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科幻小说电子书 > 醒狮 >

第25章

醒狮-第25章

小说: 醒狮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又研制了共形天线阵,这种天线阵是采用低成本的印制电路板技术装配的。其中有三个天线阵安装在机头上部、驾驶舱前面,其余两个位于机头两侧稍下部。这种天线阵组合能探测威胁辐射装置的方位和高度。其信号处理器均由强制冷部件支持。装上了我军的电子战机。
    我军的机载雷达干扰机在金龙电池的支持下,可以说是世界上功率最强大的了。在作战时可以发挥作用。在“天眼通”的支持下,得到了敌军雷达的发射波的细节后,还可以实施欺骗式干扰,使敌军雷达得到完全错误的信息。
    福建某地大型雷达基地10月30日19:30
    这个基地是监视台湾海峡空域雷达网的一个重要节点,今天将在这里进行新型被动雷达“冷眼II”的实战测试。这个基地的主设备是一座巨大的远程雷达,它能探测到450公里以外的战机。然而它那庞大的天线和发射的强烈的雷达波是最明显的目标,显而易见是敌军目标地图上显眼的红点。它是无法快速移动的。它的周边不乏假目标和防空导弹、高炮阵地等保护措施。
    今天在这座庞然大物的旁边停了一辆经过改装的“强龙I”电动重型运输车,此刻驾驶室变成了雷达操作室,窗玻璃被遮蔽,驾驶员座椅转了180度变成了3位雷达手的座椅。在他们的操纵下从封闭的货舱中升起了一根粗大的圆柱,顶上是一块1。2米见方的很厚的板。一直升到15米高才停下来。那块板状物把一面转向了西方。它即将与旁边的庞然大物一决高下。
    我们把它们的比赛放一下,先介绍一下被动雷达的概念。这是二十世纪末雷达专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空中的任何物体时刻都在周边电磁波的照射下,它们或者反射这些电磁波,或者吸收电磁波,由此造成了它们所在位置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电磁波背景。如果我们能探测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确定这些目标的位置,在整个过程中不必对目标发射雷达波束,这就是“被动”的含义。
    几乎与雷达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明的红外线探测器,已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现了从“主动”向“被动”的转化。我们在下面将作介绍。但是雷达波的波长要大得多。美国人直到2005年才掌握了“被动雷达”这项技术,将实用的产品交付部队试用。其参数是最大的秘密。由于它不向外发射波束,外人很难得窥堂径。今年初俄国也宣布俄制的“被动雷达”投入了服役。
    我军的雷达研制技术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当年国产的“探地雷达”就着实让那些藐视中国人的洋人吃了一惊。我军的“被动雷达”项目组从1999年就开始攀登这座雷达领域的珠峰。其关键技术有二项,一是必须有极为精密的信道接收器,才能探测到指向空域电磁波的频率、振幅和相位的细微变化。仅仅提高信号的放大倍率是不行的,整个接收和信号前道处理器件必须没有自身的噪声。二是计算机系统必须有并行处理能力,能同时处理大量的信号,从极细微的信号差异中把目标突现出来。
    研制无噪声接收和前端信道处理器的小组得到了超导专家的支持。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拥有不少著名的专家。不过从2000年初开始他们陆续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转入了各个应用领域的秘密研究中去了。金清华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他的助手甄国庆博士参加了“被动雷达”项目组。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他们领导的小组不但提供了能在-70摄氏度时稳定工作的各种超导线,而且研制出在印刷线路板和芯片上印制超导连接线的技术,为“被动雷达”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计算机专家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64单元矢量计算机,编制了庞大而复杂的信号处理程序。当然数字射频存储系统的研制成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能把512个接收单元和前端信道处理器产生的信号参数同时记录下来,再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如前所述,这一存储系统在“天眼通”中也发挥了作用。
