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家教现场 >

第34章

家教现场-第34章

小说: 家教现场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真勇敢,摔倒了都不哭,你看别的小朋友就不那么勇敢,一摔就哭。这叫欣赏和夸奖。
所以,善于制造孩子被欣赏、被夸奖的机会和理由,是八字方针的一个特别奥秘的技术。
灵活运用八字方针
如果家长能够灵活运用这八字方针,在引导孩子成才方面,我们的家庭没有什么障碍是不可超越的。一个东西你不要批评,你只要不欣赏、不夸奖,孩子就知道是不被提倡的。举个例子,你的孩子欺负了别的小朋友,你什么话也不要说,看他一眼就走了,不欣赏他,他已经知道这事做得不太对了。可是该欣赏的,该夸奖的你都做了,你的孩子就知道什么该做了,而且他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年龄多大的人都是这样。

心想事成法
第四个基本方法,是“心想事成法”。
古人讲,心想事成。心想事成法是从心理暗示法引伸出来的。心想事成法主要用于心理暗示的方式,用心理学的其他技术,包括确立形象的各种方法,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来确立一个具体的成功。
培养孩子志向的成长
孩子有一个志向,有一个爱好,想要做成一件事情,达到一个目标,有一个憧憬;而他这个目标,这个憧憬,这个向往,是家长也特别认可,觉得好的,如何帮他实现?这就要“心想事成”。
第一,当这个念头刚刚起来,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爱惜孩子的这个想法,把它当成一个生命的嫩芽,要清清楚楚看在眼里,想办法培育这个嫩芽。孩子以后能不能成功,主要不在其他的技术,关键在于他这个想法的发展。一个孩子从小如果特别想当画家,他完全有可能成为画家,因为他自己以后会努力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特别想当科学家,只要他的想法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发育,而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被磨灭了,他终会成功。
所以,家长与其说教给孩子这个,教给孩子那个,不如很单纯地培养他这个想法和志向的成长,使它长成一棵大树。当想法和志向长成大树的时候,目标自然实现。只要他的志向没有被磨灭,那么他自己会去解决很多困难。
启发孩子广泛地想象和联想
那么,如何让孩子的想法成长为一棵大树?就要启发他广泛地联想和想象。他小的时候想当科学家,这个想法不错,按照你的判断,适合他的素质,也适合他的家庭环境,也适合社会需要。那么,你就要让他多想象,多谈。你长大以后当科学家准备做什么呀?你想发明什么呀?你当了科学家以后是什么样子呀?要让他进入这种种想象。
调动真意,培养兴趣和注意力
这种想象要启发他的真心和真意。就是真正想当,越来越想当。这种启发再进一步,要形成他的兴趣。想当科学家,就要对科学有兴趣。这个想法越来越和兴趣结合在一起,想法的大树同时就是一个兴趣的大树。兴趣和想法同时成长,还有注意力的成长。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这个想法上,甚至把很多业余时间集中在这个想法上,这个想法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长。不光有枝干,还有树叶。这个想法随着兴趣和注意力的共同成长,必然还成长起一个东西,用现代语言讲,叫做向上的要求和必胜的信念。当这些健康的因素一起成长的时候,孩子就有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理暗示,你的欣赏、夸奖、鼓励、榜样,都可以在其中实施。

