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854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854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不能完成,官员考核时,那该贬官就贬官,该放到地方就放到地方。

    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内阁大学士行政的积极性,加强了官员间的竞争,并且被赶到地方做官之后的官员,再以政绩回到中央时,因为了解民情和有治理一方的经验,行政能力定然更强,这样内阁里就能保证始终都有能臣存在。

    以前大学士只要未犯错,国内也很稳定,就可以一直待在内阁,但是现在只要政绩比之前任没有进步,那就可能被拿下来。

    大明那么多官员,内阁学士就七位,好多官员也想做上相位。

    这就活跃了官场的气氛,纠正了风气。官员们只要政绩显著,就能封侯拜相,他们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政绩的竞争上,也能防制东林这样光说不干的集团重新出来。

    如果内阁大学士,一屁股坐十年,下面的人爬不上来,恐怕会有很大的怨气,要么对上升不抱希望,对行政懈怠,要么就郁郁不得志,对朝廷怀有怨言。

    这样一来,即便是同一党内,竞争也会激烈起来,毕竟大学生大家都想做。

    政绩和完成度,也将成为地方官考核的标准,一个县如果人口没有增长,耕地面积减少,蒙学童生数目减少,县官也要往下面降职。

    这样做,就是逼着官员必须要有目标,使得他们不能懈怠。

    官员对此自然不喜,但王彦刚收复神京,进位监国,基本没有人敢这时反对。

    除了内阁和官场上的改变之外,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放在了编户齐民上。

    随着原来明朝社会结构的解体,大量百姓涌入城市,王彦觉得因该重新普查人口,并且在与王夫之所提的归义和汉籍制度的基础上,对于汉籍进一步细分,按着功名、资产或者缴纳赋税,将汉籍之民分为上户,中户,下户,或者更多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来收取税收,安排劳役和享有一些权益。

    整个《资政新篇》为绕这两个大方面,规定了许多新的政策。

    如开篇第一条,皇帝将国事委任监国,此后一切政令都由朝廷来发布。

    这是整个改革的基础,他防止了皇帝因为个人喜好,升降提拔官员,也废除了皇帝不经过司法,就拿办官员的权力,如此朝廷的命令,就是唯一的命令,改革才有权威。

    这本身就是对内阁有利,一代人之后,这就能成为明朝朝野的共识。

    第二条,议事堂下派官员,到地方巡视,上户籍的汉民,有资格可以向议事堂官员提出各种建议和问题,而议事堂官员有责任将问题反映到朝廷,对朝廷的行政提出质疑。

    这里上户籍也并非固定,朝廷一年或者三年一统计,破产的降级,下户籍也可以升到上户籍。

    户籍上分户别,除了减轻平民承担的赋税之外,也可以调高商贾的地位,鼓励商业。

    商人纳税多,就能评为上户,与有功名的士人,还有乡绅地主一起挤身上户,提高了社会地位。

    第三条,对大明律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明朝的法律。

    第四条,鼓励各省,加宽官道,开采矿山,冶炼金属,鼓励商业,朝廷恢复驿站,用于传递政令,准许民间通过驿站传递书信和运输货物,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第五条,各省开办学馆,各县须有官办蒙学。南京国子监、各省学需要教授杂学。科举上不限于八股、乡会试及生童考试,当有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等试题。

    第六条,开发辽东,迁民填辽,以及边疆地区,稳定版图。

    第七条,训练陆师、水师,建造战船,保持商路通畅。

    第八条,恢复宋制礼节。

    第八条,鼓励发明,奖赏保荐格致人才

    《资政新篇》只是王彦颁发的大致的施政纲要,是他给大明朝定下的诸多目标,其中许多条款还需要议事堂磋商,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算是点燃了,并且立刻就引起了朝野的震动和激烈的讨论,其中最为激烈的就是户籍的改革。

    在第一把火刚点起来,王彦便开始了他的第二把火,准备对有功之人进行封赏。毕竟他进位监国,下面的人也需要奖赏,不能含糊。

    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疆场搏杀,还助王彦登上监国宝座,说他们只是为了光复河山,为国尽忠,那就有些扯淡了,他们更加看重的还是实际的封赏。

    王彦这点自然清楚,不过这次封赏却不简单,因为此次出征,明军动用三十多万人马,光是要升官的将校就有千人之多,统计起来十分麻烦,但是王彦知道此事的重要性,他必须上心一些,所以向议事堂提交了《资政新篇》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的赶来内阁。

    王彦虽然进位监国,但是南京朝廷的运转模式却没有改变。

    下午时,王彦来到文渊阁,他身份尊崇,打他一进来,上至阁臣,下到小吏,都要行礼。

    他刚走进文渊阁,张煌言也匆匆进门,他走得急没注意到王彦,王彦见此不禁叫道:“玄著何事惊慌?”

