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哈佛女孩刘亦婷 >

第39章

哈佛女孩刘亦婷-第39章

小说: 哈佛女孩刘亦婷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羡慕是动力(93/9/23)
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参加“英语角”活动的日子,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直到现在,高年级同学和外籍老师用流利的英语对话的情景还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相比之下,我感到我是那样的无知,知识是那样的贫乏。高年级同学与老师的对话我完全听不懂,只能借助他们的表情、动作来猜测谈话的内容。当外籍老师用英文问我时,我只答得出第一、第二句,后面的问话我就只能用“no。no。no”来回答,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感到好惭愧。我想,只要我继续努力,在一年或二年以后,也会有机会用流利的英语和老师对话,就像那些高年级同学一样。
不畏嫉妒(93/9/29)
今天,我既高兴,又生气。高兴我英语考试得了100+l。5(满分是100+5),高兴我们A班的总成绩名列前茅,然而今天我感到的气愤远远超过了我的喜悦。
今天晚上,下了英语晚自习,我听了两个令我气愤之极的谣言。第一个谣言,说我得100+1。5是和龚蔚菁互相“通融”了的,不是凭真本事。而另一个谣言是我们A班成绩好是因为MISS陈跟我们作弊,每次念重音都点一下头。对于谣言,不仅是我,整个A班同学听了都十分气愤,曾娟迈气愤得骂了一句:“是哪个无耻到了极点!”这句话虽说得有点过分,但它说明了大家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不予理睬的态度,还是该怎么办呢?”
不怕嘲笑(93/10/15)
今天又有“英语角”,我的心情仍然很兴奋。在“英语角”的时间里,我一直在MISS陈身旁听MISS陈和几个初三的女生对话,我听不懂MISS陈和那几个初三年级姐姐们说的话,但我能够根据MISS陈的手势和我仅懂的几个少得可怜的词汇猜出一些语句的意思。为此我感到很兴奋,因为这已比我刚开学时像聋子的感觉好得多了,同时,我心里燃起了一团火,更加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越是一知半解,就越想全部了解。
旁的人笑我:“听又听不懂,你还听得那么有劲!”我说:“就是听不懂才要听,要专心才能听出一点点大概,要是不仔细听那不是更不懂了吗?”
我认为,只有多听多练才能学好。
决不服输(93/11/27)
今天晚上.我欣赏了高年级各班的24名选手进行的英语课文模仿比赛。台上,有的选手发挥自如,有的选手十分紧张,有的选手还说错了,到最后可以感到那位选手的声音在发颤。有一位选手说得非常好,一位同学说.“我可真服了她了。”我也很佩服她,可我不服她。我认为,大家都一样,一张嘴巴,一个舌头,我不比她少什么,只要努力,我不仅可以赶上她,而且我还要赶超她。只把她当榜样,而绝对不服输。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外语学校的英语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绝对是功不可没。我们清楚地记得,初一下学期的一个周末,婷儿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复述了几乎一整堂课的口语训练:同学们像“故事接龙”一样,你一句我一句地编出了一个长长的动物故事。诸如此类的教学手段,无不生动有趣,婷儿和同学们的英语水平也整体性地迅速提高。
成都锦江桥头还有个中外闻名的“英语角”,这儿也是婷儿最爱去的地方。寒假暑假每逢周二周五傍晚,这里都挤满了练习英语会话的大中小学生和一些海外的旅行者。来得最早的是外语学校的低年级学生,走得最晚的是外语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在每个年龄段,听说能力最强的,全都是外语学校的学生。以初一为例,当婷儿已经能够和美国教授结结巴巴地谈上一小时的时候,另一位重点中学的初一学生却还开不了腔,因为他既听不懂,也说不出。(既然外语学校的英语教学体系如此有效,何不在普通中学里推而广之呢?)
强烈的兴趣,促使婷儿主动地总结和探索学好英语的各种方法。婷儿考上哈佛大学之后,全国各地都有人来信向她讨教学习英语的经验,外语学校也让她向同学们传授学好英语的经验,婷儿特地写了一份《英语学习心得点滴》,可以在本书高中部分看到。
重视朋友情,学会谦让人
随着青春期的自我觉醒,不少中学生总是怀着一种“谁也不理解我”的孤独感,并期待着能理解自己的人。有的人向往着老师,有的人向往着前辈,有的人向往着朋友。一般来说是有什么不要什么,缺什么向往什么。
