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3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把来人。
王彦思索一阵后,忽然抬眼说道:“好,本阁再信你一次,就再给吴三桂两天时间。”
“相公!”帐中几员明将听了,立刻起身抱拳,显然是要相劝,但王彦却挥手制止。
夏国相见此,心中立刻开了花,连忙磕头道:“罪将替关宁将士,谢过相公信任,感谢相公大德,罪将这就回去禀报,让我家伯爷按照约定献城。”
夏国相满脸喜色的行礼,准备告退,王彦见了嘴角一笑,却开口道:“夏将军,你暂且留下,让吴三枚回城禀报就行了。”
刚站起身来的夏国相闻语,身体顿时一僵,脸上的笑容立刻定了下来,王彦却没有理会他,挥手让陆士逵带着吴三枚出帐,送到城下。
吴三枚起身,向王彦行了一礼,便跟着出帐,待走了一阵之后,王彦看着脸色有些难看的夏国相,忽然挥手道:“推出去,把他杀了。”
这个反转有些快,王彦刚答应,现在又要杀人,不过亲卫们只听命令,不问原因,两名甲士二话不说拥上前去,拖了夏国相就走。
“相公饶命,相公饶命,两军相争,不杀来使,王相公~王相公~”这片刻之间,夏国相的内心真是七上八下,他本来以为完成了任务,却不想王彦居然把他留下,反到让作为人质之一的吴三枚回去,那等吴三桂一跑,他留在明军营中,岂不必死!
一时间,他苦思脱身之计,但计策还没想出来,王彦却忽然要杀他,顿时就把他吓懵了,他虽然极力挣扎,却还是被武士拖出帐去。
看见这一幕,吴应麟脸色煞白,他同吴三枚都不知道吴三桂要弃城,所以这时反到以为王彦变卦。
王彦没工夫搭理一个小孩,他挥挥手直接让士卒把他带下去,而他之所以选择让吴三枚回城,则是因为对于吴三桂这样的人,一个堂弟起不到任何人质的作用,而王彦并不十分相信夏国相的话语,所以留他诈上一诈。
这样一来,如果吴三桂真心投降,有吴三枚通话,一切不受影响,而如果别有所图,那他便可以通过夏国相,看能不能诈一些信息出来。
王彦的举动让帐中将领一阵疑惑,反应各不相同,不禁有人问道:“相公这是?”
陈邦彦见状,说出他的理解,“上次谈判,吴三桂提了多少要求?现在他还有两万五千人,城中粮食又够吃,以他的个性会不谈条件么?这肯定有问题。”
王彦点点头,遂即看了高一功一眼,他立刻会意,一抱拳,道:“职下出去看看。”
说完,高一功大步抢出帐去,便见甲士已经把夏国相脱远,于是他立刻急步赶去,夏国相见了他,顿时大声唤道:“高督镇,救我一命。”
高一功却边走边把配刀抽了出来,骂道:“救你老母!狗厮鸟,本镇是为忠贞镇战死的儿郎报仇来了。”
语毕,高一功便让两名甲士把夏国相就地按住,他两脚在前一张,战刀被双手高高举起,便对着夏国相的脖子比划了一下。
七月天,夏国相如坠入冰窟,他只觉的脖子嗖凉,不待高一功战刀砍下,便竭嘶底里的吼道:“督镇,督镇,我有话说~”
(感谢yeye业的月票。下章十二点,建议早上看。)
第553章悬羊击鼓
万县城内,吴三桂负手在堂内来回踱步,晃得一旁几员心腹头昏脑涨,但又不好开口让他停下来。
这时一名亲兵,匆匆跑进大堂,单膝跪地,禀报道:“王爷,九将军回来了。”
吴三桂听了这消息,顿时大喜,但遂即又微微一愣,心头纳闷怎么不是夏国相?
他带着疑惑,吩咐亲兵把吴三枚领来,吴三枚刚踏进门槛,吴三桂就迎上来一把执住他手,迫不及待地问道:“九弟,可见到王彦?”
吴三枚在明军营中吓得半死,但这时却笑道:“王爷放心,卑职与夏将军进入明军营地,是王彦亲自接见。”
“王彦怎么说?”吴三桂脸上一喜。
“王相公倒没说什么,他已经答应了关宁反正的请求,只是旁人有疑问,高一功等闯逆旧部,对于我们关宁很有意见,处处出言刁难,估计是对我们击败闯逆怀恨在心。不过,还好声音都被王相公压制下来,不会对反正有什么影响。”吴三枚道。
吴三桂听了,松了一口气,只要王彦答应,那计划就成了一半了,半响后他又问道:“夏国相为何没有回城?”
“这个卑职也不清楚,王相公突然要求夏将军留下,或许是要商议具体细节。”吴三枚抱拳说道。
吴三桂眉头一皱,但还是点了点头,然后微笑着拍了拍吴三枚的肩膀,“九弟辛苦了,既然回来了,便回去收拾一下,准备撤离吧!”
