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统治江南。
王彦从胡为宗带来的情报中,看出了这一点,也看到了江南抗清已经进入一个低谷,所以明白明军必须有所行动,出兵刻不容缓。
于是,王彦让胡为宗留下一名得力骨干,便于联络,而后立即返回江南,并将天地会发展到湖广一带,以此来配合他的大军到来。
王彦得到银钱,约制出兵的唯一条件已经决解决,随托付苏观生主持民政,留心腹刘顺领忠勇营坐镇广州,又留幕僚陈邦彦为其出谋划策,便决定亲率督标亲军和忠武营,合计一万七千五百人,挥师北上,发动荆州之战。
第182章两路顺军入楚地
乙酉年五月,大顺皇帝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境内,死于士绅团练之手后,大顺朝也就基本彻底瓦解。
曾经统治整个黄河流域,以及部分江淮地区的大顺朝,在清兵的追击和地方官绅的叛乱下,重新回到了崇祯十四年的境遇,残存的东、西两路数十万大顺军,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
在李自成身死后,其妻大顺朝的高皇后,尚在东路大顺军之中,但高氏秉性软弱,并不是一个能够继承李自成遗志,能在关键时刻重整残局之人。
大顺朝接连失败,东路大顺军中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在西安时期,地位与刘宗敏相当的泽侯田见秀,彼时只剩步卒七千,泯然成了一普通将领,几乎没有什么威信可言,原右营制将军袁宗第仅辖步卒三千,而他的老部下刘体纯却有部众三万,其弟刘体统也有兵马两万。
曾经在大顺朝独挡一面的左营制将军刘芳亮,这时也只剩下一万人马,而原来的将郝摇旗却拥兵四万,王进才更是多大七万六千人。
如此情况之下,东路大军的指挥系统,必然毁坏,无法行成统一的指挥,自然也无法推举盟主,继续与明清两方作战。
顺军中无人能继承李自成的意志,又不能两面做战,就必须在明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乙酉年六、七月间,松散的东路大顺军,趁着阿济格挥军东下,进攻南明之际,翻过九宫山,进入湖南,最后在平江、浏阳地区集结,彼时仍有兵力二十一万众。
这时大明的湖广总督何腾蛟,从左部叛军中走脱后,取到宁州、平江到达长沙尚不足一月,他正在长沙设置行辕,安官设吏,准备以湖南为根基,恢复湖广全境。
何腾蛟此时并不知道,大顺军余部已经到达浏阳一带,而东路大顺军在皇帝新丧,版图尽失的情况之下,已经有意与何腾蛟联合,但何腾蛟却情报不明,以为进入湘东的顺军,只是一些不成气候的土贼。
七月间,东路顺军迫近长沙,意在同何腾蛟联络,但何腾蛟却做出错误判断,命长沙知县周二南与副总兵黄朝宣领兵两千,前往扫荡。
大顺军有意和好,随主动退让,以表诚意,只是周二南却误以为土贼不堪一击,率领手下兵马猛追,结果顺军忍无可忍,在浏阳挥戈一击,周二南当场被杀,手下兵马也死伤无算。
败军逃回长沙,何腾蛟才知道,原来对手是大顺军,而想起当初左良玉一听说大顺军入楚,便望风而逃,何腾蛟顿时一片惊慌。
彼时何腾蛟手下,只有张先壁和黄朝宣等为数不多的官军,根本无法迎敌,但幸好东路顺军,只是想通过何腾蛟与大明沟通,实现联合抗清,并无攻灭何腾蛟之意。
八月底,隆武帝按王彦之意,欲招降大顺余部的旨意和登基诏书,同时传入湖南,何腾蛟随与东路顺军达成“合营”之议。
只是正统文人出身的何腾蛟对于流寇出身的大顺军却不怎么信任,他与偏抚傅上瑞,见合营之后,兵马骤增数十万,而官军不过万把人,他们心中惶惶,对顺军满是猜忌。
此时何腾蛟本该按照隆武诏书所言之策,利用湖南全境尚在手中,给大顺军补充物资,助其恢复战力,而后趁着清兵主力不在湖北之际,光复湖广,但何腾蛟却采取了排挤打压大顺军的策略。
在东路顺军中郝摇旗、王进才的兵力最多,但其原来的地位却比较低,他们趁着大顺军兵败混乱之际,各自掌握了大批顺军,难免就与大顺军中位封侯伯的老将产生隔阂。
何腾蛟便在粮饷和驻地上做文章,再利用顺军内部的矛盾,把郝摇旗、王进才收为亲信,将郝摇旗委任为督标副总兵,不久晋升为总兵,王进才亦授总兵。
至于田见秀,袁宗第,刘体纯等大顺朝所封的侯伯,则备受歧视,既不安置驻地,也不供应粮饷,使他们根本无法在湖南立足,随只得率部离开湖南,进入湖北,与正围攻荆州的西路顺军回合。
