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神叨叨-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添喜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月球是全人类的公有资源,有能耐的人上去采样,没能耐的人就看着呗。如果他们想要样品,那就自个儿造航空航天飞机,自个儿去月球采样去,他们就算把月球都搬回来,那我也没有任何异议。自个儿没能 力采样,还想瓜分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人都是强盗!
老领导:“……”
如果科学院那些老科学家是强盗,那他又算是什么?助纣为虐吗?
一杯茶喝的见了底,老领导尝试着同卫添喜说,“你看,要不就让他们加入你们高新技术研究院的研究项目中,分一些活儿给他们干,一方面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一方面也能帮你们分担一些事情。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你觉得呢?”
卫添喜想了想,犹豫着说,“行吧……我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开放的研究内容,选一些研究所进行合作。不过老领导,我得同您把丑话说在前头,关于研究所的选择,我一定是优中选优,没有实力的,以往研究中存在瑕疵的的,官僚主义严重的,研究效率差的……等等等等,只要被我发现存在明显瑕疵,我都会踢出研究团队。有人靠关系加入进来,最后却被踢了出去,那颗就丢脸丢到家了……您把这些话同那些老科学家们说说,如果他们愿意冒着豁出面子不要的风险,也要加入月球的研究项目,那我自然是欢迎有能力的研究团队加入的。”
老领导:“……”
损啊!
真损啊!
这卫添喜是真的损啊!
这个条件一提,很多沽名钓誉的人就都被拦在门槛外了,不是那么有实力的人也会犹豫一下……只有非研究月球不可、纯粹为了兴趣与信仰而做研究的人才会留下来。
这样的人加入高新技术研究院,卫添喜高兴都来不及。
……
不出所料,老领导把卫添喜开出的条件同那些老领导说了之后,许多人铩羽而归,再也不提找卫添喜要样品的事情。
倒是有不少国外的研究团队得知华国有月壤样品的消息,纷纷递来了项目申请书,要求卫添喜摒弃种族偏见,将月球研究国际化,同意他们的加入。
卫添喜拿着这些人的加入申请书找洛书文商量,洛书文从那一摞申请书中找了好几个研究机构,同卫添喜说,“想要加入就同意他们加入呗,所有的测试仪器都是我们新研制的,他们做实验的样品都有专门的样品库管理,做不得假。而且,这些理论研究本身就应当汇聚全人类的心智,关键技术又不会泄露,让他们加入吧。不过你得设置一个准入门槛,万万不能让乱七八糟的人都加入进来。”
卫添喜皱眉想‘准入门槛’这回事,洛书文已经自问自答,“用测谎仪可以把那些目的不纯粹的人都筛选出去,然后再设置一些基本的问题,可以将那些混日子的人筛选出去,最后一道关我建议设置为语言关,就如同你当初出国必须学英语和瑞典语一样,那些外国人想要来华国做科研,必须学习汉语,包括数据资料,文献发表等,都必须用汉语,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华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地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好主意!”
汉语有多么难,洛书文身有感触,他为了看懂地球上的文献,了解地球上各种科研领域的研究现状,将地球上常见的那些语言都学了一遍,花在汉语学习中的时间比其它所有语言上的都要多。
让那些外国学者来学汉语……这门槛一点都不低。
……
高新科技研究院一直都有内刊,现如今为了协调多方面工作,公示取得的科研成绩,卫添喜与洛书文商量之后,决定将高新科技研究院改为面向全球发行的刊物,主体部分都是中文,唯有封面上的名字与目录标题附了英文翻译,可谓是鸡贼透顶。
这个举动分明就是对外国友人说,你们想看我们期刊上发行了什么?可以啊,题目都写的明明白白,只要你懂英语,就一定知道我们杂志上写了啥,但想要看懂内容,不好意思,请你学汉语,不学汉语是看不懂的。
高新技术研究院的内刊正式更名为《高新科技》,第一期上便公开表示了自己‘开放包容’的姿态,愿意邀请全球各地有实力的科研团队加入月球研究工作,并且还面向全球各地的高校发出了招聘通知。
“诚聘全球英才加入华国高新技术研究院,包括但不限于航空航天研究领域、计算材料研究领域、能源与动力研究领域、可控核聚变研究领域、矿产资源开采领域、计算机领域等,薪资优厚,可解决配偶工作、家庭住宅、籍贯移民等问题!”
第171章
高新技术研究院敢开出这样的条件; 原因无他; 实在是太缺人了。
在新时代集团注资支持的情况下,高新技术研究院根本不缺钱,缺的是能够做实事的人。
科研人员缺; 做饭的厨子、打扫卫生的阿姨、负责买菜的大叔、开车的年轻小伙、跑腿办事走流程的秘书……全都缺!
