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铎留韩代领数万兵马坐镇南京,而后令刘良佐会同降将田雄、马德功共计六万大军,去追金声之兵,而他则领真满州、外藩蒙古兵、李成栋等十万人马,顺江东下,去追王彦。
长江口,从扬州东逃的王彦等人,终于来到了崇明对岸,近千艘兵船于江面来往穿梭,争渡三十于万军民。
王彦同左懋第等人立于江边,观百姓相扶南渡,脑中不禁想起,晋宋之时,随伤怀的谓众人道:“观往史,吾民族不能立足中原,偏安江左,视为南渡。而南渡之人,却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今吾等南渡,却不知能否北返中原,复万里河山!”
第83章追王彦,多铎受挫
滚滚长江水,惶惶南渡人。
君王北狩去,国破家不存。
此耻比靖康,士民多愤泪。
极恶北虏兵,屠我族中人。
衣冠欲南渡,难舍故乡情。
过江余百万,不愿陷胡尘。
悠悠知我心,愤愤皆不平。
此去一万里,何时再复回?
弘光帝和皇后、妃子,会同南京宗室,共计数百人之众,被多铎派兵压往北京,大明王朝重演宋人之深悲,令臣民感到无比的耻辱。
君王北狩,遗民南渡。
王彦看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心中不禁无限伤感,“一年前,甲申之变后,大明南京有六部堂官,有精兵五十余万,形势强于宋晋之时,但仅仅一年之后,却紫禁易手,不知是否还有机会光复河山?”
王彦心中怀着忧郁,随众人渡过长江,正欲南下入浙,却忽有探马来报,言:“多铎引十万大兵已至常州,不一日,便能追杀而至。”
王彦闻之,脸色立马一沉,他心中担心之事,最终还是出现了。
三十余万军民同行南下,大小车辆数以千计,挑担背包着不计其数,队伍绵延,根本无法守卫,若清兵杀至,必然大乱。
这时王彦只能赶紧召集诸将商议,再说明敌情后,诸人不禁脸色大变,但却又很快镇定下来,在王彦携民出城的那一刻,他们心中便或多或少的有了被清兵追上的准备。
王彦谓众人曰:“今多铎引十万大军,沿长江水陆并进,不日便能追至,吾军民于野,未有依托,恐不能敌,诸位可有良策教吾?”
“杭州城坚,且有兵万余,足可拒守,只是今携民近三十万,日行不过二十余里,恐怕四五间,也赶不到杭州,若北虏兵至,后果将不堪设想。”王威开口道:“末将以为,将军当与众位大人先行为上策。”
“百姓归吾,吾于扬州时不弃之,今同行百里,以渡长江,奈何弃之!”王彦摇头道。
“既如此,将军领百姓先行,末将愿领兵断后!”王威见王彦已然下定决心与百姓同进退,只得抱拳道。
“末将亦愿断后!”李泰祯、刘顺等人道。
这时王彦也没有其他办法,随同意道:“泰祯随吾守扬两月,精于防守之道,可领五千兵马断后,王威则领兵三千,护左大人等乘船先行,入杭州后,请兵支援,吾亲领中军护百姓入浙。”
当下李泰祯便挑选五千精锐士卒,王彦又令胡为宗辅之,引兵西去,而待左懋第、陈子龙等人乘船自海路入杭州后,王彦便同百姓一路南行,每日二十余里,便停下歇息,速度缓慢至极。
却说,李泰祯领兵离开主力后,却一时没有头绪,他是北方人,对江南地貌并不熟悉,不知该在哪里阻击多铎之军,才能为主力争取南下的时间。
这时长期混迹于漕运,对江南之地,颇为了解的胡为宗便道:“多铎来追,骑兵快,而步师、与战船慢,将军可伏军于吴淞江畔,待其骑兵至,可半渡而击之。”
李泰祯闻之,觉得很有道理,随纳胡为宗之言,引兵到吴淞江口设伏。
扬州一战,多铎对王彦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所以当得知王彦击溃八万围扬清军后,撤离扬州,多铎立马起大兵来追。
十万清兵,步军六万,水师两万,骑兵两万,瞬江东下,出南京后,便一路直奔长江口。
多铎的本意是阻挡王彦渡江,可他大军行至常州时,便有细作告之,明军已经开始渡江。
多铎闻之,心里不禁一急,害怕放走王彦这个心腹大患,随不等步军和水师,便领骑兵急追。
清军纵马狂奔,却被吴淞江阻隔,多铎急于追赶,随不等水师和步军,就靠收集的百条渔船渡江。
船少人多,近一个时辰后,多铎渡过江来,却见只有五千骑兵过来,不禁微微皱眉,正欲叫人加紧渡之,却忽然传来一声炮响,岸边居然杀出一支明军,杀声震天。
清军奔驰一日,人困马乏,渡过江来的清军,多下马坐地歇息,哪里想到会遭受明军伏击,他们还未来得及起身,李泰祯便领数百骑杀入清军之中,顿时伏尸一片。
明军以逸待劳,趁着清军不备,突然杀出,尽五千人马,对清军五千人马,立马形成屠杀之势。
多铎见此,心里既愤怒有惊惧,心中后悔不矣,然这时清军被吴淞江分成两部,东岸的五千人马,被杀得毫无招架之力,瞬间溃败,纷纷夺船而逃,而西岸一万五千余清军,又完全使不上劲,只能坐看东岸清兵失败。
多铎本是来追杀王彦,却不想反过来被明军追杀,匆匆乘渔船逃回西岸。
一战下来,多铎轻点人马,过江五千余人,只逃回一千,剩余全部折在明军之手,骄纵的多铎,顿时险些喷出一口老血,脸色难看到极点。
这一战,李泰祯突然袭击,自身不过损伤数十人,却使两万清兵,损失两成,可谓大获全胜,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战果,却主要因为渡河之兵,多为外藩蒙古骑兵,他们皆不会水,真正被砍死的不过千人,剩下的多被赶入水中淹死。
多铎何其骄纵,这样的结果,真是啪啪打脸,让他暴怒不已,“本王自南征以来,未逢敌手,却在扬州城下被王彦匹夫屡次羞辱,今又败于其部将之手,简直岂有此理!”
