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此情景,章存林自然是心满意足。
他按照冬娃娘的建议,接下了县里的那几笔单子,不但补上了铺子里的缺口,
还扩大了黄酒的知名度。
徐甜甜心知这是最后的机会。
到了明年,“三大改造”就要开始了。
无论是“叶记商行”还是“章记”铺子,都将发生巨大改变。她想,赶早不赶晚,
到时候“章记”就主动参加改制好了。
没准第一批报名,还能把酒坊升格为国营体制,给全家人都搞个全民工呢?
如果是这样,可是端上了铁饭碗啊。
第51章
揣着铁饭碗的梦想; 徐甜甜越发努力起来。
她一门心思地琢磨着,怎样才能提高黄酒的销量?
这天,她给爹和启宽大哥提了一个建议,想在黄酒包装上下一番功夫。
以往; 酒坊里出产的那些红封黑陶罐; 大多是三斤装或五斤装的; 或者是十斤
装的大坛子。这种包装是够实惠的; 可到了城里却不见得适合。
她想; 城里人喝起酒来; 与乡里有些不同。
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 大多是世家出生,喜欢讲究一种格调。那大坛子直接端
上去,甚是不雅。再说黄酒一旦拆封; 也存放不了多久。
不如搞一些小包装?
例如; 一斤装的小陶罐,不但便于携带; 价钱上也显得便宜些。另外; 还可以
用红绳把两只陶罐系在一起; 成双成对地出售; 售价却与三斤装的差不了多少。
这么一来,利润反而会高一些。
章存林一听; 觉得很有道理。
他和启宽商量了一下; 就去定制了一批小陶罐。
待成品出来后,就先发到省城去试一下销路。
那叶采办很快就回了信; 说一斤装的颇受欢迎,整体销量也上去了。现在天热
了,不宜多饮,小罐倒是非常适合。
而县里的钱掌柜那边,也想出了一个新招术。
他在柜台上摆起了一斤装的小罐黄酒。店里的顾客喝酒喝得高兴,想再给家里
捎带一份,随手就提着走了,倒是方便得很。
其他几家饭铺,也跟着学。
这么一来,一斤装的小陶罐销量直线上升。
酒坊里的钱,“哗啦哗啦”地赚了回来。
章存林看着账本,乐得简直合不拢嘴。
这冬娃娘的眼光,真是没得说。
启宽大哥也连声夸赞,说妹子的脑袋瓜儿就是好使。
徐甜甜也十分得意。
这点小创意,对她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
如果不是考虑到包装成本,她甚至想尝试一下半斤装的。
那罐子可以设计成扁平状的,带着个鼻儿,可用红绳系在腰里,用软木塞子塞
着。想喝的时候,就摘下来仰着脖子抿一口,那姿态甭提多潇洒了。
可惜,只能在脑子里过过干瘾。
*
春去夏来,又是一个好年景。
麦收过后,镇里乡里又闲了下来。
这天下午,徐甜甜正躺在竹椅上,摇着扇子眯着眼儿,就见两位身穿土黄布制
服的中年男子进了铺子。
“曹组长,李主任……”她一眼认出了来人,赶紧站起身来,热情地招呼着。
“呵呵,徐掌柜……”那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呵呵笑着,打了声招呼。徐甜甜一
听,有些不好意思。虽然她干着掌柜的活儿,可被人当面喊掌柜,还是有些发虚。
“曹组长,您这是……”
“呵呵,我和老李过来瞧瞧,顺便找你爹说说话……”
徐甜甜把二人让到柜前坐下,又端了一壶茶水上来。
曹组长见章存林不在,就和徐翠翠聊了起来。
原来,他刚从区里调到镇上,担任镇委书记一职。他和李主任搭班,组建起了
虎头镇镇委领导班子。这几天,先下来摸摸情况。
听李主任介绍说,“章记”是章存林家开的,就过来瞅瞅。
“哈哈,曹书记来了,那感情好啊?”徐甜甜立马改了口。心说,这曹书记可是
个老熟人了,工作上也很有一套,以后没准还得和他经常打交道呢?
