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家日常-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庄的办事人员很是热心,正好现在没有人来办事,又见穆子期是从对面门出来,也不嫌弃他面容稚嫩,就继续说道,“叫你家大人快点来办,早点办就不用等了,听说后面还有一波灾民要来,那时建房不易,有建房手艺的人被人抢着要。”
“还有人要来?”穆子期一惊。
“那是当然,我们这里的地还没有分完啊,你是清溪村的,那你们那里一定还剩有荒地,到时指不定就有灾民分到你们村。”钱庄的办事人员摇摇头,叹道,“我听说中原那边的瘟疫闹得大,唉,死了不知多少人,现在朝廷都不敢派船去接了,生怕自己也染上病,你们这一批来得快,要不然现在想来这里都没办法。”
穆子期不自觉地点点头,心有余悸,随即问道:“那江省林县的情况怎么样?阿叔你知道吗?”他想问的是大爷爷他们的情况,现在他们总算是安定下来了,自然会想起族人。
“不清楚,离咱们这里太远了。”钱庄的办事人员很是同情地看着他,“是不是有亲人还在那边?”
穆子期咬咬牙,点头道:“是啊,还有亲戚在那里,现在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咱们大夏的驿站又不能把信送到那边。”
“现在不能,以后应该可以。”面前的大叔安慰他,又叫道,“哎呀,我这边来人,不和你聊了。小弟弟,记得快点过来办理借贷。”
穆子期回头一看,只见门口有一名瘦弱的年轻男子进来,看他急促不安的样子,指定也是来问借贷的。
他微微一叹,看来暂时还不能和族人联系,只希望这场瘟疫早点过去,等商路一通,他写的信这才有希望送达。
他已经问清楚借贷需要的材料,其中一项所需的户籍还没有办下来,又见办事人员没空和他聊天,只好离开。
芙蓉镇的红砖厂建立在郊外,穆子期到了那里就订下他们三家所需的红砖,交完定金后,他又转身到对面的瓦片厂定下瓦片。
把头等大事办完,穆子期终于有空闲时间去集市逛。
芙蓉镇的集市是三天一次,附近的十六个村庄都会来这里买卖东西,这里虽然是新开发地区,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大家的日子就明显好转,所以每次集市都颇为热闹。
帮老叶氏买了针线,又买了柴刀等物品后,穆子期蹲在一个卖鸡的摊子面前不动。
自家的那草棚子还能养得下鸡?想到老叶氏的吩咐,他觉得自己一点都不想留着鸡下蛋,他想吃鸡肉了。
第29章 种上果苗
“小哥; 要不要买两只母鸡回去下蛋?”摊子的老伯感受到穆子期专注的目光,就高兴地介绍道; “不是我说,我的小鸡养得健壮; 你买回家肯定能养活。”
他见穆子期的目光又转回到成年母鸡这里; 连忙说道:“我这鸡还可以下蛋,要不是最近的价钱上涨; 我还舍不得拿来卖。”
“现在价钱涨了?”穆子期眨眨眼。
“嗯,以前一只能下蛋的母鸡一斤卖二十文钱; 现在要二十三文了,最近官府迁了一些灾民过来,镇上什么东西都跟着涨价。”老伯笑眯眯道,“除非你去买种子和粮食; 那两家是官府开的; 不会涨。”
我就是你所说的灾民,穆子期哭笑不得; 没想到他们的到来竟然致使当地的物价上涨。
“阿伯,你能确保我买的鸡是母的吗?”穆子期看着那毛绒绒的小鸡,很是怀疑,这么小怎么能分辨他们的公母?
“我说是母的就是母的; 不是的话你可以到丰收村找我,都是乡里乡亲的,我可不会坑人,会被人骂脊梁骨的。”摊子的老伯吹胡子瞪眼。
穆子期托着腮思考了会; 终究还是买了三只刚孵出来没多久的小鸡和一只能下蛋的母鸡,这一共就花了八十五文钱,当然,还低价磨来一只鸡笼。
提着鸡笼,背着背篓走在大街上,穆子期看这些农副产品看得津津有味。令他遗憾的是,走完两条大街都没能看到有果苗卖。
那些村民说得没错,他们家没那么多人手,他并不打算在矮山坡上的旱地种庄稼,他的计划是种植荔枝、黄皮、芒果之类的热带水果,这种果树他前世在老家见人种过,特别是黄皮树,打理起来比较简单。
现在就看有哪一种卖了。
“怎么偏偏就没有人卖呢?”穆子期暗自嘀咕,“现在是春天,正是植树的好季节啊。”他还想着明年或后年就开始卖果了呢。
想归想,穆子期见自己耽搁时间久了,怕郝村长已经开完会,数一数见自己已经买完东西,特别是种子已经买好,就直接回到镇衙门等候。
没让他等多久,等他套上牛车后,不到一刻钟,郝村长跟着其他人从门内走出来了。
穆子期眯眼看了下,发现和郝村长有同样气质的人并不少,他们的年纪不大,最大的不过三十五六岁,最年轻的就是郝村长,才二十七八岁,他们的站姿足以说明他们是一群当过兵的人,而且退役的时间不长。
另一部分人的气质显得儒雅一些,两方人算是泾渭分明。
“买好东西了?”郝村长看着板车上的鸡笼和背篓,又问,“还有什么要买吗?”