婷儿和多数独生子女一样,多的是父母的关注,缺的是手足之情。在这个年龄段,朋友之情就像“心灵醇酒”一样令他们陶醉。由于学习任务繁重,老师和我们都不主张婷儿把时间过多花费在结交朋友上,但这并不等于我们要压抑婷儿正常的心理需求。为了满足婷儿对朋友之情的渴望,我们隔一段时间就会让她和原来的好朋友互相看望一次,给她们的友谊提供向深层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小受过重视情感熏陶的婷儿,这时的情感体验更是纯真动人:
星期天上午,我的好朋友王玉来我家玩了,我们的交情可深了,从幼儿园起两人就形影不离,算起来,嗯,做了9年的朋友了,我们有半个月没有见面了,这一次见面,别提多高兴了。
我见了她好激动,脸上也红红的。我们拉着手,互相看着对万,都微笑着,我的心里上下翻腾着,觉得有千言万语,可又什么都说不出来,我知道王玉也跟我一样。最后还是王玉先开口了!“你好!”“你好!”“晚上好!”“晚上好!”“你好吗?”“我很好,你好吗?”“噗哧!”我们俩都笑了起来,气氛一下就轻松了。她讲她的生活、学习,我讲我的生活、学习,我们互相都感到新鲜、有趣。
时间不留情,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地溜走了,王玉要走了,我送她至路口,两人握紧的手仍不愿松开,“下个星期六再来啊?一定!”“好的,好的,我一定来。”这两句话,这一句承诺,把两颗心牵在了一起。
为了避免婷儿在交友上分心,也为了避免交上“损友”,我们明确地告诉婷儿,父母不赞成她与在报刊上征友的人交笔友,但不反对她与父母了解的“老朋友”通信。因为我们非常理解孩子收到满载友谊的朋友来信时,那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感:
今天中午,我照例到学生信箱去看有没有我的信,我随手翻几下,正欲离去,忽然看见一个不起眼的、土黄色的信封上写着“刘亦婷同学收”几个字。我赶忙去抽,由于激动,一连拍了几次都没抽出来、终于抽出来了,仔细一看,果然是我的,我好高兴好兴奋好意外,这是我盼望已久的、我的好朋友齐靓的来信。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险些撕坏了信纸。我把信纸抽出来,展开,一行一行地看,每一字、每一句都十分平常,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浓浓的情意,我心里温暖极了,眼睛都发烫了。
晚上,我抽出一张纸,想用笔把心中的友情向她倾述,可我不知怎么写,一直用我那稍稍发颤的右手握着笔,什么也写不出来。
我们认为,对朋友之情的深刻体验,有助于婷儿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为了寻求和保持有价值的朋友关系,婷儿开始改变自己身上不利于发展友谊的习惯:
我是个选择朋友很慎重的人。可以说,从出生到现在从没有一个我认为可以当朋友的人没有成为我的好朋友,而且继续下去、可今天却出了一个例外。
我的同桌樊甜甜成绩拔尖,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可谓品学兼优,当然是做朋友的好选择,这不,我们整天笑嘻嘻的,形影不离。就算吵点小架也一会儿就相视一笑,作罢了。可是。。。。
今天下午,樊甜甜为抢我的饼干,“打”了我好多下。我趁她不注意在她坐下前的一瞬间踢开了她的椅子,樊甜甜一屁股坐在地上,不一会儿便滚下了一串串大大小小的“珍珠”。我一下着了慌,赶忙拉她起来,并不断地说:“对不起,别生气。。。。”
樊甜甜不肯理我?,我使尽全身解数仍无法解决。我和这位同桌之间好像特别远,中间有那么一张薄得透明而又无法穿破的纸。我觉得被压得透不过气来。
请问,我该怎么办?放弃这段友谊吗?
李老师及时地给婷儿批了一句: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婷儿没有辜负老师的信任,锲而不舍地主动“理”樊甜甜,终于以真心诚意重新赢得了樊甜甜的友谊和信任「BF]。这段为好朋友改变自我的经历,使婷儿变得更有耐心,也更加宽容。尤其可贵的是,这不是在父母的压力下“严于律己’,而是发自内心地“宽以待人”。
寒假飞南国,到特区去观察
初一寒假,家在广州的老朋友李桂桥盛情邀请我们到南方过春节。商量去不去的时候,爸爸说:“婷儿现在生活天地狭小,这次去可以长长见识,顺便也搜集点作文素材。”于是,婷儿在快满13岁的时候,带着“到特区观察与思考”的任务,在广州、深圳和珠海玩了十来天,又写下了一组很有纪念意义的日记。
李叔叔是个成功的商人,在深圳帮他接待我们的陈叔叔更是货真价实的千万富翁,这趟南国之行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豪华”色彩。面对不少人垂涎三尺的生活方式,婷儿表现得兴奋而理智。
在这组不满13岁时的日记中,不时可见冷静的审视和批判—一与10岁那年到农村观察时相比,婷儿正在从一个“提问者”变成“思考者”。从她思考的方法和结论来判断,父母和学校有意无意培养的价值观,已经悄悄地溶进了婷儿的血液和灵魂:
第一次坐飞机
。。。。这天上午10:30,我和爸爸妈妈来到飞机场,匆匆办完登机手续就跑到安全检查通道。在这里,我们分别了(爸爸有事去不了)。我把包往行李安全检查机的传送带上一放,赶紧跑过乘客安全检查门去提行李。只听“嘟嘟嘟”一阵警报声,检查人员把我拉了回去。一边用金属探测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