卫添喜大胆地开出了这个条件,瞬间就吸引了许多人才的目光; 不过多数还是国内的年轻学者。
对于年纪大一点的成名学者来说,想要割舍下已经获得的荣誉与地位是很难的; 许多人的信条都是‘宁**头、不做凤尾’,在地方高校可以当学术带头人的人,哪有几个愿意到高新技术研究院来做一个普通的科研狗?
就算高新技术研究院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爬得更高、走的更远; 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并非所有人都有挑战自己的野心。
可对于年轻学者,尤其是各高校刚毕业或者是马上就要毕业的博士来说; 高新技术研究院提供的待遇就好多了。
最难能可贵的是; 这些人的科研积极性还没有被现实耗尽、他们还没有被现实打垮,他们还梦想着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已知、改变现状、改变世界。
高新技术研究院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高新科技》一经发表,立马在各地高校引发了轩然大波。
因为可控核聚变在国内依旧属于重点保密项目的缘故,所以国内很多从事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博士、年轻讲师甚至是副教授、教授们; 对于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依旧停留在理论上,准确地说; 是被理论问题卡到了研究门槛外。
这些人是最快动摇的; 原先就想挤到卫添喜的团队去搞研究了; 但卫添喜明面上的研究只针对数学领域,可控核聚变都是她亲自操刀做的,根本不同对口专业的研究人员搞合作,这些人只能看着卫添喜与科工院把国内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推向世界最顶尖,然后他们自个儿继续原地踏步。
现在卫添喜开放了合作的渠道,这些人怎会不抓住?
不仅国内搞可控核聚变研究的那些高校毕业的博士生投了简历,西南物理研究所和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一些研究院也投了,这些人的想法大致相仿,他们不想按部就班地守着现在的那些成果混日子,还想朝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去看看。
其次便是计算材料研究领域。
在计算材料研究领域,国际学术圈内有一句话,“世界水平看华国,华国水平看中山,中山水平看水木”,而‘水木’这俩字,并不是指水木大学,指的是在水木大学任职的卫添喜。
现如今尼森毕业,如果非要在学术界再找一个计算材料学比较厉害的山头的话,那尼森算是勉勉强强把隆德大学的计算材料水平提到了国际水平。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全世界最顶尖的计算材料实验室在华国中山大学,君不见尼森回到瑞典之后,发表论文的速度明显下降了许多吗?
而且尼森发表的那些论文,拿的数据都是当初在华国中山大学计算材料研究所做的,他返回瑞典之后,并没有做出什么新成果来。
事实证明,尼森心里苦,就好比吃了黄连酱一样苦。
隆德大学的实力确实不错,甚至说,它的综合实力比水木大学和中山大学都要强,但若要比计算材料学,全世界各大高校的水平都稳在了及格线上下,唯有华国水木大学和中山大学一马当先。
全世界的学者想要做计算材料学领域的高端实验,都需要去中山大学计算材料研究所预约。
尼森自认为自己同计算材料研究所的关系很好,哪怕他回到隆德大学任教之后,依旧可以在中山大学计算材料研究所做实验,毕竟这么多年的交情摆在那儿,可打脸的事情发生了。
高新技术研究院几乎承包了中山大学计算材料研究所的全部设备,别说尼森想要预约设备做实验了,就算是中山大学计算材料系的教授们想做实验,都得瞅高新技术研究院实验空档的时候去做。
尼森还从计算材料研究所的熟人中得知一个消息:计算材料研究所的所有实验安排,都必须严格按照优先级序来。
所谓的优先级序便是——高新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华国一般高校> 外国高校。
得知这个真相的尼森差点哭着出来。
中山大学计算材料研究所不给做实验,他就没办法验证自己的理论与构想,论文自然就写不出来。
最重要的,计算材料研究所代表着一个新兴的材料领域,甚至说,计算材料研究所的技术可以带动一个国家材料领域的发展,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计算材料学发展起来之后,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贯作风,华国很快就把这个产业推向了鼎盛阶段,而悲剧的是,在瑞典,计算材料学的萌芽都是他亲手种下的,想要往前推一步,难于推山。
在隆德大学工作了两个月,尼森的心态崩了个彻彻底底,他每天都会怀疑上百遍,他这究竟算不算是浪费生命?
甚至尼森有时候还会想,如果他当初留在水木大学或者是中山大学的话,现在的科研成果肯定能做出更多来,借着华国振兴航空航天领域的机会,说不定他现在都能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