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吉诺弯刀 >

第489章

吉诺弯刀-第489章

小说: 吉诺弯刀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我还是不忍看它一无所得地张合着小嘴游来游去。所以,我就把一颗鱼食用药瓶子碾成很多的小碎末。每次它过来的时候,就给一点点碎末给它吃。

    当我这样做过一次之后,第二次到你住处来时,我发现你已经把鱼食碾好了。

    你把鱼食的碎末都装在一个小瓶子里。

    我拿着那个小瓶子,我看着你。

    你笑了一笑,把那个勺子拿给我。

    我一边喂它,一边轻声说:“为什么帮我做这些?”

    你说:“因为想和你一起,安抚它生命中期待落空的失望。”

    (七)

    后来,我一个人在假期的时候还独自去喂过那些鱼。

    那里已经改造成一个水上休闲中心了。很多人假日驾车到那里去玩,而喂那些胖胖的鱼,也变成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了。

    现在,那些鱼的胃口更好了,据说一口可以吃掉一整块吐司了。

    时间已经过去数年。不知道那湖里,还有没有我们过去一起喂过的鱼活着。也许它们都早已经是新的鱼了吧,虽然争食和不怕人的表现还是一样的。

    我开车去的。带了很多面包。

    我在那儿待了一整天,它们把所有的面包都吃完了。

    都说鱼的记忆只有七天。我觉得实情可能不是那样的。

    因为和你一起去的那一天,我看过那些鱼儿的眼睛和它们的表情。它们肯定认识你。

    它们不知道,你已经永远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七)

    时间毕竟过去了数年,湖边的情况有些不一样了。

    现在那里有了打鱼的人。他们在小船上撒着网。

    我远远地隔着一段堤岸,看着他们在那边一网一网地撒进水里,一网一网地把鱼儿拖上来。

    他们把鱼儿拖到一块大石板上,用锤子一样的东西重击它们的头部,把它们打晕不能挣扎,然后用刀子剖开它们的内脏。

    那锤子沉重击打**的声音,穿过湖水,直刺我的心脏。

    这个世界上,让人觉得温暖的东西,是这么的稀少,而这样悲惨的死亡,却随处都是。

    而我,面对这浩如烟海的,无处不在的悲惨的死亡,却还是如同少年时候一样,什么都做不了。

    对此,我觉得很难过,也很羞耻。

    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了?

    我一直都很想拥有造物主的力量。我想要庇护一切,远离这些凶暴的死亡。

第八百零五章 韦格教授

    (一)

    1998年,我在阿峰老师家里认识了圣三一学院的比较宗教学教授韦格先生。我在宗教方面的诸多探索,得到了韦格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我们跨越了年龄的差异,逐渐发展成为好朋友。

    韦格长着一副很漂亮的胡子,两只眼睛在胡须的上方显得格外深邃,精光四射。

    他到东亚各国讲学的次数很多,包括中国内地。所以,我和他见面的次数,甚至比和高雄见面的次数都还要多。

    因为韦格所研究的领域恰好是那段时间我的兴趣所在,所以,我们每次见面,都会有大量的时间谈论宗教。

    在一次见面当中,韦格说了这样几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他说,经过他20多年的仔细观察,发现一件事情。当来自不同宗教的信徒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信仰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在5分钟之内谈到死亡。

    他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死亡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而这种必死性就是所有宗教共同的源头。对宗教的信仰看上去是人类抵御死亡和保持生存意义的一种正面需要。

    据此,韦格认为,对于宗教的虔诚和倾向始终流淌在人类生命的基因和血液当中。

    韦格说,那几乎是一种天然的需要。

    第二,韦格曾经评论过一些国家压抑宗教发展,鼓励人们信任现实的z/f的这种现象。

    他认为这与卡尔马克思尖锐地批评了资本主义z/f利用宗教的某种学说来压迫底层民众的弊端有关。

    韦格说,尽管马克思是一个无神论者,并且马克思坚定地认为如果要给予人们真正的快乐,就必须废弃宗教给予他们的虚幻的麻痹,但马克思本人却没能逃脱被神化的命运。他的学说也不幸经历了一个日渐宗教化的过程。

    考察这个过程,其逐渐进展的步骤与释迦牟尼被神化的过程几乎没有不同。

    马克思的著作,后来加上列宁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就被看成与《圣经》的地位相同。而他们本人的画像也与各种神灵圣徒的画像一样,被不可侵犯地悬挂于许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第三,韦格说,多年以来观察各国各地不同宗教的发展与面貌,让他越来越深地感觉到,所有的宗教都基于同样的一个基础。

    他越来越觉得,那不过是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里用不同的语言来描绘和理解同一个事物。

