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第18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续。)
326坦克炮之争(3)
也不怪图哈切夫斯基要震惊了,一千米的距离上击穿140毫米垂直装甲,这个能力已经很牛逼了。就算倍径更长、初速和膛压更高的ZIS2也是使用了暂时还没有办法大量生产的BR271N穿甲弹才勉勉强强达到这种效果。初速和膛压更低的暂时没有BR271N这个水准APCR弹的D5坦克炮怎么可能实现?
反正图哈切夫斯基有种要撞墙的冲动,因为这个结果真的是很不正常也很不科学,而更糟糕的是,他完全不清楚D5是怎么做到的。更重要的是,这完全没有达到他预想的效果,并没能打脸某仙人,反而有被反打脸的可能。这可怎么办?
就在图哈切夫斯基焦虑地思考对策时,李晓峰笑吟吟的问道:“还要继续比下去吗?”
图哈切夫斯基仿佛被踩了尾巴,猛地就跳了起来,气咻咻地大声嚷嚷道:“比!还没有分出胜负,为什么不比!”
那就比呗!不过接下来怎么比就是个问题了,前面说过,图哈切夫斯基觉得750米就能分出胜负,所以压根就没有准备好一千米外的比试方法。
思考了片刻,他建议道:“1200米靶标,靶板厚度120毫米……”
不过他的建议却被李晓峰断然拒绝了。图哈切夫斯基冷笑道:“怎么,不敢比了?”
李晓峰摇了摇头道:“1200米有个什么意思,大家时间宝贵,直接上1500米吧!”
图哈切夫斯基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这个距离真的很远。是的,一点儿都不开玩笑,1500米这个距离哪怕是到了21世纪都属于坦克的正常交战距离,大部分坦克战基本都在1500米到2000米之间进行,超出这个距离范围的战斗,都是极少的。
为什么呢?很可能会有不少同志举出不少超远距离坦克战的例子,但那真心不是常态,受天气、环境的影响极大。这么说吧,在冷战期间,不管是北约集团还是华约集团,经过测试认为在中欧地区最可能的反坦克炮战距离其实就是1500米到1800米之间。哪怕是火炮的有效射程超出了这个范围,因为地形的起伏,你也很难有机会看到两千米外的目标(更何况中欧地区常年有雾,对观瞄的影响很大。后来一贯强调远距离射击的英国推广其120毫米线膛炮的时候,为什么德国、法国、荷兰、丹麦一票国家不买账?原因就在于120线超远距离上的火力优势根本无从发挥)!
而对于二战中,观瞄和火控系统都相当的原始,超远距离上的炮战自然更加困难,所以一千五百米这个距离,对于红军装甲兵来说,挑战性可是不小。
图哈切夫斯基都愣了片刻,然后才回过神来,不服气地说道:“1500米就1500米,难道我还怕了你不成?”
李晓峰却是不太在意,耸了耸肩道:“那就好。”然后对靶场的工作人员吩咐道:“在1500米外设立两块140毫米厚靶板,准备……”
李晓峰还没说完,图哈切夫斯基就将他打断了,后者以一种哔了狗的神态问道:“你说多厚的靶板?”
李晓峰风轻云淡的回答道:“140毫米啊?你认为太薄了,那就加厚到……”
此时的图哈切夫斯基真心是吐槽不能了,为什么?因为他觉得李晓峰就是瞎嚷嚷和装逼,为什么他会这么认为呢?因为道理非常简单,1500米距离上击穿140毫米垂直装甲,这种穿甲能力在苏联暂时只有一种火炮能够做到,那就是从B34舰炮上发展出来的D10坦克炮。
D10S(SU100的火炮,与装坦克的D10T区别很少,弹药完全通用),在发射15。59公斤的RB412B次口径钢芯穿甲弹时,初速是915m/s,能够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80毫米厚度的装甲板。
有同志很快就要吐槽了,会说这个穿甲能力很一般嘛!比德国的88和长管75,比美帝的90和牛牛的17磅炮差远了。请注意,上面个数据缺少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这个80毫米厚度装甲是60度倾角的,查查表格就知道,COS60度是0。5,80毫米除以0。5是多少,是160毫米,这才是D10系列1500米距离的真实穿甲能力。
实际上这依然不能反映D10的真实反装甲能力,因为我们还要注意它用的是什么弹药。再次强调一遍,脱离弹药谈穿甲能力都是忒么是扯淡。
上面说了D10用的是RB412B次口径钢芯穿甲弹,这种弹药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次口径,另一个钢芯穿甲弹。而同时期水平最高的坦克炮是什么水平呢?