进入孩子思维法
第五个基本方法,是“进入孩子思维法”。
总结现代家庭教育,我们发现,正确的家庭教育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之间,有一个分水岭,有一个划分的重要标志:有的家长理解孩子的思维,知道孩子想什么,有的家长不理解,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家教有的时候就这么一点点差别。
凡是对孩子实施了错误家庭教育的家长,他总是在这一点和那一点上不太理解孩子。我们曾经做过的抽样调查统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孩子认为家长对自己好,但是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家长徒有关心,徒有照顾,却不理解孩子。所以,如何做一个使孩子认为理解自己的家长,是使家庭教育走上正确道路的重要前提。
进入孩子的思维,说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与孩子平等对话
第一,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可是做起来却不大容易。可以想一想,你平常和孩子说话是平等的吗?是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聊天的吗?是你一句我一句商量的吗?是你一句我一句有问有答的吗?是孩子请教你,你也请教孩子吗?是孩子尊重你,你也尊重孩子吗?是孩子听你的,你也听孩子的吗?
不是,差一点。要平等对话。
倾听孩子的自由谈
第二,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倾听孩子的自由谈。
平等对话是一种简单的对话方式,可是对话到一定程度孩子才能自由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长在倾听的时候,使孩子能够不断自由倾谈的简单方式就是欣赏。欣赏孩子的自由倾谈,孩子讲学校的事情,讲怎么踢球,讲和小朋友的关系,讲见到的各种事情,幼儿园的事情,学校的事情,都可以。他是自由谈,你是倾听,带着欣赏的微笑,理解的微笑,使孩子愿意和你谈,觉得和你谈比和别人谈更有味道。做到这一点的就是了不起的家长。
与孩子共同游戏
第三,共同游戏。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还知道和他起玩玩具。孩子大一点了,共同游戏没有了,孩子玩游戏机的时候,你在搞案头工作;孩子踢球的时候,你在进行社交活动;孩子游泳的时候,你在做生意。总之,你和孩子没有共同的游戏。
而实际上,和孩子共同游戏是使你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又使家长年轻化、健康化,在工作中有创造灵感的一个很方便的方法。
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第四,直接进入孩子的角色。
用观想体会的方式一步进入孩子的思维,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观察世界,用孩子所处的位置观察世界,用孩子的语言去描述世界,用孩子的地位去判断世界。想象自己就是孩子。包括模拟孩子的动作、语气和表情。
不了解孩子主要是没有做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这种一步到位进入孩子思维的方法就叫做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不要说你就是你,大宝就是大宝。哪一天你想象自己就是大宝,你就会突然领会孩子的思维跟你做家长的思维差别很大。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他自己的思维角度。
你本来觉得孩子并不大,才上初中。他来信你拆开看,你有这个权力。可是你站在孩子角度上一看,感到没有被尊重,没有被信任,人格受到污辱。有人给孩子打来电话,你的房间有分机,你觉得拿起来听一下没什么,也是对孩子负责。他一个男孩子,为什么女同学总给他打电话?但你站在孩子角度,就会感到接受不了。
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体会一下,你也有过当孩子的时代呀。人是可以进入童年、进入少年、进入青年体会一下的。我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是中学生。比如说我是个男同学,我有我的男同学朋友,我有我的女同学交往,我有我的爱好,我喜欢游戏机,我喜欢足球,我喜欢某一个歌星,我喜欢这个名牌。我的世界就是这样。孩子有一整套思维,有一整套处境,他的每一个做法在同学中、环境中都受到一种评价。不进入他的角色,你怎么能了解他?你怎么知道他为什么喜欢穿某种服装?你怎么知道他穿这种服装到学校以后同学们会怎么赞美和怎么惊讶?你都不了解。你就是一句话,穿这种衣服像什么样子?你有什么权力简单下这个结论?你有什么权力剥夺孩子的自由思维和自由选择?
孩子的思维有的时候一步就能进入。家长应该试一试。孩子今天不在家,孩子上初中了,你穿上孩子的衣服,在家里像孩子一样玩一会儿,用孩子的表情说说话,甚至用孩子的表情笑一笑,往沙发上躺一躺,懒一懒。你会突然发现你对孩子过去的了解与孩子的真实不是一回事。孩子有他特殊的角度。有的时候家长可能在一个很小的事情上却触犯了孩子根本的感情,使孩子和你保持距离。他在理性上觉得你对他好,但在感情上却不接受你。从此他的话语,他的心灵,只对他的同学敞开而不对父母敞开。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第一谈话对象是同学,而不是父母。到了大学基本上是同学,很少是父母。孩子回到家里只能问问,学习怎么样?考了第几名?考了多少分?在学校吃什么?还要多少钱?这种家长当得还有什么意思?
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所以,进入孩子思维,从平等对话,倾听自由谈,共同游戏,到进入孩子角色,身临其境,这是一种艺术。丢掉家长的偏执,丢掉那个我,进入孩子的思维,是一种艺术。这一点并不难做,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大人是可以进入孩子的思维的,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年纪很大的作家写儿童故事写得挺像。因为他能够进入孩子的思维,他知道孩子怎么想,孩子也就爱看他的作品。那么大年纪的人都可以进入孩子的思维,你就不能进入吗?可以进入,要掌握这个艺术。

第八部分冲突化解法
“孩子成功的二十法则”第二部分是专门指导如何处理孩子与家长的冲突的,这就是“冲突化解法”。
因为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与家长发生冲突,而冲突的时候,有可能孩子是错误的,又欣赏不得,又夸奖不得,打和骂又不对,家长没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这样四种方法。
一逻辑中断法
第一种方法,是“逻辑中断法”。
孩子在智力思维方面,心理素质表现方面,在健康方面,在行为能力、道德表现方面,有了不良的、错误的,或者说是缺点的表现,不符合我们对孩子的形象设计,第一个原则是打断他错误的思想行为逻辑。
正确态度的明确表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