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4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02章锁江计,江南来人
王彦在江北大营待了几天,不时接见手下将领,凝聚人心,连楚地诸将也一一召见,整合势力,直到武昌有消息传来,说江南有人过来求见,王彦才乘船返回南岸。
王彦从码头上岸,依然是骑兵护卫着进入城中,沿途百姓纷纷避让,有士子见了便站在街边,长揖行礼,恭敬的等王彦走远,才直起身来继续与身边人交谈。
来到总督衙门外,当值的百户官,急忙迎上来,为他牵住战马,“相公,督师等候多时了。”
王彦点点头,将马鞭丢给身后亲卫,便大步向前府门走去,却迎面看见了武昌知州游友伦,王彦笑道:“游知州莫非也是来迎接本相?”
“相公说笑了。”游友伦躬身一礼,“下官奉命去请满将军,督师与堵抚台在议事堂,下官就不陪相公过去了。”
“游知州自便。”王彦点点头,便大步往总督府内走去。
不多时,他来到堂外,门口侍卫一声禀报,堂内诸人立刻起身来迎,王彦进入堂内,众人重新排号入座,王彦座中堂,何腾蛟座左首,堵胤锡次之。
王彦座定,目光看向两个生面孔,两人都是士人打扮,穿着道服,头上裹着头巾,带着网罩,一人四十出头,样貌精瘦,一人二十左右,面漏激动之色。
堂内算上王彦只有五人,想必确是机密之事,并没有请其他官员参与。
这时堵胤锡站起来,为王彦介绍道:“王相,此二位,便是江南过来的义士,这位是贺王盛,字周谦,崇祯进士,坐师雷跃龙现为朝廷礼部右侍郎,这位是眭本,丹阳诸生,字允立,父眭明永隆武元年就义于松江。”
贺王盛与眭本连忙起身行礼,“参见相公。”
王彦点点头,笑着抬手让两人不必多礼,眭本一个诸生,王彦没有映像,贺王盛到是在邸报上看过。
此人字周兼,号无党,镇江府丹阳县人,崇祯年间天津巡抚贺世寿之子,历官兵部职方主事、太仆寺右少卿,李自成克京师后迎降,任验马寺丞,清军入关后南逃,但被弘光朝定为从贼,将他列入“第二等首先降附宜斩”之人。
满清南侵以后,招贺王盛入朝为官,被他拒绝,而是一直暗中从事复明活动。
历史上,他派遣眭本前往西南联系永历朝廷,邀请孙可望会师长江,但事不机密,为叛徒出卖被清廷抓捕,贺王盛与眭本等近百江南士人牵连其中,被杀被流放者不计其数。
此案为《平一统、贺王盛复明案》,历史上多关注正面战场上李定国、郑成功等武将为复明而做出的努力,却忽略了清廷治下地区的暗中复明运动。
在满清入关的几十年内,抗清起义的战火连天,复明运动潜流又激荡。
几十年间,复明大案迭起,《李化鲸、刘泽清反清案》,《王道士伙党案》,《吴胜兆、顾咸正反清案》,《五君子复明案》等等,不可计数,斗争可谓前仆后继,每个大案背后都流淌着义士殷红的热血,其中包含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
只可惜,这类大案在清初十分敏感,加上严酷的文字狱,使得他们很少被史籍记载,找不到完整的记录,甚至还被有意加以抹杀。
因此使得世人对这些大案了解极少,当代民族政策又让史学家很少涉猎南明历史,从而使得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根本不被后代知晓,实在令人叹息。
这时待两人坐定,王彦便道:“两位这次来武昌,所谓何事?”