以著名的萤火虫装备的17磅炮举例子,该炮使用应用广泛的APCBC弹时,能够以884m/s的速度,在457米上击穿140毫米(30度角)厚的双硬度均质装甲,在914米距离上击穿131毫米(30度角)厚双硬度均质装甲。而在使用英国最好的次口径碳化钨芯脱壳穿甲弹时,炮口初速可以达到1190m/s,在457米距离上击穿208毫米(30度角)双硬度均质装甲,在914米距离上能击穿192毫米(30度角)双硬度均质装甲。
可能有不爱计算的同志依然不明所以,那么将上面的数据翻译一下,140毫米(30度角)等效于161毫米(九十度或者叫垂直),131毫米(30度角)等效于151毫米(垂直),208毫米(30度角)等效于240毫米(垂直),192毫米(30度角)等效于221毫米(垂直)。
很可能又有同志要说了,你给的D10的数据是1500米的,没有一千米的穿深数据哈,这怎么比?别急嘛,这不就有了,D10在使用BR412B在1000米距离上的穿甲数据是185毫米(垂直)。
从数据对比上看,17磅炮在1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确实比D10高不少,尤其是考虑到17磅炮是76。2毫米口径时,这种差距就显得愈发的大了。
不过苏联的火炮设计师也不用汗颜,因为牛牛的这个17磅炮确实很牛,在同口径中几乎是无敌的存在,甚至比很多口径更大的火炮也不妨多让。比如二战中穿甲威力第一位的美帝的M390毫米坦克炮和德国的KWK4371倍径88炮,这两位也仅仅比17磅炮稍微强那么一点。
那么约翰牛的这门76。2毫米口径的坦克炮为啥这么牛逼呢?不光是因为这门炮是牛牛精工细作的结晶,更关键的原因就在牛牛使用的穿甲弹上。和当时普遍装备的APCBC(空心被帽穿甲弹,比如D10使用的那个就是,实际上17磅炮使用得最多的也是这个)相比,牛牛创造性的发明了APDS弹,这是使用碳化钨弹芯的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比美帝和苏联后来使用的APCR弹(碳化钨弹芯高速穿甲弹)要高出一个档次。
这么说吧,APDS弹出膛之后,会脱掉包裹在弹芯周围的弹托,火炮做功的大部分都集中在弹芯上,所以其初速更快,穿甲能力更强。而APCR弹则稍差,出膛之后,包裹弹芯的弹托依然跟着弹芯一起飞,其阻力大,速度要低一些,自然的穿甲威力要差。
这样大家就清楚了,牛牛的17磅炮能有那么好的穿甲能力,穿甲弹好是一项关键的原因。不光使用了碳化钨弹芯,而且还是脱壳穿甲弹。而苏联的那个BR412B仅仅是APCBC(空心被帽穿甲弹),在弹种中就要比牛牛的APDS低两个档次,而且其弹芯还是钢芯弹,硬度比碳化钨低一截,哪怕是口径更大穿甲威力也是不如(简单的说一下穿甲弹的发展,最早的就是AP弹也就是穿甲弹,后来发现容易跳弹,就加了一个被帽改成APC,也就是被帽穿甲弹。后来发现这个被帽风阻很大,就在被帽上加了一个流线型风帽,这就是APCBC。再然后发现要想提高穿甲弹能,关键的是速度和弹芯的硬度,就发展了所谓的HVAP,意思是高速穿甲弹,也叫APCR。之后又在APCR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速度,想出了摆脱对穿甲毫无意义的弹托结构的脱壳穿甲弹,这就是牛牛的APDS)。
所以事情就很简单了,D10在发射APCBC弹的时候确实不如牛牛的17磅炮,那D10还有增强的潜力吗?很显然这是有的,比如D10在发射APCR弹的时候,1000米的穿甲能力就在两百毫米左右,而且在未来发射APDS或者更牛逼的APFSDS弹时,其穿甲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为什么毛子将D10不断改进一直用到了七十年代的主要原因,因为D10的改进潜力确实比17磅炮强得多。
说到这,就不得不再多说一句题外话,一门坦克炮少说使用十年二十年,多的使用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都正常(比如英国L7105),所以其改进潜力是很重要的。
而这种潜力来源于哪两个方面呢?第一是口径,第二是药室。一般而言口径大的就是比口径小的有潜力,药室大的比药室小的有潜力。从发展的角度说,这两项大的就是比小的占优势。比如兔子在选用三代坦克的主炮时,为啥选的是苏系的125呢?不是因为兔子只知道照抄毛子的现成产品,也不是搞不来汉斯的RH120,按照80年代的国际环境,兔子引进汉斯的120问题不大。
可兔子为什么最后选择的是125,而不是北约系的120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125发展潜力确实比120大,口径上125占优,药室也是125更大,125的炮口动能是强于120的。
当然,这不是说毛子的125很好很强大,客观说,毛子的125也确实有问题,大药室带来更大的初速同时也恶化了身管寿命,烧灼不是一般的严重,而且毛子的炮弹做得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浪费了这门炮的威力。
不过话分两头,如果采用更好的身管材料和冶金技术对125加以改造(兔子当年有了),然后再融合西方技术对炮弹进行全面的优化,将毛子2A46的初速高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这不是更好吗?既然如此,为啥纠结什么120,兔子又不是没发展过自己的120坦克炮(还发展了两代),如果这个口径真的适合兔子,何必重起炉灶?
说了这许多废话,言归正传,在当年,苏联威力最强大的坦克炮其实就是D10系列(比122毫米口径的D25系列威力要大不少),D10在1500米距离上都只能击穿160毫米的均质装甲,现在某人竟然大言不惭的说D5能在1500米的距离上击穿140毫米甚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