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永历四年 >

第395章

永历四年-第395章

小说: 永历四年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间正当如是。

    “在下记得,周小娘子此前曾经问过在下一个问题,关于李贽先生的,可还记得此事?”

    听到陈文有此一问,周家小妹的双眸不由得为之一亮,这个问题是她曾经问过陈文的,只是陈文那时的装傻充愣却让她产生了些许的错觉,不过回头再想,却总觉得是陈文碍于身份的缘故不愿评价李贽的那些惊世骇俗的学说。此番前来,其实她或多或少也有着这方面的期寄,只是没想到见了面陈文便提及此事。

    “那容在下猜一猜,周小娘子想要问在下的是否是《焚书》中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那一段?”

    见陈文微笑着将她心中所想说出,周家小妹心头先是一惊,只是答案如何尚未可知,使得她此刻颇有些忐忑不安。

    “侯爷料事如神,妾身想要问的正是这个。”

    果然如此。

    在陈文的记忆中,《焚书》在明清乃是**,却屡禁不绝,其中多有违背封建礼教的言论。前些日子有空,他也曾找来一本翻看,如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一段记述: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与西方文艺复兴几乎同时代的思想解放,明廷虽然也有压制,如李贽的着作被禁,李贽本人被关押进大牢,但是思想解放却并没有被压制下去,尤其是江南。而后来则完全是靠着满清的文字狱才算彻底压制下去,直到洋枪洋炮逼着睁眼看世界,思想才重新开始活跃起来。

    深知到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解放,在后世甚至被一些人推崇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基础,但是在书中看过秦淮八艳的结局,听闻过那位以身殉情不成即守寡终身的浦江才女倪仁吉的故事,如今亲眼看着面前的这个姑娘期寄的目光,陈文才发现后世看到的那些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也不过是以偏概全罢了,这个时代的思想解放并不仅仅如他从那些论文中看到的那么简单。

    只不过,周家小妹所问的东西,陈文却没有办法正面回答她。男女平等,在后世也并非有多普遍,尤其是像某些宗教、某些肤色比较黑的人种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仅仅是披上了文明外衣的国度之中,女子往往不过是丈夫的****,既要养家煳口,家中还没有丝毫地位,无端端的打骂、强迫的***无处不在,甚至就连家中的其他男丁都能随意轻贱之。

    而像陈文那个时代的共和国,女子能当半边天,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女性的地位甚至已经开始有所超越,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古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事实上,一个女性想要和男性获得同等的地位付出的还是往往要更多。

    所幸的是,陈文早已想到了这些,否则也不会直接将问题挑明,而此刻正好换个思路来将这个问题解答一二。

    “周小娘子听说过顺德吗?”

    自小到大,出过最远的远门便是前往衢州向陈文报信,看过的书中也没有见到过这个词汇,甚至连这是个地名周家小妹都不甚清楚。

    “顺德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的一个县,那个县自宋朝起便以丝绸闻名,至国朝近百余年,丝织业繁盛,当地的一些女子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比如自梳……”

    按照中国的传统,女子出阁时,发型要改为妇人的样式,以完成从闺秀到人妇在装束上的改变。自梳女起于明朝中后期的顺德、番禺等地,乃是源于当地丝绸行业繁盛,女性在经济上拥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对于出嫁之后经济地位与家庭地位的不匹配而产生了抵触的心理。于是,将姑娘的辫子梳成发髻自此终身不嫁的自梳女便出现了。

    史上,自梳女自明朝中后期以来,至晚清时达到顶峰,如顺德均安等地甚至到了当地的女性不结婚的多,结婚的少的地步。最后,直到民国和共和国时代女性地位得到提升,这种现象才逐渐消退。

    “其实不只是在广东,距离周小娘子与在下不远的苏杭,由于丝绸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实当地的女性,尤其是那些绣娘在家中的地位也胜于从前。”

    明朝中后期,如苏州、杭州、成都这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雇佣人员数百甚至过千的工坊并不鲜见,其中丝绸生产的产业链上从养蚕到刺绣,几乎都是由女性作为工匠。丝绸生产的工钱使得她们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在那样的城市之中,思想的交流更为频繁,解放程度也更大,甚至是包括李贽的言论在内的思想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同,从而开始影响到社会的氛围,使得能够养家的女子在家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或许也正是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更大,女子能够得到更多的宽容,所以才没有出现自梳女的现象。

    默默的听着陈文讲述着这两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周家小妹先是迷茫,随即便恍然大悟了过来。

    “侯爷的意思,是女子想要在家中地位上有所提升,不再为人所轻视,首先要获取那个经济基础,是吗?”