眭本听王彦问话,有些激动的起身作揖道:“回禀相公,晚生与恩师,这次是受牧斋先生之托,特来献策。”
“钱牧斋?”王彦听后正了正身形,当年掌握南京兵权的勋臣赵之龙开城降清,钱谦益作为文坛领袖朝廷大臣也在南京迎降,但其进入清廷后并不受重用,加之门生旧友纷纷投入到抗清事业中去,他辞官归乡后也开始热衷于抗清事业,为义军筹措军粮,屡次被清兵抓进大狱,又屡次被人捞了出来。
眭本再行一礼,说道:“相公,牧斋先生已经联系了鲁王殿下,并派人前往郑国姓处,再加上相公之兵,汇集三家水师,则长江可断,江南可定。”
这时堵胤锡说道:“王相,方才我与何督已经商议了一阵,钱牧斋虽身在虏中,然其心未必不念本朝,我观其规划形势,还是绰有成算。现今鲁监国之兵,应约屯于崇明海外,若我水师东下,再调郑国姓水师北上,三家联手,击败清廷的江南水师不再话下。一旦我们切断长江,江南清兵必然陷入动荡,而且还可斩断满清漕运,使清廷得不到江南的粮饷,而江南亦得不到满清支援。”
江南是清廷赋税的重要来源,虽说清军打哪抢哪,但大部分财务都落入将领的口袋,清廷得运作依然需要银钱,满洲贵族自己不会为清廷的运作来掏钱,兵饷粮饷这些都要满清朝廷来承担,所以江南之地对于满清极为重要。
如果明军切断了漕运,江南的赋税就运不到北京,满清就没有能力在北方制造器械,募兵备战,而江南虽有钱粮,但在明军水师的包围下,人心必然动荡,洪承畴即便花钱募兵,效果也必然没有北方好,还有可能被抗清势力渗透到绿营之中。
“若真能截断长江,只需一年时间,本相整顿楚赣之众,顺江而下,夺取金陵,必然不再话下。”王彦沉思一阵后说道。
“相公也赞成此策!”眭本喜道。
“两方对弈,局势此消彼长,以水师断长江,清廷江北有人无钱,江南有钱无人,必然备战不利,其势必消,而本朝全力于楚赣备战,势必大涨,此一消一涨,清越弱而我越强。待时机成熟,本相督楚赣诸师,建瓴而下,国姓起闽海之众,复福州,出浙江,鲁王舟师扬帆西进,朝廷遥檄三吴忠义,共同奋起,江南焉有不下之理。”王彦笑道:“钱牧斋这个会师长江之策,本相以为十分可行,绝对赞同。”
贺王盛与眭本见王彦同意,他二人可谓不辱使命,纷纷大喜。
当下王彦又问了一些钱谦益等人筹划联络的细节,发现居然连北京、山东、山西都有汉员参与进来,心中暗道士林领袖,门生故旧果然遍布天下。
王彦只觉这张大网牵扯实在太广,连忙嘱咐其一定要保持机密,可与天地会进行合作。
正商谈之际,游友伦将满大壮带到了大堂,王彦当即吩咐,洞庭水师东下与鲁王合力封锁长江。
(感谢每天都是最后一天的打赏,感谢投月票的书友。本书写到现在,已经一百三十万字,连载了一年的时间,回想起来,着实不易。成绩与大神们相去甚远,好在半死不活之间,一直都慢慢进步,让我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特别感谢支持正版,打赏、订阅、月票、推荐、评论的书友。)
第603章锁江计,水师东下
《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
士农工商国之四民,出现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际,最早的意思大体是,四民对于国家同样重要,并没有褒贬之意。
从那时的人物,诸如范蠡、吕不韦也可以看出来这一点。
士农工商,中国古代社会其实是由一少部分精英的士,同大部分农来构成,士族往往也是商也懂工匠杂学。
此后历代统治者出于各种原因,逐渐形成了对商的压制,在西方威尼斯商人也是各种文学作品嘲讽的对象。
元明以前,虽然民间风气上,已经有了四民间的高低之分,但并没有太过森严的等级制度,各个阶层可以转换,并未固化,上升通道还在,并没有从制度法令上将工商归于贱籍。
士农工商,士者国之脊梁,农是国之根本,工是国的技巧,商是流动的血液,四者于国同样重要。
历代统治者畏惧商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加之商的背后往往是士,大士族有地有粮,在通过旁支来经商,获取大量银钱,皇权自然畏惧,必然压低商的地位。
商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对于国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
扬州东城,靠近城墙内侧,筑有一排巨大的木屋,这里便是八大皇商修建的仓库,他紧靠着水门,各种物资便可通过链接大运河的护城河运进运出。
扬州是个风水宝地,紧靠长江和大运河,南来北往的物资都聚散于此。
八家商号,现在就是清廷内部流动的血液,他们对于满清的政治投资,可谓非常成功,随着满清的南下,八家商号也得到了回报,资产翻了百倍不止。
商号紧随着清兵的步伐,一路将两淮的盐商,浙东的海商,以及曾经操纵大明朝政的江南士绅集团,统统踩在了脚下。
扬州现在就是八家商号在江南的大本营,池州府的铜铁,台州的银矿,遂昌的金矿,两淮山东的食盐,江南的米粮,都在这里中转。
大运河边上,清永昌商号的一个大掌柜正站在码头边等着,不一会儿数十艘平底船从水门内行驶出来。
大船无法驶入护城河,不能直接进入扬州,只能停靠在运河边,然后由这些平底船进进出出的把粮草等物资运入仓库中。
大掌柜是范永斗的心腹,名唤阎从念,父母家人死在崇祯二年的建奴入寇,他后被范永斗收为商号学徒,培养成为清永昌的大掌柜之一。
范永斗与满清勾结由来已久,要说阎从念与满清那是血海深仇,但他被满清吓破了胆,不仅没有报仇的意思,反而认贼作父,替商号跑过多次辽东,帮虏酋送过去大批盐铁。
阎从念站在码头边上,注视着福船上的雇工们将一包包米粮,搬运下来,另一边,一艘平底船接近大福船,商号雇工将大批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