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6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跟后世国债,通过银行发售,是一个道理。
虽然这样做商人们收入少点,但是毕竟保险还有的赚,官商勾结和和睦睦一起发财。
王彦一直想用五德号来控制财权和大明的经济,所以也尽量吸收了一些江浙大族,想要将官僚集团整合到一个系统里来。
唐王、鲁王见王彦通过一个五德号,就撬动了他们的墙角,所以也各自办了一个类似五德号的钱庄,来绑架身边的心腹。
五德号中楚派占了七成以上,王彦虽然让出一些利益,给江浙、赣、闽的势力,但是能让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是不如唐、鲁搭起架子来能给的多。
现在虽然两家钱庄还很弱小,收获不多,可是前景却不错,两王在朝中有渠道,有资源,只要能拿到份额,就会有商人愿意送银子过来,两家钱庄未必不能发展成五德号的模样。
出于对未来前景的看好,也因为现在进入五德号,只能喝汤,所以不少人便又回头支持唐鲁的两家钱庄。
这次朝廷准备借贷五百万两,用于攻打金国,议事堂上立刻炸了锅。
唐、鲁两派立刻反对,当然他们反对的也不是不让借钱,而是不能找五德号一家借,我们也有钱,为什么不找我们借。
这次五德号本来给出三分利,过手就要赚个十多万两,结果另外两个有唐鲁背景的钱庄,将利压到二分,明显更加划算,逼得五德号也只能下压,最后眼看着斗下去,大家都没赚头,才由王彦出面调节达成妥协,五德号拿到三百万两的份额,唐王的明德号,鲁王的鼎盛号,各分了一百万两。
这样一争,朝廷到是划算了些,一下少出了几万两银子,不少有良知的大臣,从中得到领悟,上本要求今后朝廷借贷,必须有多加钱庄同时参与,朝廷从中选择条件最优惠者,一家或几家进行借贷。
这次唐、鲁轻轻松松就赚了几万两,心中高兴之余,对于五德号更是垂涎欲滴,不过他们羡慕也没用。
虽然唐、鲁早有动五德号的打算,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怪物,却也无从下手。
现在这个利益集团,已经成了大明王朝的毒瘤,不停的吸食朝廷的鲜血。
其中有执政的楚派官员,有军队,有地方士绅,有各个军工商号的利益存在,而这股力量足以颠覆朝廷。
就算是唐王和鲁王灭了王何两家,也不能动五德号,只能选择融入五德号,或者从新打造一个与五德号一样的怪物,将五德号背后的势力吸引过来。
唐王与鲁王有样学样,各自弄了个钱庄,然后给身边的人股份,又通过他们在朝中的资源和渠道,来谋取利益,团结周围的人。
不过钱庄虽然建起来,可是他们想要谋利,比起五德号,还是差了太远。
明德号、鼎盛号虽然各自获得了一百万的份额,但是这个钱并没有存入户部,而是放到了五德号内。
这让唐、鲁两王比较气愤,但是又不得不那么做,因为钱就算运入户部,户部还是要把钱运到五德号,因为直接存入五德号,能减少大量的运输成本和损耗。
朝廷要备战,准备物资,粮食是由商号代运,兵器器械,主要也是靠商号和作坊来做,而这些商号目前都是通过五德号来进行结算,所以朝廷为了省事,便只能将银子存到五德号。
整个过程中,除了唐鲁两家钱庄向五德号运过一次银子之外,五德号的三百万银子,几乎就没有动过,但整个运作过程却不受影响。
银子是个很重的东西,各家商号要将物资交给朝廷,然后取现银回去,不仅运送不便,还要承担被打劫的风险,雇佣镖师护送,所以大多商号选择直接将银子存在五德号,想要的时候直接用银票换出来,而这样一来,五德号就获得了货币的结算权。
银子放在库房未动,只是账面上走走账,贸易和借款便已经完成。
这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同时,五德号通过中间结算,也再次赚的盆满钵满,正迅速膨胀和进化,发生蜕变。
明德号和鼎盛号想要做到这一点,却不可能,他们除了没有遍布全国的分号,没有严格的对账制度,经验丰富能懂银票暗语和防伪的老账房,这些过硬的条件之外,也还没有长久累积起来的信誉,以及大量有业务往来的商号、作坊,所以目前还只能赚些小钱。
朝廷与三家钱庄达成了借款之后,银子被存在五德号,兵部首先开始调配粮草,商号完成收购,将粮食运到之后,存在五德号的银子,便会根据凭据,划到商号的账上。
工部向各个作坊下单,让其为朝廷打造衣甲,赶制冬衣,也是如此,银子都是通过钱庄划到各个作坊的账上。
这样一来,行事便快了许多,刚刚准备完西南战事,以为会休息一段时间的各地作坊,便又开足马力生产起来。
之前西南的战事,消耗了明朝的大批物资,虽然朝廷同意了何腾蛟的计划,但是也不是说,马上就能打起来。特别是上庸方向,完全没有准备,等物资和兵马到齐,至少要三个多月的时间,再加上朝廷平定云南、收复了川东、川南,一下获得几千里的土地,需要派遣官员,肃清地方,消化果实,估计收复四川至少要等到过年。