    “无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兰若寺

    周家小妹默念着陈文的回答,仿佛在其中找寻到了始终困扰她的难题的答案,原来这等事情并不能全然指望李贽的思想能够被社会普遍认同,更多的还是需要经济能力的提升。就像是圣人曾经说过的那般仓禀足则知礼仪,原来放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一旦想明白了这些,周家小妹重新回忆起她曾经诵读李贽的着作时所产生过的那些思绪,原来绝大多数都只是空想而已,完全不现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如果经济基础达不到的话,堆砌再华丽的上层建筑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心中一丝明悟乍现,伴随着的则是一声叹息。

    “浙江王师能在如此险境中得以不断壮大,果然并非幸至。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妾身受教了。”

    片刻之后,女子嫣然一笑,明眸璀璨,巧笑嫣然,仿佛就连整个大殿都明亮了几分,甚至在这一瞬间,陈文自觉着心跳都好像停了一拍似的。

    大殿中,陈文痴痴的看着眼前的这个女子,仿佛坠入到了那清澈的双眸如水之中。良久之后,眼前女子羞恼的神情下,陈文颇有些尴尬的收回了目光。轻轻咳嗽了一声,随即便换了一个他正想要问到的问题。

    “在下回答了周小娘子的问题,那么周小娘子可否回答在下一个问题呢?”

    陈文已经从刚刚的尴尬中恢复了过来,只是女子那吹弹则破的肌肤下,刚刚的嫣红却还没有完全褪去,甚至在听到此言后更胜先前。

    “侯爷但请直言,妾身自当如是相告。”

    眼前的女子再一次羞怯的低下了头,只剩下了光洁的额头和那墨般的青丝还暴露在陈文的视线之中,就连声音似乎也越来越低,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这姑娘脑子里想到的到底是什么,陈文大体上已经猜到了,不过他现在所要问的却并不是这个。

    “在下斗胆,敢问周小娘子为何会有此念头,仅仅是因为读过李贽先生的论述吗?”

    一份错愕浮现在了女子的清丽的面容之上,待这份愕然退却,那双眸子便陷入到了回忆之中。

    “妾身少时与两位堂兄以及兄长一起开蒙,虽要晚上些时日,却总能不落其后。记得开蒙过后,妾身要去开始学女则、女训时,家严曾与家慈私下说过,若妾身是男儿身,吾周氏一族当有一状元及第。直至今日,声犹在耳,不曾消散分毫……”

    谁说女子不如男,原本只当是戏曲中的段子,亦或是如花木兰式的传说,谁想到原来这世上确实有过有着这般念头的女子。细想来,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否则这世上又怎么可能会出现那样的故事,又怎么可能会出现如平阳昭公主那般的巾帼豪杰。

    明朝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也不再如此前那般禁锢于程朱理学的囚笼之中,思想上的解放是全方面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反复的。只可惜,原本有个一两百年的时间,或许一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就会拉开序幕。可是一旦想起明末那些儒家士大夫的嘴脸,陈文对这一在后世颇得了部分人心的理论反倒是产生了一丝怀疑,甚至心头的那份迷茫更是映入到了女子的眼眸之中。

    “侯爷,若有,若有什么,可否说与妾身一二?”

    听到此言,陈文叹了口气,继而问道:“周小娘子既有此念,心中难道就没有争竞之心吗?”

    说是争竞之心,其实还不如说陈文所问的是轻视之念。人与人之间,即便是再迟钝的,这十几二十年下来也总能感受明白对方是如何看待自身的。可是据陈文所知,周家的男女老少对这个女子都是爱护有加。

    周敬亭如此,倒也正常。亲妹妹,况且周敬亭那个人本就是个极为护犊子的家伙。当初清军在明军的兵锋下撤出金华,大肆放火焚烧城内宅院、房屋,以免为明军所利用,周敬亭当初就因为这个才加入到明军之中的。

    陈文记得很清楚,因为此事,周敬亭对朱之锡颇为怨恨,甚至一度认定是朱之锡背信弃义想要借清军之手杀他。后来随着明军的连战连捷,陈文先后抓到了马进宝和张国勋,这两个当事人都把责任推卸到了对方的身上,却都提及到当时李之芳和朱之锡是持反对态度的。这桩公案已变得如罗生门一般,不过周敬亭对于朱之锡的恨意却并没有丝毫削减,哪怕这还是已经基本上可以排除了朱之锡作为主谋的嫌疑的情况下。

    至于原因,很简单,他们家的老宅子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