“撤离?不是反正吗?”吴三枚听了,心头一震,猛然想起刚才在外面看见许多人马都在收拾行装,他心底立刻冒出一片寒气。
直娘贼,兄弟、儿子说卖就卖,真******心黑。人说帝王家没有亲情,这平西王家居然也一样!还好王彦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让他回来,不然他岂不被直接卖了。
吴三枚想明白,心中气愤,但脸上却不敢表现出来,对此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又不能脱离关宁,只能在心中提醒自己以后小心这个堂兄一点,凡事多留心眼,于是他匆匆行了一礼,便退了出去。
此时胡国柱上前,不禁有些担心道:“王爷,夏国相怎么办?”
吴三桂听了,一时无语,半响说道:“国柱,干大事,不能拘小节。”
胡国柱闻语,沉默一会儿,点了点头,“卑职明白,在这乱世,不是谁都有资格走到最后的。”
吴三桂很欣慰,“很好,那大伙赶紧下去准备,今夜就走!”
“今夜?”几人一声惊呼,不是说好了明天吗?怎么这么匆忙。
吴三桂解释道:“本王怕王彦起疑心,再者国相的意志未必坚定。”
众人听了,不禁点了点头,深以为然,关宁集团是一个利益集团,即是利益集团,那联系他们的纽带也就是利益,并非精神。
如果是精神,那深陷敌营,可以为了心中信仰,甘愿身受极刑,像历史上被清兵活刮的陈子壮,张家玉等人,为什么不投降,那是因为心里有精神和信仰,可以为了民族大义而甘愿牺牲。
可对于关宁军而言,就比较尴尬了,他们即不忠于汉家道统,又不忠于满清,吴三桂又不是皇帝,他们之间只存在利益关系,不能说落入敌手,然后为了利益,让敌人活刮,那不有病么?
关宁诸将,将心比心一想,都觉得吴三桂说的有道理,还是要小心为上。
当下众人行礼退下,回去打点行装,可是明军就在城外,两万多人要怎么走,才能不会被发觉,吴三桂早有对策。
他的计策也是有典故可寻,曰“悬羊击鼓,饿马提铃”,齐桓公、宋将毕再遇都曾以此计脱身,是条金蝉脱壳的妙计。
不过但凡计策,都要看着场合来,齐桓公首次用自然没问题,宋将毕再遇的对手是没文化的金人,而王彦却是饱读诗书的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用在他身上就有点悬乎了。
这时吴三桂已经决定,那就只能希望王彦不要过早看破,只要他遁入山中与明军拉开距离,便大功告成。
此时清军在城里还真找到了十多头山羊,于是他们又找来几十面铜鼓,在几十面铜鼓的正上方,把公羊掉起来,公羊时不时的就会挣扎一下,后蹄蹬在铜鼓上便会发出“咚咚咚”的声响,若非亲眼所见,绝对会误以为是有人在击鼓。
清兵又在靠近城门处,栓着几十匹劣马,在这几十匹劣马的不远处,则分别摆放着满满一槽干草,这些劣马能看到干草却又吃不到,便不断发出悲凄的马嘶声,脖子上挂着的铃铛也时时作响。
清军在城内的布置,明军似乎没有意识到,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对于万县城内时不时的就会传来密集的锣鼓声,隐隐还有马嘶声,并未注意。
吴三桂这是照搬照抄,但很快就有手下将领给他提意见,人家齐桓公、毕再遇那是野外遇敌,我们这是在城中,城上空荡荡的不行啊,而且大军一走,什么“悬羊击鼓,饿马提铃”,估计羊儿、马儿立刻就被百姓迁回家了。
这还不是羊儿、马儿的问题,大军一撤,城内的士绅肯定立即通知明军,这夔州的大山里,关宁军可不是明军的对手,一旦被明军缠上,再有善于山林作战的土兵追击,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最好的办法,就是留下一部人马断后,可关宁诸将谁敢接这个活儿?就算吴三桂强令一部断后,结果怕是和城中的百姓差不多,大军一走,便直接开城投降。因为他们是靠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忠心。
城上的难题,吴三桂可以命人扎些草人,勉强撑一下,可城中的问题,要怎么解决?
吴三桂皱眉在堂内来回走了几步,思考了一阵,却似乎只有一个办法了。
这时他看着堂上诸将,吩咐道:“胡国柱,你带人把城中百姓,集中起来,然后屠了,不要有漏网之鱼,也不要弄出太大动静!”
胡国柱听了,为难起来,吴三桂可是为他出了个难题,不要有漏网之鱼,还不能有大动静,怎么可能嘛!
(感谢王大拿的四百书币,感谢亲们加油的四百书币,感谢gdrthg的打赏)
第554章吴兵出逃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围师必阙”,乃是孙子用兵打仗八条原则之一,其中的“阙”通“缺口”之意,大意就是强调包围敌人时需要留下缺口,也就是攻城中常用的围三缺一。
在围城战中,四面合围敌人,极可能促使敌将下定拼个鱼死网破的决心,而如果故意留一个缺口,就可能使敌将在逃跑还是死战之间摇摆不定,同时也使得敌军士兵斗志涣散。更重要的是围困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