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成才的奥秘-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陈毅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
——车耀先
生儿奉祖国,岂为室家谋。
——马君武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
教育孩子不做利己主义者,自觉地履行对社会的义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的重要任务。
——依里尤申
要多为国家想想
——詹天佑教育子女要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
詹天佑(1861…1919)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他主持修建的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运用“人”字形线路,既节约了大量资金,又培养了不少人才。
1914年秋,担任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接到政府一个通知:政府让他的两个儿子宫费出国留学。看了通知,詹天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别人家的孩子出国留学,都是自己出钱。今天,我的两个孩子同时出国留学,却是官费,还不是因为我对国家的铁路事业做出了一点贡献吗!现在,我又是督办兼总工程师,有了一定的地位,连孩子也可以得到特别照顾。这样做,对国家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更何况各地财力窘迫,留学要耗费好多国家资金。想到这里,他打算谢绝政府的照顾。于是,他把两个孩子找来说:
“知道了吧,政府要官费让你们俩出国留学?”
“这太好了,对我们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可我不这样想。”
“怎么啦,爸爸,这是政府主动安排我们的,又不是我们要求这样做的。”
“那我们得为国家想想。”
“想什么?”
“青年最贵有理想,而这理想的核心应当是为国为民。国强我强,国衰我衰。眼下国家财力不足,又是百废待兴,我们应当首先想到这些。”
“那你说怎么办,爸爸。”
“学,是要上的,但不要官费,我们自理。”
就这样,詹天佑用自己的薪俸,供两个孩子留学8年。
两个孩子学成回国后,有个单位用高薪聘请,詹天佑不同意。他对孩子说:“当初我送你们去学习,不是要你们将来高官厚禄,而是希望你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些贡献。我身边需要人,你们就在我身边工作吧。”
当时,有几个和他们一起回国又在一起工作的同学,工资每月都一百多元,而詹天佑每月只给两个孩子70元。这时,有人为两个孩子打抱不平,两个孩子也不高兴。詹天佑又十分恳切地对孩子说:“因为你俩是我的孩子,自然要严格一些。目前国家困难,经费紧张,我们搞工程建设的是清楚的,要多为国家着想。”
詹天佑子女多,原来的住房很挤,政府为了照顾他,在张家口为他安排了一幢寓所,并用公款为他添置了一些家具。孩子们见到新房新家具,高兴得不得了。詹天佑对孩子们说:“国家很穷,我们要珍惜国力,珍惜国力!”随即,他让孩子们要来购买家具的清单,照单子一一付清了家具用款。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果戈理
如果年轻20岁,我也会去的
——数学家陈建功教子从军
陈建功(1893…1971)是中国数学家,是我国“三角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函数逼近论”等数学分支的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为人正直,修身治家都很严正,对儿女们颇有影响。
1950年,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伸向朝鲜。国难当头,国家号召学生参战,抗美援朝。陈建功的大儿子陈翰麒当时是浙江大学电机系三年级的学生。他和同班的表哥都想报名参军,但怕祖母反对,也不敢去跟父亲商量。
一天,表兄弟俩鼓足了勇气走进陈建功的房间,陈建功正在写他的三角函数论的论文;他俩略坐片刻又退了出去。就这样,他俩进进出出,迟疑了许久没有开口。这时,陈建功已窥视到了孩子的心思,便对他们说:“你们是不是想报名参军?去吧,如果年轻20岁,我也会去的。”翰麒担心祖母不会答应。父亲说:“放心,娘娘的思想工作我去做。”
后来,陈建功专程到绍兴老家去了一趟,说服了老母,高兴地把翰麒送上了抗美援朝的列车。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海涅
引女自立训女周详
——邓颖超之母教女有方
“邓颖超同志的母亲是一个中医。当她近60岁的时候,还在红军总司令部当医生。国民党'围剿'、我军撤退时,邓老太太被捕,被押送到九江。国民党法官要她劝劝邓颖超不要当共产党员。邓老太太回答说,子女的事情我们父母管不了,即使蒋委员长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当时正在苏联)法官无言可答,就把她囚禁在九江反省院,直到1937年初才把她释放出来。”
这是1946年9月,周恩来同志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经历时,专门谈邓颖超的母亲的一段话。
短短几句话,既洋溢着周恩来同志对这位长辈的尊敬之情,更饱含着对一位老同志的由衷的钦佩、赞扬之意。
