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重回明末当皇帝 >

第307章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307章

小说: 重回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等到中华军平定了准葛尔汗国和西藏地区之后,蒙古人的心里就开始变得忐忑起来,准葛尔人可不是好惹的,同样是蒙古族的后裔,准葛尔人的骑兵比起蒙古各部的一盘散沙来说,要强大好几倍,而这么强大的一支军队竟然被这个新兴的汉人朝廷给轻而易举的歼灭了,据说连准葛尔部的一百多万人口都成了中华军的俘虏,被带回了中原了。

这让蒙古人感到寝食难安。因为准葛尔的北边就是蒙古诸部,在解决了准葛尔之后。中华军的下一个目标极有可能是东北的清廷残军,也有可能是北边的蒙古诸部,而这个时候蒙古诸部散成一片,根本就没有凝聚力,而清军虽然新败,但是毕竟还有一二十万大军,单从纸面实力上来看,中华军首先蒙古诸部的可能性更大。

在得到了这样的一个不好的消息之后,蒙古人坐不住了,这个时候他们也不能向北逃,因为北边来了一个更加穷凶极恶的俄国毛熊,也不能向西边去,因为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正在不断的扩充着自己的版图,以这个时候的蒙古军队的战斗力,显然不是他们的对手的。

战也不成,逃也不成,那剩下的只有一个选择了,那就是请降了,于是蒙古诸部撇开倾向清廷的科尔沁部,联名给项玉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向中华帝国投降,但是需要保持他们目前的自治状态。

项玉看了半天,总算是将这份内容很长的信给看完了,他轻蔑的一笑,蒙古人倒是想的挺美,竟然还想要自治,当然不能就这么便宜了这些人了,蒙古一旦这个时候获得了自治,久而久之就会和中原朝廷离心离德,厚实的经验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项玉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于是在这份折子上面写了一个斥字。

不过从这封信上,项玉也了解到了一些北疆的情况,这个时候俄国人的扩张确实是很严重的,西伯利亚这一片地区本来就是苦寒之地,因此自古以来就是地广人稀的地带,一直以来都是一些游牧民族在上面居住,但是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对土地的控制力实在是太差了,远不如中原的农耕民族,因此,想要彻底的占领西伯利亚,并且将这些地方守下来的话首先必须要中原的朝廷足够强盛,只要强盛的国家才有能力不断的将人员源源不断的输送过去。

只是眼下但就是西藏和新疆地区的人员安排就有一点吃力了,如果朝廷需要同时兼顾三个地方的话,恐怕是有一点吃力。

在确定了要向唐朝那样,向边关地区移民增加当地的汉人数量以后,中华帝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对于这个时候以土地为重的中国人而言,新疆西藏这下地区的条件还是十分诱人的,只要登记移民过去并且十年之内不移民回来的,就能够获得一百亩的永业田,世袭罔替,可以当做是家产一直传承下来,而且边疆地区还有另外的优惠,那就是减税,朝廷承诺二十年之内都不向这些新移民征税,也不需要他们服兵役和徭役,对于原本就居住在当地的汉人也是一样的政策。

要知道,在古代各种苛捐杂税是十分繁重的,而且比苛捐杂税更加可怕的就是这些徭役,自古以来徭役的死亡率都很高,因此平民百信寻常人家因为服徭役而家破人亡的比比皆是,所以二十年免徭役这个政策对于广大的百姓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正是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持,这才使得这一段时间登记报名前往新疆西藏两地的百姓人数激增,这个时候中原之地也是一片狼藉,什么事情也是需要从头开始的,何不干脆到边关去闯一闯,说不定十年之后还能混出个模样来。

第四百一十章战局不顺

时间到了九月份,山海关这边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了,中华军在这里的军队数量由之前的两万人已经增加到了八万人,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在准备一场凌厉的攻势。

而清军也不甘示弱,在宁远城以北驻守了十五万大军,并且依托之前明军修建的大量堡垒进行联防布控,层层抵抗,依托托住中华军的攻势,将时间拖入到冬天去。

山海关内,中华军的两员大将赵登明和张聪这个时候正在商议着如何用兵。

赵登明提出了一个很激进的打法,那就是等到第二批的中华军赶来时,由主将张聪在正面率领八万大军强攻清军的防线,给清军制造巨大的压力,也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而自己则率领着两万人的部队,走海路,从朝鲜登陆,直切清廷的后院,然后迅速的向盛京方向进兵,出其不意的拿下清朝的都城,这样的话,前线的清军将会不战自溃,这一战双方都能够减少很多的伤亡了。

赵登明的方法不是不行,只是这个计划比较冒险,这个时候清廷在朝鲜的兵力部署中华军这边并不清楚,因此而且盛京此时可是还有三万军队驻守的,即便是中华军的海路部队很顺利的突进到了盛京的脚下,也不一定能够快速的拿下盛京,要是等到了前线的清军返回来救援的话,这支孤军深入的中华军很有可能会陷入到对方的层层包围之中。