西路顺军由李过、高一功等部组成,他们并非同李自成一到南下,而是由陕西北部,绕道汉中南下,于四月间在湖北山区休整一段时间后,在六月底率兵东下,占领荆门州、当阳二城。
七月底,李过、高一功等九营人马,会攻荆州,但清廷荆州副总兵郑四维据城顽抗,顺军围攻半月未能破城。
八月底,东、西两路顺军于荆州会合,李过、高一功等人才知道李自成身死的消息。
此时,清廷的湖广总督佟养和,开始频繁派出使者,招抚两路大顺军,而大顺军这时也已经无路可走。
清廷以湖广之地委之,又许予高官厚爵,让大顺军归降清廷,挥师南下直取湖南,但却因为李过、高一功等人坚决不肯剃发,而始终没有达成投降协议。
这时湖南巡抚堵胤锡,得知于何腾蛟合营后,被排挤出湖南的东路大顺军与西路大顺军会合后,驻于荆州、澧州一带,便亲自赶赴荆州同李过商谈会盟之事。
堵胤锡于何腾蛟,在对待大顺军的态度上,完全不同,何腾蛟对大顺军是想方设法的排挤,而堵胤锡却赞同王彦的观点,认为联合大顺军,是朝廷站稳脚跟的关键。
彼时朝廷已经丧失了几乎所有的野战精兵,而清兵却拥兵百万,朝廷在西南的兵马,早以糜烂,如果这数十万顺军再倒向清廷,那大明的西南之地,立马就会被打个稀烂。
堵胤锡看见顺军的重要性,随率数十骑突入李过营中,陈说厉害,说以忠义之道,并许以官爵,给于粮饷,声泪痛激,随感动李过等人。
在大明于清廷之间,同文同种的大明,自然比剃着金钱鼠尾的满清,更容易让顺军接受,众军再得到堵胤锡的保证后,李过、高一功、袁宗第、刘芳亮、吴汝义、田见秀、刘体纯等大顺军将领,随俯首听命,归顺了大明。
(本章资料来自顾诚先生的南明史)
第183章祭天地檄文讨清
汉室不幸,恨失两京。
兹彼虏君无道,掳我皇帝,毁我衣冠,杀我百姓,坏我庙号,使天下鼎沸,黎民凋残。
彼时中原板荡,国祚南移,此虏沐猴而冠,欲图中原,以胡虏之身而妄称中华,而我堂堂大明,岂容此虏欺辱耶?
炎黄热血,岂无人哉?
本镇授天子诏书,率粤师复楚地,郑国姓起闽地之众,复浙中,而后会猎金陵,则半壁可定,汉室可兴矣。
今大起三军,誓诛此虏,郊天祭地,檄示布闻,告庙兴师,克期进发。
广州城外,旌旗猎猎,一万七千余名将士,衣甲鲜明,抢如林,旗如云,整齐肃然的立在高坛之下。
王彦身穿坚甲,背披红袍,脚踏蟒靴,头戴凤翅红翎盔,站在高坛上,大声诵读着讨清檄文。
一股股杀气,随着他的话语,在天地间蔓延,肃杀之气,笼罩在正个广州郊外。
高坛下,近两万大军,在如此气氛之下,随着将校,齐声大呼,“复楚地,诛北虏”,声音直冲霄汉。
王彦占在高坛上目视众军,心中也是一阵激荡,他相信此次入楚,必然能建立一番功业。
呼喊之声,持续片刻后,王彦才示意大军安静下来,而后他才走下高坛。
这时立在坛下相送的苏观生、刘顺、何刚、李邦彦等近百文武,齐齐向他长揖一礼,“吾等预祝国公爷马到成功,荡平北虏,复兴汉室!”
王彦闻语,默默点头,该交代的他早以交代,于是便在众人的注视下,蹬上亲卫迁来的战马,一挥马鞭,高声呼道,“大军出发!”而后便决然而去。
此时随着他的动作,立于坛下的近两万人马,也随之运动,两千人的亲卫骑兵,首先催动战马紧随在他的身后,而后各营人马依次而动,化作一条长龙,望北而去。
苏观生等人,以及出城观看的广州百姓,望着了绵延向北的人马,心中不禁一阵感叹。
明与清的战争,在岭南山脉之南的广东百姓,感受并不迫切,仿佛是发生在遥远的天边一样。
他们觉得大明那么大,北方闹了那么多年的流寇,他们还不是一样生活,所以明清之争,或许不能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但这次王彦祭天出征,却让他们第一次感觉到,原来他们离战争已经这么近了。
王彦的军队离开广州后,不几日就到了韶关,在往前走就是绵绵不绝的岭南山脉。
彼时天气已经转凉,王彦让大军稍作休息,重新换上了鸳鸯战袍,才继续赶路,但天公却不作美,尽然下起了毛毛细雨。
这时王彦站在路旁的小坡上,看着绵延数里的道路上,明军踩着泥泞而进,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名喊着号子,努力推动炮车的士卒,他的心头不禁担心起来。
一旁的戴之藩见此,随道:“国公爷,山路难行,加上昨天下了一场冬雨,我军的炮车基本都陷入了泥泞之中,恐怕还要半月,才能赶到湖南。”
王彦的军队,除了编制了一个两千人的骑营和一千八人的步营之外,剩下的就是仿照戚公编练了四个三千多人车营。
其中忠武营七千五百人,为两个车营和一个一千多人的指挥使亲兵队,而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