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早慧成才的奥秘 >

第22章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22章

小说: 早慧成才的奥秘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射入缕缕阳光的远处林间小径,寂静的小河湾,绿茵茵的草地上,朴实无华的蒲公英,迎风摇摆的黑麦,凝滞在道路上空的云朵……这是培养孩子们审美感的“活的课本”。
——A·马尔库沙
做医生以救人为本——宋代名医钱乙成为儿科之圣的故事
钱乙(约1032…1113)是宋代有名的医生,被后代医学界称为“儿科之圣'。他的父亲叫钱灏,是个针灸医生,因家穷,在钱乙出生以后不久的一次外出行医中失踪。随即母亲去世。孤苦伶什的钱乙,从此一直生活在姑母家中。
钱乙的姑夫姓吕,是个民间医生。他心地善良,很疼爱钱乙。有人看病时,他常常让钱乙站在自己身边,看他切脉、诊断病情。没有病人时,姑父就教钱乙认识黄连、当归、白术、甘草等药名和药性。
钱乙10岁时上了学。每天放学回来,钱乙仍保持儿童时的习惯,坐在姑父身边,看他开药方治病。
时间长了,钱乙发现来找姑父看病的多数都是穷苦人。他们看完病后往往露出为难的神色说:“吕大夫,我只有这点钱,怕不够付药费吧?”姑父总是说:“没关系,没关系!”有的人实在身无分文,就只好留下几个鸡蛋或一把青菜顶药费,姑父也从不计较。他告诉钱乙说:“做医生以救人为本,不能像商人一样唯利是图。只要看好病就是医生的最大快乐。”
姑父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医德和对穷苦人的深厚感情,使钱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4岁时,念过5年书的钱乙已成了姑父的得力助手。他主动帮姑父抄药方、配药,给病人上热敷、针刺等,既帮了姑父的忙,又学到了医疗知识。到了十七八岁时,钱乙就可以单独处理一些小病了。
一天,钱乙送走一位白痴小儿病人后告诉姑父说:“我看,有许多病都是儿时得病的后遗症,可见治愈小儿病非常重要。”“你说得对,可惜姑父在这方面医道太浅,以后,你就在这方面下工夫吧。有志者事竟成,以后家里看病我承担,你抽时间看看书,到外面走走,对提高医道是有好处的。”姑父诚恳地说。
在姑父的鼓励和支持下,钱乙决心摸索一下儿科疾病,让孩童少遭夭折,让老人少受丧子之悲。他把古医经中所有儿科病的资料都集中到一起,加以对比研究,并跑遍各地,边行医,边广泛采集民间治疗小儿科病的土方。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在汉代名医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施治法”,还研究出几十种专治小儿病的药方,成为一代名医,博得了后人的赞扬。
一年之计,莫如树壳;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爱因斯坦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徐特立
《本草纲目》是这样写出来的——李时珍的父亲支持儿子立志从医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的父亲李言闻,也是当时著名的医生。一天,他对李时珍说:“为父不希望你学医,有你哥哥帮我就行了。你知道,这年月学医是被人看不起的呀!在史书里,医学被称为末学杂流。你还是趁年轻多读点经书,准备应试吧!”
李时珍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偷偷地读了很多医书,决心像父亲那样,一生从医,便对李言闻说:“父亲,眼下疾病流行,扰得人们生活不能安定,而官宦对此却视而不见,我哪能在这官府里当那'昏'官呢?我认为,只有从医才能利民。古人以学术报亲,我就从医报父!”
