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冈中学走向北大-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对国外生活也有兴趣的落榜考生,可以考虑出国留学。但要慎之又慎,一不能仓促,二不能盲目,必须经过多方咨询、多方了解情况再作出选择。否则,孩子到了国外举目无亲,语言不通,遇到的困难将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精神打击。到时候家长就算牵肠挂肚也无能为力。
选择留学国家时,需要了解它的政治制度、教育状况、风土人情、文化背景。在选择学校方面要考虑学校的名声、历史、规模、师资、学费等情况。“非名校不上”也没有必要。关于学习专业,一方面要了解该专业的历史、成就、毕业后的出路,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
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决定权要下放给孩子,不要由家长强行决定。是孩子自己出国念书,家长如果选了一个孩子不感兴趣的,将来遇到问题会特别麻烦,甚至可能导致成绩太差,拿不到毕业证。在国外出现这种情况,比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国内、发生在父母身边,后果要严重得多。
在诸多留学中介机构中,要找一个信誉度高的,不能轻信他们口头的介绍和广告。如果能找到通过该机构成功出国留学的学生或家长,向他们了解信息是最可靠的。一个好的中介机构,应该很好地帮助客户了解所选国家、学校、专业的真实情况,针对客户的情况提供可行性建议,并为客户稳妥、高效地办理留学手续。
以中国国情为背景,出国留学目前还有着相当的局限性。有条件选择这一道路的家庭多半处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小城市极少,农村就不用提了。我想在这里具体地谈一谈,出国留学需要考生家庭及其个人具备哪些先决条件。
第一,家庭经济实力雄厚。孩子上大学是需要费用的,出国留学需要的费用更多。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家庭的普遍收入水平来看,我个人认为,多数家庭承担不起孩子出国留学的费用。即使是学费最低廉的国家,每年也至少花上五、六万元人民币。
有人说,每年五、六万元,一般的工薪家庭都能承受。真是这样吗?
让我们来仔细地算笔账。一般工薪家庭里,假如夫妻每人每月都有两、三千元的固定收入,一年的总收入也就是六万元左右。的确,够得上给出国的孩子交学费了,但难道大人在国内就不需要消费吗?万一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
所以,假如有些以赚钱为目的的“黑中介”打出口号称“工薪家庭都能供孩子出国留学”,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不能盲目轻信。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切合实际。
第二,孩子的外语基础。出国留学首先要过语言关。孩子在国内学习时,再聪明、再有悟性,如果对所去国家的语言一点不会或会得很少,就很难适应留学生活,更谈不上听课学习了。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应该首先帮孩子在国内选择一家语言学校,以出国学习和生活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接受专业语言训练。
有的家长一旦看到孩子高考失利,就急于联络中介机构,想赶在当年9月让孩子去国外入学。“越早越好、越快越好”其实是一个误区,紧迫的时间容不得孩子做足思想准备,语言水平也相差甚远。出国以后,“又聋又瞎”,不要说学习,可能连日常生活都应付不了。
第三,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辨别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的孩子我认为暂时不宜出国。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料理生活的训练和锻炼,在家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长到十七八岁还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的大有人在。留学的日子里,衣、食、居、行全靠自己解决。如果不能适应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感受不到异国的情趣,反倒增添了没完没了的负担。
这样的孩子如果有心出国留学,父母不妨对他的独立生活能力有意识地加强培养。让他从身边的生活做起,洗衣做饭、购买日常用品、操作家用电器、预订机票、找工人修理家居设施、办理各种繁琐手续、与找上门来的推销员打交道……等到孩子能够独立自如地应付这一切,再送他出国,家长就能比较放心了。
关于孩子自身素质问题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要强。在国内,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多少能够了解,还有老师和学校帮助监督、互通消息。而孩子到了国外,除非自己汇报,否则父母不可能了解他的生活轨迹。有些孩子不能明辨是非,自我控制能力又很差,在陌生的环境中可能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第四,孩子自己要有出国留学的愿望。有些家长一厢情愿地想送孩子出国,认为国外教育体制好,洋文凭比土文凭“含金量”更高,却惟独忘记考虑孩子的意愿。
有的孩子喜欢国外的环境和独立的生活,愿意出国留学、增加见识,这样正好与家长想法一致。可也有不少孩子不愿去适应陌生的环境,不愿结交语言、文化背景都不同的外国朋友,或者对离家在外的生活感到畏惧。当孩子自己不想出国时,家长不要强行扭转他的意愿,否则就算出国也学不好,甚至可能出现其他预想不到的问题。可以再过一段时间,等他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陌生事物有了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再考虑留学的事。
