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595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595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进行了一场骚扰,此后北直、山东等地也陆续有急报传来,小股倭寇劫掠沿海,破坏稻田,却又不与清军交战。

    (感谢神蘑菇的200,书友42834的打赏,感谢大家订阅,月票,推荐)

第873章连横合纵

    山东北直上报的倭寇,多尔衮用脚趾也可以想到,肯定是明军假扮。

    在书房内,代善沉着脸,多尔衮脸上带着愤怒,将一份青州府的奏报,摔在桌子上,“府库中没有多少存粮,朝廷上下眼巴巴的望着秋收,王彦这个混蛋居然给本王来这么一手,真是气煞我也!”

    代善叹了口气,“朝鲜叛乱,王彦送三万人马进入朝鲜,这件事就已经能够预料,老十四现在生气也没有用处。”

    多尔衮一屁股,重重的坐在凳子上,手拍着桌子,咬牙切齿,“王彦要用朝鲜对付我们,这本王早就知道,只是本王没想到他那么无耻,居然扮作倭寇,他要不要脸,还他娘的读书人!”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粮食就是人心,明军去烧粮抢粮,这就是断了百姓生路,必然遭受百姓怨恨。

    当年楚汉争鼎,刘邦这个老流氓,就让彭越假扮楚军烧杀抢掠,搞得楚军十分被动。

    这次王彦特意吩咐,让朝鲜的军队和郑成功的水师,扮成倭寇,甩锅日本。

    “王彦这是开窍了,今后恐怕更难对付。”代善沉声说道:“本王看了下奏报,这次沿海袭击的明军,都是小股为单位,也不深入内陆,上了岸就四处放火烧田,遇见我大清兵便立时撤回船上,然后另寻一地,再次上岸,扰得地方上的驻军疲惫不堪。” 多尔衮脸色也沉了下来,“看来这次进入朝鲜的明军,主力应该是朱以海的人,或者是由朱以海的部将在指挥。这种作战手法,是海寇常用的手段,之前在江南,他们就用过,十分难缠。”

    “那怎么办?”代善焦虑道:“若是秋粮歉收,今年冬天必然又要缺粮,土谢图部传来消息,准格尔正准备寻我们报一箭之仇,恐怕不是那么好抢了。除了粮食之外,老十五催促发兵救援的折子,也已经送来,老十四你准备怎么办?”

    多尔衮有些焦头烂额,他很想修养生息,重新将大清的威望竖立起来,整肃日渐不听号令的汉将,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可现在王彦明显不想让他喘息,要将清朝一步步逼向崩溃。

    “粮食的事情,必须解决,否则今岁要是王彦得手,那明年再种,又会是一样的局面,我始终会处于无粮,或是粮食紧缺的尴尬境地,持早会被拖垮。”多尔衮沉默一会儿,然后看着代善,沉声说道,“我准备将聚集在京师附近的蒙古旗兵,土谢图的藩兵,派往山东和北直沿海,务必要阻止明军继续破坏稻田。”

    代善听了,感到惊讶,“这不是准备救援扬州的人马吗?那老十五怎么办?”

    他没想到,多尔衮会选择先保粮食,而不是将多铎捞出来。要知道,阿济格死后,多尔衮能够依仗的也就只剩下多铎了。

    “老十五有五万人,又有扬州坚城,合肥还有马光辉的五万大军,应该能坚持一段时间。”多尔衮也很无奈,他沉声说道:“我不需要他坚持多久,现在马上就要开始秋收,等保护了秋收,大军立刻便南下支援。”

    代善点了点头,这对大清而言,是个快死,还是慢死的问题,如果不顾秋收,那大清明年必然还是一样被动的局面,迟早要完蛋,可要是,先顾秋收,扬州又有危险,万一失守,大清也会元气大伤。

    如果是由他来做决定,代善估计也会和多尔衮一样,做同样的选择,毕竟已经到了九月,秋收马上开始,马上就要完成,江北十万清军,不可能连这点时间都坚持不了。

    代善叹了口气,“老十四的选择,本王赞成,只是还有没有其它应对之策,我们不能老是这么被动啊!”

    从江南之战后,大清行事就十分被动,现在更有被南朝牵着鼻子走的嫌疑,让代善有些丧气。

    要说清廷现在统治的地方足够大,地盘不比南朝小,为何会这么被动呢?

    主要还是因为满清是外族入主中原,这种政权的根基极为不稳,完全是武力建立起来,没有向心力,一旦引以为傲的武力遭受挫败,政局就立时不稳起来。

    历史上前秦肥水一败,立时土崩瓦解,金国再遭受挫败之后,也马上改变策略与南宋议和,都是如此。

    满清还能撑起现在的局面,其实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多尔衮听了代善的话,身子靠近代善一些,眯着眼睛,说道:“二哥,以为本王会一直让南朝这么牵着鼻子走么?”

    代善听了这话,在脑子里一转,眼睛一亮,“豪格答应共同对付南朝了么?”