一场失败,让多铎又羞又怒,更加视王彦之兵,为大清心腹之患,他急于除之,却又只能望江心叹。
多铎过不了吴淞江,李泰祯亦不可能渡江击之,而是在取胜后,于江边扎营,同多铎隔江对峙,阻其过江追击王彦的主力。
这样,吴淞江两岸占时行城均衡之势,但这种均衡,注定不会长久,在李泰祯阻多铎两日后,清军水师和步军齐至吴淞口,而李泰祯已经在两日间筑起一座大寨,并筑一座简易炮台,置大小弗朗机近十门,封锁江面。
感谢梦想离我越来越远的打赏,感谢书友们的推荐和评论。
第84章勇断后,泰祯成仁
王彦护百姓南行,日行二十余里,然长江口至杭州,路程两百余里,须十日才能到达,李泰祯至少要阻敌七日以上,才能保证扬州军民,平安进入浙中。
长江口,炮声隆隆,清军兵船帽着炮火,冲进吴淞江,同李泰祯部进行炮战,战况惨烈无比。
时间已过四日,多铎大军依然被阻隔在吴淞江西岸,清兵数次强渡,都被明军击退,无法突破防线。
“大兵十万,二十倍余敌,却跨不过小小的吴淞江,简直岂有此理!”多铎在军帐中,愤怒无比,斥责着诸多清将。
南下以来,八旗兵便一直没有什么损伤,可谓顺风顺水,书写着满万不可敌的神话,但自从遇见王彦和他的军队后,勇猛无敌的八旗兵,就不知怎么滴,突然疲软了,居然连连受挫。
围扬之初,真满州正白旗损失两千余人,汉军正篮旗损失一千余人,后王彦破围,真满州正白旗又损失三千之众,汉军正蓝旗则损失两千人,如今又损失蒙古兵四千之众,对于总共才二十多万的八旗来说,可谓损失惨重,真满州正白旗和汉军正蓝旗几乎已经失去任何战力,这如何能让多铎不怒,他根本无法向多尔衮交代。
“王爷!吴淞江小而浅,大船无法冲入,只能派中小型战船,驶入江中同明军作战,火力并不占据优势,加之江面狭窄,不利于战船躲避,而明军凭塞用炮,炮击江面,奴才人马虽众,大船却只能在长江游弋完全使不上劲,小船又不是明军对手,所以致使渡河失败!”张天福连忙伏地解释道。
“既然已知缘由,可有解决之法?”多铎怒气不消的问众人道。
“王爷!”张天福道:“奴才以为,吾兵众,而明军寡,不如分一军,于他处渡江,攻其后,必能破明军营寨!”
多铎原本以为等水师和步军赶来,破李泰祯易如反掌尔,却不想十万大军,却始终突破不了吴淞江防线,这时只能采纳张天福之言。
“此法甚好!本王纳之!”多铎沉思后道:“李成栋,张天福听命!”
“奴才在!”两员清将,连忙应道。
“明日本王继续领兵正面渡河佯攻,汝二人则乘大船,沿长江东下,寻合适之地登岸,袭李泰祯之后,同本王夹击明寨!”多铎随下命道。
“喳!奴才遵命!”
次日,天还未亮,李成栋部便乘大船,悄悄东下,但却依然被明军察觉。
训哨告之李泰祯和胡为宗,二人随于江边眺望,果见黑暗中,一艘艘兵船,如一座座小山般,在江面上移动,二人脸色不禁一变。
胡为宗谓李泰祯曰:“将军,此北虏欲断吾后路,两面夹击也!”
“本将亦知,然我兵少,无奈何也!”李泰祯叹道。
明军只有五千,而多铎之兵却有十万,李泰祯纵使明白清军之策,也没有兵力去阻止清军绕道攻其后。
胡为宗道:“将军既知北虏欲行夹击之事,何不趁其兵未至,先行撤离,不然后路被断,岂不陷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