    第四,韦格还提到所有的宗教里面都会有一些“神秘体验者”。这种神秘体验者一直试图传递他们所感觉到的。那种体验几乎都是人类所能经历的最震撼最强烈的体验。它完全不能使用人类的语境来加以描绘。因而几乎是不能传递的。

    体验者和旁观者之间几乎无法就此沟通。

    但来自不同宗教的“神秘体验者”彼此相遇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对方在说着什么。

    第五,韦格也从词源学上来解释宗教。

    他说“宗教”这个词最早的起源都来源于古希腊文。它最早的意思是“重新联系”或者“恢复连接”。

    第六,韦格说,东西方宗教中有关地狱的说法,也许并非是偶然的。要知道,那时候东西方的人类之间,远隔高山海洋,是彼此无法联络沟通,互相影响的。为何都提出地狱的说法?

    他认为地狱的说法,最早都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文明。在苏美尔人的文化当中,当时认为人死后将会去往一片“不能回归的国度”。那片冥土就是所有地狱的雏形。

    第七,韦格主张在幼儿园开设冥想这类的课程。

    他说,我们在教会后代向外探求世界的同时,也应该教会他们如何走进自己的内心。

    韦格说,事实上,在很多信仰宗教并信赖冥想功效的国家,人们在家庭和宗教生活当中就是这样教育儿童的。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幼儿园也已经有教师在这么做。他甚至介绍我参加过一堂儿童冥想课。一位女老师带着四个幼童,在幼儿园的地垫上学习如何闭目安心,屏蔽世界的干扰,观察内在的身心。

    (二)

    韦格也特别喜欢中国古典音乐。

    他最喜欢一首中国的民歌,他说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唱的,名字也说不准究竟是什么,只知道开头的第一句是这样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他说,后来,有个很有名的中国导演,找了一些很有名的中国演员,拍了一部画面、服装、音乐都很美艳的电影(注:王家卫《花样年华》),旧上海竖领女装旗袍式的,那种陈旧的美艳,里面用了这首歌的意境,还有这首歌的曲调,以及,这首歌的歌词提炼成的标题。

    韦格对我说:“这歌里面,有一句话曾经很打动我的,倒和茉莉花没有什么关系。就这句:我望着窗外的街角,看着辛酸走来,幸福走掉。”

    他触动了我的心弦。事实上,多年来,这首歌里面,我也很喜欢这一句就只喜欢这一句。

    (三)

    韦格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便是世界各地的邪教。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正冒着生命危险,贴近而深入观察着一个知名的邪教组织。

    他观察研究这个群体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事情的最后结果是,警方和该群体之间发生了双方皆动用了高级别暴力的冲突,一些人被营救出来,一些人被关押起来,一些人被击毙,一些人死掉了。还有一些人,失踪了,一些人,被驱散了。

    在韦格的电脑里,看到一小段他貌似偷拍的邪教传教视频。

    一个很年轻,长得也很端正的男子,西装革履地面对镜头,讲述着他的教义。

    他的眼神很少直视镜头,总是在镜头前飘来飘去,一会儿看向这里,一会儿看向那里,

    他重复自己不久前刚刚说过的话,他换用不同的句子说同一个意思,他常常对别人使用反问的句子,他的双手常常紧握在一起,手指在扭动。

    从韦格用手机拍回来的照片里面,可以看到小镇的夜空泛着火光燃烧的红色。许多杂沓的黑色身影穿梭在镜头前。一些手臂伸向天空。

    (四)

    韦格总结说,

    此类不幸的邪教事件,有一些共同的迹象:

    对自我利益(现实利益,永恒利益)的执著;

    对身体或者灵魂常存不坏的执著;

    对不同意见者的排斥;

    不惜伤毁他人或者强迫他人来增益自我;

    对他人普遍认同和赞扬的急迫需求;

    扩张的**;拥有的**;人多势众的**;

    对力感的渴求(极度缺乏力感,常常演变为对权威的狂热拥戴、对暴力的主动寻求);

    对某种未知(比如末日,或者神罚)的强烈恐惧;

    很强的团队依赖性及很强的团队攻击力;

    有明确的敌人,和明确的对敌人的仇恨;

    绝望感与逃避感;

    越来越狭窄而艰难的道路;

    非常有限的视野和考虑范围(通常伴随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种族中心主义或者团体中心主义);

    被迫害的巨大委屈感,对不公平的激烈抗争;

    在普遍的牺牲当中,教主不会代一切信徒而牺牲自己的一切,更不会为一切攻击本教的人的幸福快乐而牺牲自己的一切,自然,也就不会为一切生命的福祉,而牺牲自己的一切。

    常常,相反的,有种隐蔽而炽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