第27节:复读生家长怎么办
复读生家长怎么办
只要心态调整好,明年定比今年考得好
我对一批复读生进行过心理健康侧试,结果表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复读生占测试总人数的47。1%,其中:
情绪不稳定者62%
适应不良者59。5%
学习压力大者59。1%
强迫现象者52。1%
焦虑者49。4%
心理不平衡者47。4%
人际关系紧张者43。7%
敌对者40。9%
偏执者30。4%
抑郁者33。6%
无论与疲于奔命的高三学生相比,还是与初入新环境的大一学生相比,复读生的心理问题都更为严重,主要原因就是高考失利造成的打击和伤害。
据我考察,高考成功取决于实力加心态,是考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高考失利或落榜总体来说也是这两方面的原因。
我的研究表明,复读生高考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解决复读生的心理问题,复读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复读生的心态。因此,复读生要高度重视心态调整,家长、复读学校、社会也要从各方面高度重视复读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复读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帮助复读生驱散心理迷雾,确保复读效果,提高高考成绩。
1树立信心
复读生要复读成功、高考成功,首先要闯心理关。信心不仅是高考成功的灵魂,是高考成功的心理支柱,也是复读生成功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力量。复读生只要心态调整得好,树立高考成功的信心,一年以后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的。
第一,复读一年不是高三的重复,是进入了“高四”。这一年,所有的知识点在过去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强化,考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必然会有所长进。
第二,高考失利时总结经验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教训将成为成功的财富,考生吸取了经验教训就可以在复读时少走弯路。
第三,经过一年的复读,考生的心态将比过去成熟。我的研究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从1999年起,连续五年访问了全国高考省级状元300多人,其中有10%左右是复读生。2003年北京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11。7%是往届生。
在我的另一本书《高考成功实话实说》里,详细地记录了6位复读生对自己走出阴影、走向成功的回顾。他们都曾经被理想中的大学拒之门外,但又都重新拾起信心,终于在第二年考入了北大、清华,并成为省级高考状元。他们的心路历程和遇到的挑战,能够引起每一个复读生的共鸣,而他们的信心和意志也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2稳定情绪
复读生有什么心思和顾虑,都不要憋在心里,越憋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想办法去解决,怎么解决呢?我认为把心事说出来就是自我调整心态成功的一半。
无论对老师、对朋友、还是对父母,只要说出来,就会得到亲朋好友的同情、关心与支持,会得到社会支持,对稳定情绪,找回信心大有好处。
在复读这一年,经常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对稳定情绪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第28节:越憋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制订生活作息时间表
有不少复读生整天精神恍惚、生活没有规律,白白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因此,要想以一种饱满的情绪进入状态,就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制订一个生活规律实践表,既切合实际,又利于坚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节律化,提高学习效率。
4每天基本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
复读生每天上课时要专心听讲,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复读生误认为这些题老师都已经讲过,不用再听。其实讲过的未必消化了,未必理解了,未必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你会深化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并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些复读生认为:在上一年里,我做过的题已经太多了,现在再听老师讲讲就过去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一方面,考生需要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学会运用知识。课后作业就是帮助考生检验、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所以,复读生每天要将学校留的作业基本完成,这样日积月累就会逐渐获得充实感和力量感。学习实力是高考成功的硬件,硬件越来越强,当然会越来越有信心,情绪也会越来越稳定,心态也就越来越好。
5挺胸抬头走路
人的内心体验与行动是一致的。人在有信心、情绪好时就会挺胸抬头,走路很有精神。人在缺乏信心、沮丧时也会低头耷脑、步履拖沓。
所以,复读生明白了这个原理,就应该时刻告诉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