穆子期摇摇头。
“那陪我去买猪肉。”郝村长拍拍他的肩膀,两人牵着牛走到肉铺。
穆子期看着那没剩下多少肥肉的猪肉,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那么馋肉的自己怎么会忘记可以直接买肉!
于是,等村长买了两斤五花肉后,穆子期紧随其后,直接买下两根猪骨头和肉铺上最后一斤瘦多肥少的猪肉,花了他十五文钱。想到连猪骨头都买了,不能不买萝卜,只好又跑到隔壁的摊子买下。最后还得去木工店把他已经交钱的犁搬上牛车,这一耽搁,等他们回去的时候,太阳已经高挂中央。
“村长,你们去开会不能吃饭吗?”穆子期好奇地问道,还不能吃个工作餐?
“今天不吃,农忙时候,大伙都没心思。”郝村长不好意思说会上大家为修路的事争成一团,气得连饭都不吃了。
穆子期点点头,有心想问他们开会的内容,但思忖了会,还是没有问出口。今天他跟来开会,已经算是占了便宜,知道了之前不知道的消息。
他不问,郝村长倒是说起来:“大郎,等镇上的小学学堂开了,你记得来入学,依你的年龄还是符合条件的。你学东西快,资质好,不念书可惜了。”比起当初他在军中学习的痛苦,每次他看到穆子期那举一反三的能力就有些羡慕。
旁人羡慕他能识文断字,可他真那么优秀的话早就考上军校当上军官了,兴许自己的手指也不会断。现在碰到穆子期,他起了爱才之心,不忍心让他在乡下埋没,一辈子做个种地的农户。
“我听丰收村的严日初说过了,村长,什么时候能入学?我应该会去。”穆子期忙问道,也不知道大夏朝会不会让孩童免费入学?如果是就好了。
“大约是在八月份,我到时会告诉你们,不用急。”郝村长接着说道,“束脩,呃,小学的学费并不贵,你们家肯定能出得起。”
穆子期默然,原来没有免费学校和义务教育啊。转念一想,真免费的话那得花多少钱?估摸着是这段时间流民增多,国家财政支出大,想免费很难。更何况,人都有一种心理,自己花钱去做的事才会有干劲,如果是免费得到的,兴许就不珍惜了。
说说笑笑间,他们很快就回到清溪村。
家里人刚吃完饭,见到穆子期回来,大家都很是高兴,尤其是看到背篓里的猪肉和骨头。
“好,我待会就切点姜片用瓦罐熬骨头汤,等你们下工回来就能喝了。”怎么熬制骨头汤她在林县的时候专门请教过妯娌,老叶氏觉得自己的手艺很能拿得出手。
众人连连点头,穆子期把集市上的事大概说了一下,让大伙儿听得津津有味。
老叶氏听到母鸡的价格那么贵,有些心疼。
“大郎,先不说了,我给你留了饭,你先吃。”老叶氏打断穆子清的问话。
瑞珠则看着鸡笼双眼放光:“以后这鸡晚上就放在门口,可不能让别人偷了。”
“是呀,我给它们挖野菜吃。”穆圆圆忙接口道。
陈香拿起柴刀,笑道:“我现在就去山上砍几根竹子把门前这块地围起来,几只鸡而已,可以放养在圈子里,晚上再捉回鸡笼。”
穆子期点点头,他让穆子清把自己帮忙买的东西送到刘家,自己则洗了把脸,这才从锅里端起饭菜开始用饭。
果然,老叶氏说到做到,今天中午的米饭真的放有几片油汪汪的腊肉,要不是今天早上他吃过肉包子,现在肯定是狼吞虎咽了。
*
日子如流水般在不紧不慢地流淌,家里多了一只母鸡后,只要鸡下蛋,他们总能喝到一小碗鸡蛋野菜汤,算是聊胜于无。
穆子期把自家的地除完草、找出石块,就请了村里的许大爷教他和陈香犁地。等学会后,他们俩就几乎日夜长在地里埋头苦干。因为他听镇上的农官说过,黄豆现在再不播种就会影响今后的收成。
陈香赶牛犁地,他拎着锄头跟在后面,把翻起来的土块敲碎,等整累了,两人又换回来。如此这般做下来,每天不弄到精疲力尽是不回家的。有时牛罢工,他们还得哄着。
两人在耕翻后还得作垄,只好把种豆的事交给瑞珠和穆子清。他们请教过村长,知道先挖浅坑,再撒豆种,然后埋上一层浅浅的土,最后还得在土里撒上一层草木灰。
忙完穆家的六亩地还不行,还有陈香的三亩呢。就这样,别人家还对他们家羡慕得紧,毕竟家里的这头牛帮了大忙。就连刘延知在用牛耕地时都感叹道:“有头牛实在是方便,早知道在港口我咬咬牙就买下了。”也不用现在等别家的牛来使用。
他后悔得很,这才叫砍柴不误磨刀工。看现在穆家的小日子过得多好,在忙完地里的活后,他们家的牛还可以到镇上去拉砖。要不是穆家爱惜牛,在空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