李言闻听了儿子的这番表白,还能说些什么呢?他终于支持了儿子的志愿。
富有经验的李言闻深深感到,从医也是一门较深的学问,没有文化不行。因此,李言闻教儿子首先在读书上下工夫,打好功底。
李时珍所处的时代,大都是读四书五经。李言闻除教儿子读这些书外,还选择与医学有关的书或有关章节,如学习古代解释字义的书——《尔雅》,他教儿子读其中的《释鸟》、《释兽》等有关植物、动物的篇章。后来又读了《菊谱》、《竹谱》等有关植物和药物的书。再后来,又读了《内经》、《伤寒论》、《本草经》等古医药书。
在读书的同时,李言闻教儿子特别重视实践经验,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他说:“翻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王叔和是晋代名医,著有《脉经》等书)在父亲的指导下,李时珍医术大有长进。
后来,李时珍在学习中发现,历代的《本草》书,分类不当,错误甚多,他决心立志进行重修。李言闻深知,重修《本草》并非容易,得需多年时间。但他觉得儿子上进心强,医药学基础知识学得也好,且年富力强,正是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就坚决地表示同意和支持。
从此,李时珍更加刻苦读书,先后读了医书药书八百多种,记录了大量笔记。在此基础上,他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到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考察,向老农、樵夫、药农请教,采集标本,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就这样,李时珍用了27年的时间,经过3次大的修改,终于在他61岁那年,完成了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著作。
教育必须立基于道德与智慧。道德是为了支撑美德,智慧是为了防止自己遭到不道德的侵凌。
——桑费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
——钱三强
母亲的希望——洗星海的母亲教子成才
1905年,澳门一个贫苦海员家里,有个小生命呱呱落地。他的母亲黄苏英抱着可爱的婴儿,面对着无边无际的星空和茫茫大海,给他起了个既朴实又浪漫的名字——星海。他就是后来声振乐坛的《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洗星海。
洗星海(1905…1945)的父亲由于常年在风浪里奔波,积劳成疾,没等星海生下来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黄苏英原是澳门一个农村的妇女,经历过艰辛的农事劳作,后来又尝过海上风霜,是一个意志坚强、胸怀宽广的人。她把对丈夫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对儿子的爱抚和教育上。
为了生活,黄苏英给别人做佣工。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抱起孩子哼起了柔和的催眠谣《杨树叶儿》:
“杨树叶儿哗啦啦,
小孩睡觉找妈妈。
乖乖空儿你睡吧,
马猴来了我打它。”
这是星海来到人世间听到的第一支歌曲。这歌曲在星海的音乐生涯中像一颗闪闪发亮的启明星,使他身体里的音乐“细胞”全部活跃起来了。
伴着星海长大的,还有那些码头上搬运工人的号子,起伏的波涛里水手们的歌声……
星海的祖父是一个航海家。他经常给他讲航海的故事。故事里有水手们的欢乐和痛苦,有凶狠的船老板、洋兵和洋人,有惊险的风暴,也有迷人的海市蜃楼。这复杂的人生对星海来说,虽不能全部理解,但他已初步分辨出哪是好人,哪是坏人,哪是忧愁,哪是欢乐。
1912年,7岁的星海随母亲离开广州来到新加坡。母亲靠当佣工挣来的钱供儿子学了汉语、英文,也学会了弹钢琴。母亲发现,儿子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便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欲望,让他钻研音乐方面的问题。一次,星海深夜还没回家,母亲着急地出去到处寻找。后来发现,儿子为了听琴声,在人家的窗下睡着了。
1918年,母亲带着13岁的星海从新加坡返回广州,靠替人家洗衣服供儿子上了一所半工半读学校。人校不久,星海参加了乐队,很快显露出他的音乐才能。后来,母亲又支持他到北大音乐专习所深造,去法国巴黎勤工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星海带着母亲的慈爱、鼓励和希望参加了抗日救亡剧队。他终于没有辜负母亲的抚养和教诲,为人民创作了许多英勇雄壮、充满战斗力的歌曲,成为人民爱戴的音乐家。
许多事情取决于孩子的素质。为了使成功的可能性大一些,我们必须采取较好的办法,使孩子的审美感得到发展。
——A·马尔库沙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择善而从——谢觉哉教子艺术
60年代初,谢觉哉(1883…1971)同志的儿子谢飘要到东北去上学。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谢飘,这是第一次远离亲人。他想到父母的关怀和教诲,有些恋恋不舍。临别前的一天,他走到父亲跟前说:
“爸爸,一想到单独在外生活,心里总有些打怵。谁来帮助自己,怎样处人,我心里没数。你了解我,有生活经验,我想你还是尽可能给我多讲些。我感到父母的话,孩子最能接受。别人的话,即是说得对的,有时听起来也不那么顺劲。”
谢老理解儿子的心情,他说:
“父母的话,你们易于接受,这是自然。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也是应该的。但是,子女不可能一直守在父母身边,况且我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今后不可能对你们多讲什么,连较长的信也不会多写。所以你们不能光听父母的话。父母的话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应该多听听周围同志们的话,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学校去,你自然应该把周围的老师、同学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择善而从。有一学一,有二学二,如此下去,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和提高自己。”
他还说:“别人的话,正确的当然要听,而且要努力照着去做;不正确的时候,也要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不可感情用事,'不顺劲'不行,要逐步丢掉小家庭'观念'。”
谢飘遵照父亲的教导去做,在学校里进步很大,曾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谢老知道后很高兴,便写信鼓励说:
“'君子学以致其道',看来你已走上了正道,但还需继续努力。学好学差,收获多少,在于自己是否善于学。父母、师友能教授的东西很多,但不善于学,也是枉然。望你争取更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