“徐掌柜,听说你家的黄酒都销到县里去了?这可是给咱镇上长脸了,往后得
好好发展发展……徐掌柜,你跟你爹也说一声,在经营中有啥困难?尽管说,政府能
帮着解决的,就绝不含糊……”曹书记爽快地说道。
听了这话,徐甜甜隐隐猜到这次摸底恐怕就是为下一步的“改制”做准备。她心
里一动,就不慌不忙地说了起来。
这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不好多说,这利润也得少报,可这前景嘛,倒是可以多提
提。一番话下来,把曹书记和李主任听得心花怒放,连声称好。
徐甜甜也暗自得意。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等到“改制”开始后,她还得鼓动爹再去当一回积极分子。
她明白开铺子能赚钱不假,可日后这街面上的大小铺子和作坊都是国营的或集
体的,想赚钱也没了门路,不如先表现得积极一点,也好给家人谋点福利。
送走了曹书记和李主任。
徐甜甜躺在竹椅上,哈哈笑了起来。
她想,日后只要弄个城镇户口,再端上铁饭碗,这小日子就再也不用发愁了。
黄昏时分,见爹回来了。
徐甜甜就把下午之事跟爹说了一通。
章存林一听,也呵呵笑了起来。
这几天,听说镇上来了一位新书记,原来就是工作组的曹组长啊?这人不错,
思想觉悟高不说,还挺正直,日后虎头镇可是有大发展了。
第二天,章存林去了镇公所,主动找到曹书记说了会儿话。
见曹书记问起腊梅,更是感动得很。
人家可是政府的人啊,都两年了还能记得咱这平头百姓?
回来后,在饭桌上一个劲地说着曹书记的好。
听得一家人都咧着嘴直笑。
自那以后,只要镇子上召集商户开会,徐甜甜都积极参加。
她想,得先做个铺垫,表现得进步一点。像曹书记那样的好同志,工作起来一
板一眼的,咱也得好好配合才是。
反正,和政府搞好了关系总没错。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转眼到了秋季。
这段日子,徐甜甜除了经营好铺子,还挂念着娘家。
爹在县中还好,早已转成了正式教员,每月按时领取薪水。娘还在乡里守着,
和爹继续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两个兄弟吃住都在学校,成绩还不错。
这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很穷,能供养孩子读完高中实属不易。而爹咬着牙,打
算让三个孩子都读大学,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家里早已见底了,全靠娘的嫁妆撑着。
好在去年志和考上了春城大学,读得是化工专业。
读理工科,是她的建议。
为了日后安全考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弟弟去读文科。她知道重工业是国家发
展的重点,在后续的运动中受到的波及也较小,只要自个儿不犯浑,出事的几率非
常小。
明年,志君也要考学了。
她已经跟爹说了,让志君也读理科或工科。等到大学毕业后,这铁饭碗可是捧
得稳稳当当的,半辈子都不用发愁了。
徐甜甜操心着家里。
而家里也操心着她。
中秋节前夕,她带着冬娃回家看望爹娘。在里屋,娘拉着她的手,又悄悄问了
问她今后的打算。
她明白娘的意思,还是希望她再找个人家。
可她哪里肯答应?
她笑着跟娘说,现在没那个心思,只想着把冬娃抚养长大就成。
娘见说不动她,只好叹了口气。
*
秋去冬来,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这一年,过得相对平和。
家里的生意也挺红火,无论是铺子还是酒坊都赚了不少。冬至那天下午,章存
林把启宽、启康还有冬娃娘都叫进了堂屋里。
徐甜甜一进来,就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封封银元,用红纸封着。她还从未见过这
么多现钱,眼顿时直了。
而启宽和启康也是如此。
尤其是启康,努力装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可嘴都快咧到耳根子上了。
章存林呵呵笑着,捧着账本说了几句。
接着,就指着桌上的红封,笑道:“这是咱家的铺子和酒坊两年下来累积的红
利,一共分成了十份,一会儿咱按照分家文书和各房出力多少进行分配……”
章存林对红利做了分配。
他这边包括凤芝在内一共占了三份,启宽一家占了三份,启安一家占了一份,
启康占了一份,冬娃和他娘占了两份。
其中,启安和启康的,由他代为保管。
对这种分法,徐甜甜很满意。
爹虽然很精明,但也很公道,她和冬娃能占两份,已经很满足了。
分红结束后,徐甜甜的手里第一次有了余钱。
这天晚上,趁着冬娃熟睡后,她坐在铺盖上,把十六枚银元分成四摞,一枚一
枚地吹着听响儿。老话说,银元只要是真的,吸口气一吹就能听到清脆的嗡嗡声。
她捏着一枚银元试验了几次,终于摸到了门道。
原来,得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银元的中央,放到嘴边用力吹银元的边缘,随即
放在耳边聆听,就能听到一阵清亮的振动声。
她一枚一枚地听着。
这种感觉比数票子爽多了。到了最后,觉得自己的两腮都笑得发酸。
可惜,这样的红利再也没有了。
以后都改集体了,上哪里去分钱啊?
想到此,不禁叹了口气
徐甜甜把银元用油布包好,收进了一只陶罐里。然后把床围子挑起来,从墙角
处抠下了一块青砖,露出了一个一尺见方的夹壁。
她把陶罐小心地藏了进去。
心说,这可是银子啊,值钱着呢!
和那两只金镏子一样,都是真金白银啊。
有了钱,就想到了爹和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