不过,这也不用担心,因为金国损失三万多人,也不是三四个月能恢复过来,豪格想调动兵马,运送物物资,也得好几个月。
(感谢galford的1000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一千多章了,也没啥感言,我保证不太监吧)
第1004章探查民情
明朝时江南之繁盛,南京、苏州、杭州、扬州曾经都是人口近百万的城市,远远不是北方可比。
现在因为南北对持的关系,大运河南北不通,除了扬州无法恢复,从一个商业城市,变成了军事重镇之外,南京、苏州、杭州这些城市都得以迅速恢复。
这主要的原因,是当初萧起会,张存仁等人投降,使得江浙许多地方没大打一场,保存了元气。
时间渐渐到了十二月下旬,再有些日子,便是共治三年了。
南京城内格外热闹,自从朝廷中心回归此处,使得豪门大族,商会货栈都要坐落此处,许多贸易和订单,都是在南京谈成之后,然后才向地方作坊注入资金,大宗贸易的结算,官府与商号的结算大多都是在南京进行,这使得南京逐渐成为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南京靠着长江,交通便利,大船可以直接抵达南京,商业异常繁盛,固定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已经突破百万,盖过了南面的经济中心广州,超过杭州、苏州等地,成为天下第一的商业大城。
城中现有大行业九十九,大集市十余处,店铺无数,钱庄三十多家,可以说天下商贾之资,南京和吴地是十占其六,另外四分,三分在广州和武昌,一分在闽中,北方根本无法相比。
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郭城,宫城现在是皇家居住之地,皇城则被朝廷各个衙门占据,内城便主要聚集了王公贵族,大族士绅,以及各个商会店铺,特别是靠近秦淮河的西市,有大小店铺三千余家,其中糖铺就有二十多家。
糖这个东西,可不是谁都吃得起,欧洲以前根本没有糖,有了之后也只有贵族才吃得起,以至于欧洲人留下一个换习惯过,为了显示自己有钱,喜欢使劲放糖,甜的能把人死。
中国情况好一些,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就有制糖的记在,到宋朝时糖已经成为生活必须品,当然这只是对贵族和兴起的市民阶层而言,普通人还只能通过枣、甜菜等物来获得甜味道。
城内这些诸如糖铺之内的,多半是面对城中的富裕阶层,普通人多是不会来这里,而是在外城的集市。
外城主要是底层民众继续之地,这里地价也不高,因为档次比较低,世家也大都不愿意在这里买地,在这里买地也就失去了紧靠权力中心的意义。在外城,主要是手工业作坊的集中地,集中了数百多家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其中官府的制炮坊,就有数千人上工,民间书局,棉纺作坊,也是多者千人,少者几十人。
这日中午,王彦稍微打扮,主要是让许嫣嫣帮他遮住脸上标志性的一条疤痕,便头戴四方巾,身穿蓝色道袍,腰束革带,脚踩云鞋,佩一把长剑,手拿一把时下士子中最流行的日本扇子,到城外探查民情。
王彦自认为治国很有一套,大明朝的经济被他搞的蒸蒸日上,但是上半年的金华之乱,却让他有些怀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居然引起民间的不不满。
他今日就是要听一听,看一看,了解一下南京百态。
装扮完,王彦便出了王府,与他一起的还有王夫之和顾炎武两人,他两人老些,伴做先生模样,气质比王彦还好一些,在他们背后,则跟着十多名侍卫,他们都十分紧张,生怕发生个什么好歹。
三人从内城走向外城,街道上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街边闲谈之人,都显得十分清闲,王彦一路走过,发现这些人都是锦衣华服,几乎没有粗布衣服。
王彦一行要去城外,所以并未穿的特别华丽,只是普通的棉布,一路上居然引起了不少人瞩目,而这种瞩目,明显有些不屑和自傲之意。
王彦感受到这些目光,微微皱眉,顾炎武是江南人氏,他对王彦说道:“南京繁华,王孙公子,富贵之人聚集,每日车水马龙,挥金如土,城中之人久而久之,耳闻目染之下,也好奢靡之风,喜欢攀比斗富,前几年清军南下这股风气被压了下去,现今局势稍好,鼎盛繁荣,又恢复过来,城中人但凡偶有衣着非锦缎者便为人所耻笑,所以人人争穿锦衣。”
王夫之点点头,“礼崩乐坏,从嘉靖万历以来,理学受到挑战之后,江南之地的风气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