邓颖超同志的母亲姓杨名振德,又名梦醒,1875年生于湖南长沙,很小就随家人到了广西。14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她没有兄弟姐妹,是个独生女。小小年纪就独立办理了双亲的丧事。29岁的时候她嫁到邓家。第二年,她生下一女,取名邓文淑,这就是我们的邓大姐邓颖超同志。
邓颖超三四岁时,父亲被陷害充军新疆,不久就去世了。杨氏夫人没有被飞来的横祸所压倒,更没有乞求别人的怜悯和救济,而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闯谋生之路。1910年,她在天津育婴堂任医生,后到北方著名进步人士陈翼龙主办的一所平民小学任教员。9岁的邓颖超也在这所学校读书。杨振德在这里精心研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书籍,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
邓颖超把母亲作为自己第一个学习的楷模,在母亲的影响。教育和熏陶下,少年邓颖超忧国忧民,思想非常激进。1919年5月4日,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首先在北京爆发。第二天消息传到天津,这时正在天津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邓颖超(她是该校学生会主席,被同学们尊称为“老学长”,其实她才15岁),立即和同学们一起议论这件大事。她很快和郭隆真、刘清杨等联合各界妇女成立了女子爱国同志会。邓颖超担任了同志会的会长。她慷慨陈词,诉说反动政府卖国外交失败的经过,揭露卖国贼的罪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参加了长征,杨振德留了下来。1935年4月,敌人逮捕了杨振德。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杨振德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贵气节和政治操守。国民党反动派让她写信给女儿、女婿,让她们脱离共产党。她除了回答敌人“父母管不了儿女之事”以外,还严厉斥责说:“我不干这卑鄙的勾当!思想自由,我哪能劝他们投降呢?如果你们要因此而加罪于我的话,请杀头好了!”反动派拿她没办法,只好把她囚禁在九江反省院,一直到1937年初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才释放她出狱。
1940年冬,杨振德病逝。邓颖超、周恩来、叶剑英、钱之光等同志献了花圈,并致祭文:
“邓母志洁行芳,思想前进,性情刚强。自食其力,毋息毋荒。或执教鞭,或施歧黄。稍有所得,不敢或藏。抚女入学,教女有方。引女自立,训女周详。追随革命,不畏风霜。关心国事,无日或忘。”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苏洵
一经觉悟就坚决干
——陈毅用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教育子女
1963年,陈毅的长子陈昊苏在学校入了党。陈老总听了很高兴,他让张茜做了十道好菜,向儿子庆贺了一番。一个月内,他又找昊苏作了四次长时间的谈话。
第一次谈话,陈毅谈了陈家怎样剥削发家,怎样走向没落,地主阶级怎样想办法巩固自己的权势,又谈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他对昊苏说:“我懂事时,陈家已开始没落了,被其他地主看不起,当然陈家不满意,要反抗。但这种反抗同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反抗不一样,目的还是要向上爬。我就是怀着要争口气的思想,走上留法勤工俭学道路的。”
第二次、第三次谈话,讲到他是怎样由开始佩服资本主义到相信共产党,继而投身革命的,讲到革命队伍中的思想情况和生活艰苦,教育昊苏要在斗争中长知识、长才干。
最后一次谈话,陈毅主要讲自己革命的经验和体会。他说:“我觉悟得比较迟,但一经觉悟就坚决干。”他认为:觉悟迟早没有关系,有反复也不怕。只要真正觉悟了就好办。就怕觉悟早而不真,迟早会动摇。他对吴苏说:“能得到组织批准入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入党后,不动摇,坚决干到底,就更不容易,特别是在革命的转折关头。望你立志从远,千锤百炼,无负于党和人民。”
虚荣的人注视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国家的事业。
——何塞·马蒂
狱中教子
——徐林侠与爱子小萝卜头
读过小说《红岩》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小萝卜头。他的生活原型叫宋振中。父亲名宋绮云,母亲叫徐林侠。
徐林侠同志的原名叫徐丽芳,生于1905年,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后到武汉参加江浙党务训练班。1927年3月入党,1928年任中共郊县县委妇女部长,10月与宋绮云结婚。
小萝卜头长到6岁了,还不认识自己的爸爸。他经常听妈妈讲爸爸为了革命才坐牢的,爸爸是好人。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牢记着爸爸是为穷人做好事的。一次,他哭着闹着要去看爸爸,看爸爸是个什么样子的。徐林侠利用男牢放风的机会,带他从铁门的空隙中往外看,指着山坡下向女牢方向走过来的一个人说:“你看,向我们这边走过来的人,就是你爸爸。他高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