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冈中学走向北大-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理问题就像头疼感冒一样,人人都可能遇到。因此,家长不要把它看得像洪水猛兽那样可怕。但是,微小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不加以解决,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对孩子学习和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
家长的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父亲有胃病,孩子不一定有胃病;母亲腰疼,孩子不一定也腰疼。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的身体健康没有必然联系。可是心理健康就不一样了,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的心理机制影响孩子。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心理问题是后天而有的,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
有这样一个女孩,一遇到困难就愁眉苦脸、掉眼泪。一了解才知道她的妈妈就这样,动不动唉声叹气,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就是母亲患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女儿也受到了感染。
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脾气暴躁,和同学交往时一句话不对就翻脸,脸红脖子粗。他的这种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爸爸那里来的。他爸爸无论和谁说话,态度都十分恶劣,连对奶奶也不例外。
因此,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一方面要预防自己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尽量改正已有的心理问题,使得长期共同生活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行为。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学习成绩与高考成绩的关键因素。曾有家长跟我说:“王老师,我的孩子挺用功的,起早贪黑,我没见他玩,也没见他看电视,整天坐在桌子前不停地写不停地看,可成绩就是上不去。我原来以为这孩子是不是在谈恋爱,可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没有女孩子给他打电话,他给别人打电话也不外乎说学习。真不明白,难道他就是笨?可是我觉得他也不笨,办什么事都很明白很认真,成绩怎么就是上不去?”
我问这位母亲,孩子坐在那里都写什么,看什么?他妈妈说:“这孩子就是有点儿磨蹭,同一道题翻来覆去地做,写了好几张纸还不行。他自己说总是不放心,明明知道已经做对了但就是不能控制,一遍两遍不放心就做三遍四遍。”
听到这里,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叫做强迫现象。什么叫强迫现象呢?不该想的总想,不该做的总做,还控制不住。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迫现象?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方法,促使孩子形成了这种强迫现象。比如有的老师规定学生要错一罚十。我儿子上小学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学校里考英语,一个单词拼错了就被老师罚写十遍。我们家长有时也用这办法,孩子做错了一道题,好,我不让你玩,再做十道或是做十遍,让你长长记性,看你以后再敢马虎。
这样的惩罚式教育导致孩子心理上出现异变,再加上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自己又求全责备、想追求高分数,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使孩子形成强迫现象。我们试想,孩子如果有强迫现象,能提高学习成绩吗?他一道题做五遍,人家一道题做一遍,效率要差好几倍。而且不只是效率的问题,同一件事重复得多了,肯定心烦,可不做又难过,无法自制。当然,孩子的心理问题还不仅是这些,我只是举这样一个例子。
同样,在高考中心理问题也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关键原因。怎么叫发挥不好?发挥不好主要就是心理问题,平时能达到的成绩高考时达不到了。常见的考试心理问题很多,最主要的是高度紧张、高度恐惧,所谓的“考试焦虑”,一看到卷子头脑一片空白,一片空白还能答出题来吗?极个别的人甚至晕过去。
每年高考都有这种现象发生。有一个考生平时成绩很好,可是连续参加四年高考,连续四次名落孙山。为什么?一进考场手就发抖,拿着笔一个劲儿地在纸上打点,什么也写不出来,参加日常得考试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就是高度的心理恐惧导致的书写痉挛。
每一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孩子的高考,但是首先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要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平时学习很努力,但高考却没“发挥”好,多半是存在心理问题。
第6节:心理问题自我调节解决
无论是成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还是孩子的一般心理问题都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获得解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患了轻微的感冒,只要多喝水,注意保暖,自己都会好起来,没有必要到医院去做各种治疗,又透视,又吃抗菌素,那样反而不利于健康。心理问题也是一样,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解决。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心理问题,大多数也是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只不过很少有人留心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家有考生的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学常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调节法。没有必要在孩子有一点心理问题时就紧张得不得了,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有的家长看到媒体上宣传考试焦虑对高考的危害,便问孩子:你紧张不紧张?孩子说紧张。那么走,咱们去看心理医生吧。
其实高考前,略微紧张是正常现象,会促进孩子的警觉性,有助于潜力的发挥。如果疲疲塌塌、吊儿郎当,那才是没进入状态。没有一定的紧张度怎么能保证能正常发挥呢?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别人都蹲下去准备往前冲了,你还不紧张,无所谓,在那儿站着,枪一响你能冲出去吗?所谓“考试焦虑”指的是高度紧张、高度恐惧,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坐立不安,六神无主。如果有一点紧张就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那里又遇到其他“病人”,彼此一交流,你怎么紧张,我怎么紧张,相互暗示、相互感染,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不过,尽管孩子的心理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调节,家长却不能放弃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把闷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是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一半,所以,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尊重孩子、经常和孩子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要搞得很严肃,孩子处处要看家长的脸色,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很难有一个开朗、活泼的个性。
调整心态贯穿一生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不是只在备考期间,而要贯穿在孩子的一生当中。尽管高考前,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要多一些、严重一些,但它们多数是过去就萌生的,只是这时才显现出来。
年龄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不多,他们不大懂事,也不存在面子问题,因而自我冲突很少。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可能站在大街上撒尿也无所谓。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做,他有羞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初三、高三这几个阶段,孩子面临着升学,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都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就慢慢多起来。直到他们进入大学、走上社会,新的环境会产生新的失衡。人的一生就是在防止与克服心理问题过程中度过的,家长千万不要认为一次解决了心理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关键是我们如何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验,让孩子的心理健康逐渐完善,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且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独立面对现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较快较顺利地度过困难时期,尽早取得与社会、与人、与环境的心理平衡。
心态制约考试成绩
我从1996年开始研究高考,用自己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近4万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大约有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系。
根据研究,考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与他的语文、数学、英语考试成绩成正比,换句话说,心理素质越好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也越好。当然这是从整体上来讲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种情况。
另外我发现,不少学生非常努力刻苦,但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究其根源是存在心理问题。例如,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学习有压力,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心态不平衡等等,这类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调整好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
第7节:以家长的言行感染孩子
有一个18岁的女孩,走路时屁股一扭一扭的,和她妈妈如出一辙,同学们都半开玩笑地说这走路姿势是她妈妈遗传给她的。其实,妈妈的行为习惯不可能真的通过遗传基因“遗传”给女儿,而是通过“感染”等心理机制传给了她。这个女孩从小就跟在妈妈身后走路,看她一扭一扭的,自己也就不自觉地一扭一扭,逐渐习惯成自然。
还有一位高三的男孩,他父亲说话时总是没开口就先咳嗽几声,右手还使劲往下甩。结果这一套全被孩子“学”去了。他跟同学说:“我不咳几声就说不出话来,不甩手就感觉说话没力气。”
北京市有位考生姓赵,平时成绩一贯很好,一模时却发挥失常,成绩不理想。他心里很不踏实,因为通常的说法是“一模最能反映高考成绩”。二模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分数还不如一模,他就更紧张了,因为事实上二模的难度低于一模。
不过,当孩子的父亲了解这些情况后,并不责备他,反倒对他说:“有实力终究会考好的。”父亲说的话让他感觉很实在,乐呵呵的神态也让他在情绪的低谷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直到高考前两天,父亲也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千叮咛万嘱咐”,看起来泰然自若,父亲稳定的情绪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安慰。
2004年6月7日,他以平常的心态独自去考场,在路上不断地默念父亲的话,有实力就能考好,有实力就能考好,有实力就能考好。连续几场考下来,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