    听到他出声,张煌言才停下步子,他看到王彦后微微一愣,作揖行礼道:“臣见过监国!”

    王彦看他手上拿了个本子,于是手指着问道:“有什么紧急军情?是金国还是蒙古有异动?”

    在灭了满清之后,在王彦看来,明朝的威胁,就只有这两个了。

    张煌言却道:“回禀监国,是南洋,荷夷在巴达维亚大肆杀害我大明商贾,已经死了上千人!”

第1230章南海有变

    明朝光复北方后,事情还有很多,封赏将士,审理罪官,清理田亩,根据从北京抄到的文档,抓捕影藏在明朝内部的细作,这都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处理。

    此外,王彦又总结了过去几年的施政方略,提出新的施政纲要,明朝要做的事情可以说多到焦头烂额。

    王彦原来以为,只要金国和蒙古诸部,不挑起什么大事,他就能安静的理清明朝内部的事务,不想荷兰居然又挑起事端,还敢杀大明的商贾。

    王彦刚登上监国大位,心中正踌躇满志,觉得大明在他的带领下,走向复兴,已然称霸于天下,现在以是四夷俯首帖耳,但荷夷却等于直接抽了他一大嘴巴子。

    王彦见奏报中,荷夷不仅撕毁了《明荷贸易协定》,还扣押明朝的商船,抢夺明朝的货物,更可气的是,他们居然直接屠杀爪哇的明人,简直视大明为无物。

    王彦在《政新篇》中刚提到要鼓励商人出海,南洋就发生这样,侮辱大明的事情,王彦如何不气,这是在打他这个监国的脸。

    历史上,工业革命的前提是商业革命,只有商业革命,将生产的方式转变,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市场出来,才有可能发生工业革命。

    明朝的东南沿海和江南地区,正在从过去的小农生产模式,像新的模式转变,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商业。

    明朝的商人,在改变国内生产模式的同时,也正在积极扩张外部的市场。

    在与荷兰签订协议之后,明朝的商船已经可以到达天竺东岸,甚至更远的地方,寻求开拓巨大的市场。

    英国能够发生工业革命,并不是因为他的制度有多先进,主要是因为他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已经完成商业革命,占据了大量的市场。

    有了市场,才能促使生产效率的提升,王彦虽然不知道这些,但是商业改革后带来的利益,却是看得见的,所以荷夷的举动,他绝对不能容忍。

    内阁里的大小官员,只见王彦拉长着一张脸,眉头宁作一团的领着张煌言往二楼的议政堂走。

    几位大学士见王彦上来,忙上前行礼,“臣等恭贺殿下进位监国。”

    王彦却不耐烦的挥挥手:“几位阁部不用多礼,孤有正事要说!”

    说着他就走进议政堂座好,然后示意几人一起入座,又对张煌言道,“将陈总督的急报,给几位阁部看一看。”

    陈邦彦见王彦神情阴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忙先行接过,展开一看,是两广总督加急送来的紧急军情。

    大概是在六月间,占据巴达维亚和马六甲的荷兰人,忽然扣押了来往马六甲的大明商船,以及在爪哇等地活动的大明商贾,开始在其势力范围内,迫害中国人。

    根据陈子龙的揍报,目前荷兰人已经封锁了马六甲,禁止大明商船前往天竺,在爪哇的明人已经死伤近千人。

    陈子龙上报的同时,已经下令南洋水师集结于占城,只等朝廷一声令下,便要前往问罪。

    陈邦彦看完,不禁骂道:“该死的荷夷!”

    南洋的贸易是大明财政主要的收入来源,几乎占了明朝财政收入的三成左右。其余几位阁老,忙快速扫视一遍,堵胤锡看了之后,不禁皱眉道:“我朝与荷夷不是已经缔结了一份和议了吗?这才几年,怎么荷夷又忽然变卦呢?”

    此时的西方可一点都不文明,同蛮族并没有什么两样,杀人盈野,更没有什么信誉可言。

    至于,所谓的契约和条约,在更大的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并不是什么高级的东西。

    王彦看了奏报,内心一直非常窝火。

    从最早的澎湖之战,大明与荷夷达成第一份协议以来,再到料罗湾之战后,达成第二次协议,等明朝收回台湾之后,达成第三次协议,在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里,此夷已经三次撕毁了和议,触犯大明的利益。

    人说事不过三,这荷夷根本就是个无赖,一看准机会,马上就上来咬一口。

    这与北面的游牧没什么两样,不,确切的说,还不要脸些,辽宋澶渊之盟后,还和平了百年哩。

    不到四十年,毁约三次,当与大明签的协议是草纸吗?

    王彦愠声说道,“当年料罗湾一战后,荷夷没多久,便又悄悄占据了台湾。我朝光复台湾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