    经过极为艰苦的努力,在困难的条件下,2006年底我国的第一台大型相控阵被动雷达终于问世。只是它的体积十分庞大,512个阵列元件及其后边的前端信道处理器都需要高强度地制冷。每个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指向空域的电磁波分频记录其相位和振幅,连同前置处理器得到的相邻单元的信号差值被同时存储到数字射频存储系统,然后经超高速矢量计算机处理。由此得到该空域内运动物体的方位、速度,在多次扫描后就可以根据它的速度和运动方向计算出它的距离。隐形飞机在空间会产生一个电磁波的“空洞”,被动雷达探测到“空洞”的移动同样可以得到隐形飞机的方位、速度和距离。
    它受到电源性能和制冷条件的制约,经过我军战机的实测,推算出对F-15、F-18、A-10之类战机的探测距离为350-400公里,对B-2、F-117之类的隐形战机也达280-370公里,距离测量的精度3%,方位角的精度正负3度。更为惊人的是它在680公里的距离上探测到了侵入我领空的一架美军的“胜利女神”超高空隐形侦察机,在610公里的距离锁定了目标。而拥有强大反雷达能力的这架侦察机对此却一无所知。它被冠以“冷眼”的外号,真是恰如其分。
    金龙电池和叠层半导体强制冷元件的研制成功,为“冷眼”被动雷达的性能提升创造了条件,项目组大为振奋。还来不及庆功,又投入了新一轮拼搏。他们在1平方米的平板框架上布置了1024个超导阵列元件,其后面就是前端信道处理器,都紧贴在叠层半导体制冷组件上。制冷组件采用水冷,今后考虑采用气冷。框架的四周是绝热材料。计算机也升级为128个CPU的向量计算机,大幅度提高了处理能力,专家们改进了算法,也优化了处理程序。关键的是设备小型化后可以全部装入车辆或舰艇上了,拥有了良好的机动能力,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此刻在防空雷达阵地上,“冷眼II”与远程雷达的系统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了,他们的显示屏都可以切换到对方的系统,以显示扫描的图象。此时远程雷达在运行,强大的雷达波束在不停地扫描海峡上空,此时只有一架台军的E-2C预警机在8000米上空沿着8字形航线执勤,它的方位、距离和速度都标志显示屏上在不断移动的光点边上。很快我军2架歼-8战机的光点出现在显示屏上,它们直接奔向台湾岛的北部。台军的2处机场,各有2架F-16战机升空,几乎在它们刚一离开跑道,就被探测到了,它们的参数立即被显示出来。我军的歼-8战机发挥高空优势,迅即爬升到20000米的高空已经接近海峡的所谓中线了。突然显示屏上出现了新的光点,雷达兵立即报出是从台湾东海岸的佳山基地起飞的2架F-15C战机,那架E-2预警机也向东方收缩。歼-8战机越过中线后,并未返航而是折向南方飞去,这一下带动了那6个光点一起向南。10分钟后远程雷达奉命关闭了雷达,令它们的雷达兵惊奇万分的是显示屏上仍然清晰地显示着这些目标的动态图象。当歼-8开始返航后,台军的6架战机竟然追过了中线,我军立即派遣了8架歼-10战机升空拦截,歼-8则从高空回头压了过去。台军的战机如同触电一般立即收缩到台湾岛的东海岸,我军战机也返回到福建沿海上空。不久双方偃旗息鼓,各自返回基地。我军的指挥机关的首长在大屏幕上看到了全过程。台军总部则对预警机报告的,“在这次双方接触的关键时刻,大陆的主力远程警戒雷达突然关闭,直至双方战机返航没有重新开机。”大惑不解。
    军代表和军区首长对“冷眼II”的优异性能赞不绝口,它的探测能力已经接近了那座庞大的远程防空雷达。其隐蔽性更是无与伦比,即使以Z-15武装侦察直升机搭载了我军研制的新型热成象仪在它的近处盘旋也未能发现它,更不用说远在台湾岛上空的E-2预警机了。不过专家们向军代表和军区首长实事求是地解释道:“这次‘冷眼II’有这么好的探测效果,与敌机的背后有大批的电视台在发射强大的电磁波有关,经敌机反射后就在‘冷眼’的阵列天线接收单元上形成了清晰的图象。如果在大洋上空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了。当然那些敌机火控雷达发射出的散射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军区首长指出:“即使仅在台湾海峡能起那么大的作用就很了不起。实际上在地球上空有大批的电视卫星和各国的侦察卫星在发射大功率的高频电磁波,不必发愁没有照射目标的波源。敌机的火控雷达也总是要打开的,高空侦察机的侧视雷达也是要散射出电磁波的,这些都要暴露它们的。”
    项目组下一个目标是研制机载的被动雷达,有金龙电池和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持,他们的成功指日可待。
    华北某地直升机演习场8月27日
    今天在这里将由军代表参加国产新型热成象仪“探针”的实战状态下的测试。一架武直-10在座舱的顶棚上安装了项目组研制的第一台“探针”。这里要介绍热成象仪的大致原理,它是二次大战时发明的主动红外成像仪的换代产品。在主动红外成像仪之后有一项发明“微光夜视仪”,它能将物体反射的出来的光线大大地放大加强以在荧屏上成像,它不像主动红外装置会暴露自己,自然大受欢迎,成本也不高。它们大批地装备了部队。只是夜视仪在无星月光的夜间以及有烟雾干扰时效果很差。科研人员又把目光转向了被动红外成像仪,由于它是依靠战车、战机、发电车自身发出的热射线――远红外线来发现它们的,所以也称为热成象仪或前视红外成像仪。它的研制成功得益于科研人员找到了能探测红外线的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将它们在红外光学系统的成像焦点处组成二维阵列,扫描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