计,望陛下以后切不可如此。有事可召臣入宫即可。”
匡胤道:“新年大雪,正欲与故人一叙,一时动兴,便踏雪而来。朕已派人通知光义,一会也要来。今日咱们不妨免叙君臣之礼,重温过去故交之乐如何?”
赵普连忙称“遵旨”。即使呼唤仆人,去准备酒肴。
匡胤又道:“大厅广阔风寒,咱们就去你书房中说话吧,朕这两个侍从,可另安排地方招待。”
赵普便分付门官,领两位侍从到客房款待,自己便领匡胤到书房中来。
走到书房落坐,匡胤道:“朕自去年即位以来,一年之中,讨平二李,天下得以相安。然朕思及自唐来至今五十余年,中国共有八姓十二君,变乱不休,刀兵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因而朕总想能找出个长治久安的方法,不知先生可曾考虑过吗?”
赵普听了,遂奏道:“陛下能提及此事,实为天下苍生之福。以臣愚见,五代之乱,病根实际上早在唐朝时,已经种下了,自唐代中期时以后,方镇之权日重,各地一切军、政、财权统归节度使手中,甚至发展到父子相互承袭职务,俨然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中央法令难以推行,如此天下如何能不分裂呢?
所以臣以为,要长治久安,首要的是减削方镇的权力,地方行政要由文官治理,由中央统一任免管理,使节度使不能干预,至于各地驻军,也另置统军指挥使,听命于中央,至于节度使,可给战功累累的资深大将,专作地位崇高的荣誉官衔。这样,即使是德高望重的大将,也没有发生变乱的实力,国内必然安定了。”
赵普说完,又想了一下,继续说道:“至于中央殿前司所属禁军,向来分为十二军,又以殿前都点检来统帅诸军,权力也过大。故不宜再设置都点检职务。各军平列、所有军队调动、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军职的任免都由枢密院负责,奏请陛下批准后执行。至于枢密院则负责制订边防计划,军队编制和军需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