    多尔滚有些意外,他点点头,“范文程传回消息,他通过济尔哈朗已经与豪格见了面,豪格并没有一口回绝。现在南朝气势鼎盛,已经成为西安的威胁,豪格也西征大胜,野心膨胀,极有可能夺取全川。”

    眼下局势,三国鼎立,一国锋锐太盛,是其他两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老十四啊!”代善很满意,“你能放下与豪格的矛盾,以大清江山为重,本王十分欣慰。” 代善的赞赏,多尔衮心里并不太高兴,他不喜欢与人分享权力,但现在的局势下,他又必须将代善供起来。

    豪格称帝,对于多尔衮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可是现在大清难以面对南明咄咄逼人的压力,他必须交好豪格,来共同对付南明。

    这也是他化被动为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大清朝不能被南明按在地上一直爆锤,得让豪格分担些压力,让他有机会喘口气,喝口水,然后再战。

    “二哥言重了,本王这也是为了大清。”多尔衮负手又站了起来,“本王会去信,催促范文程尽快促使豪格攻取全川,将明朝的注意拉回西南,如此我们便能有喘息的时间。”

    当初老奴死后,代善作为老二便有机会继承汗位,但却让给了皇太极,等皇太极死后,他继位的呼声也很高,但他却再一次主动退出,他心中的权势**并不太强,他所希望的是满清内部能够团结,保护满人的江山,所以一直充当调解矛盾的角色。

    只是这个角色做的好,那叫化解冲突的和事老,要是做的不好,那就是和稀泥的搅屎棍。

    经历上次的事变,豪格和多尔衮都不喜欢他,而他虽然知道豪格称帝之后,两方已经没有重归一家的可能,但是他却依然期望看到多尔衮与豪格联合。

    “如果豪格能攻川,确实能为我们分担至少三成的压力。”代善有些兴奋,显然对此事很上心,他高兴了一下,忽然脸上又一沉,提醒道:“不过据本王所知,豪格与南朝有一份停战和议,且西安汉臣势力庞大,豪格想要毁约,恐怕也不容易吧!”

    多尔滚冷冷一笑,“本王会给他一个毁约的借口。”

第874章长安局势

    关中原来沃野千里,秦汉因之已成霸业,可滋养了秦汉,以及大唐之后,关中早已是千沟万壑,同沃野沾不上边,反而成为了需要其他省份输血帮扶之地。

    崇祯年间,流寇霍乱陕西,整个关中地方,生产和经济几乎完全破败,幸而这两年来,豪格没有参与到明清争霸中来,他属下又有大批汉族士绅支持,所以很快稳定了三秦大地,恢复了三秦的一丝元气。

    豪格依靠汉族士绅,也是无奈之举,跟随他入关中的旗丁只有一万六千多人,家眷也只有七八万人左右,实力实在太弱,他只能依靠汉族士绅。

    当初他与多尔衮决裂,可北京毕竟是满人的正统,而他算是发动叛乱的王爷,这种事情在北方民族中很常见,但满人这些年毕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他父汗皇太极主政期间重用了不少汉人,使得很多满人也有了正统思想,让他到了西安之后,政局极度不稳。

    他依靠汉族士绅的支持,稳定了政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影响,那便是长安政权中,汉族势力过于强大,使得他的权利受到了汉族士绅的牵制,无法像多尔衮一样,独断专行。

    此时,大金国永章皇帝豪格的皇宫内,陈设着许带着异域风情的金银器皿,显示着永章帝的赫赫战功。

    这是豪格西征的成果,农民军起家的大顺政权,并不注重保护建筑古迹和书画文物,使得豪格登基之初,宫殿十分寒碜,远远无法与北京相比。

    这让豪格耿耿于怀,西征抢夺大笔的财物,便将这些带着西域风情的金银,全部运回了长安,摆放在皇宫之中,撑撑场面。

    当然,不少汉臣对于豪格的审美,表示了怀疑和不满,豪格也想附庸风雅,也向往美好,但是文物不比金银,是要时间累积,他虽然从北京带过来一些,但却无法装点整个皇宫,况且豪格本质上还是个粗人,就爱这些黄灿灿的金子,就喜欢这种直接的视觉冲击。

    在黄灿灿充满土豪气息的太和殿上,永章帝端坐在大宝上,下面站着两排臣子,同明廷的文武两班分列左右不同,大金的臣子,是满汉分开,左面站着穿满族官服的满族大臣,右面则是穿汉族官袍,带着乌沙的汉族官员。

    这时殿中站着一人,正是满清使者范文程,他正摆出一副舌战犬儒的架势,款款而谈。

    “今天下三分,南朝兵锋正锐,大金欲争天下,当先挫南朝锋锐,取全蜀之地,以其财富国,以其粮足兵,据有故秦之地。”范文程大声说道,仿佛苏秦张仪附体,“蜀有山川之险,秦有潼关、函谷之固,大金若得全蜀,退可守,进可攻,已然立于不败之地。若是大金不取蜀地,为南朝所得,以关中贫瘠之地,能养大金雄兵呼?恐最后只落得坐困关中,陷于一隅的下场。”

    范文程开口闭口说着“大金”,仿佛他是大金臣子一样,不仅拍了豪格马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