张聪不太同意赵登明的作战计划,他作战经验丰富,加上职位也更高。所以看问题更加全面和深远。张聪明白这一场作战对于中华帝国的重要性。因此这个险他不愿意冒,在正面战场稳步推进也能够取胜的情况下,不需要行这样的冒险举措。

赵登明跟他辩论了很久,见到自己很难说服他,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另外的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还是从海上进兵,不过军队的人数提高到了三万人。大军从辽东半岛的丹东地区登陆,然后直接向西,突袭驻守在锦州附近的清军,配合正面战场上的中华军主力,将清军包围在狭小的一带区域里面,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从而最终击败他们,拿下这场战役的胜利。

赵登明的这个方案倒是还能够接受,张聪也不再反对了,这一个方案相对于之前的方案的好处就在于赵登明的这三万人不受到清军的两面围攻。

因为从锦州到北京的这一代。各处山脉汇聚,将这里挤压成了一条狭长的线路。因此明朝的时候才会在这里布下重兵,企图守住北边的门户,而清廷这个时候的想法也是一样的,在中华军没有解决蒙古诸部之前,他们不太可能绕过太行山脉从蒙古借道,一来他们没有骑兵,这个路程会相当的耗时,等他们到了,清廷早就得到消息了,因此也就没有了出其不备的效果,而来,他们借道蒙古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受到蒙古诸部的袭击,即便是蒙古各部不敢进攻中华军的主力部队,但是却能对他们的后勤辎重部队构成极大的威胁,这样一来中华军很有可能就会没有后勤辎重,如果硬要有的话,势必需要派出大量的军队投入到对这些运输队的保护之中,这样一来,前线可以用于作战的部队的人数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九月十五号,中华军八万大军开始向北猛攻,中华军从山海关出来之后,首先就要拿下清军在广宁前卫部下的第一道防线,这也是当初明军建立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明朝末期,关外各卫几乎全部沦丧,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山海关,已经失去了坚守的价值了。

清军的防御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修筑了大量的坚堡和要塞,而且在这些地方也都布下了重兵防守,尽管中华军拥有十分强大的火力,但是总体的进攻却很难打开局面,双方一连苦战十余天,最终,中华军终于拿下了着一座坚城。

清军这边在丢掉了广宁前卫之后,立刻将军队部署到广宁中卫,而之前从广宁前卫退下来的军队则回撤到了广宁后卫,清军很明显想要打车轮战。

双方在广宁中卫打的仗几乎跟广宁前卫是一模一样的,清军的抵抗依旧十分顽强,中华军这边的锐气已经被磨得差不多了,而这个时候赵登明的三万人也抵达了丹东南边的东沟一带,不过清军却早有防范,在中华军的船队快到的时候,岸上的烽火遂就已经将告警的信号传递了出去,而驻扎在定辽右卫的清军早已在岸上准备就绪,中华军一旦登陆,就会陷入苦战之中,偷袭战势必就会变成攻坚战,而起这个时候建宁卫、金州卫的清军也在朝着这边赶了过来,因此赵登明最终没有选择登陆,中华军的海上偷袭宣告失败。

再来看正面战场,清军依托着明军遗留下来的坚固堡垒,施行的层层抵抗战术十分成功,尽管他们付出的伤亡代价比中华军高很多,但是却成功的将中华军的推进速度给拖住了,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中华军仅仅只拿下了清军的三个卫,这个时候也只是打到了宁远卫。

这个时候辽东已经开始下起雪来了,形势对于中华军而言已经十分不利了,而在了解到前线作战不利之后,项玉也没有纠结,而是下令撤军,在他看来,一旦冬天到来,中华军的作战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清军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时候发动反攻,所以与其待在关外冒险,还不如果断一点,放弃掉关外的这些堡垒,撤回到关内来比较好。

不过即便是中华军撤军了,但是这得到的三座堡垒却全都被中华军摧毁了,清军如果想要再利用他们的话,就不得不跟明朝末期的做法一样,拿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修缮,这对于清廷的财政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第四百一十二章一战定蒙

冬去春来,经过了一个冬天时间的准备,这个是中华军已经做好了军事行动的准备,而这一次他们想要作战的对象并不是东北的清廷,而是北边的蒙古。

这个时候除了科尔沁部之外,其他的蒙古部族都还处在摇摆状态,自从他们之前的条件中中华帝国拒绝了之后,蒙古人就有点不知所措,这个时候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而在去年的秋天,当中华军的进攻目标放在清廷的身上的时候,他们甚至动过派军从草原南下,趁着中原地带防守空虚的时候进行一番活动,想在冬天来之前打打秋风。

只不过蒙古人的动作迅速的被中华军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