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枭士-第7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延庆想了想,又问张顺道:“这支水军有没有办法解决?”
水军横在江面上,虽然也可以绕过去,但江宁到润州一线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就算自己绕过去,物资船和运粮船也绕不过去,解决掉这支水军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张顺微微一笑道:“都统可知雷德为何不敢将势力扩张到长江中游?”
“为什么?”李延庆一时不解。
旁边莫俊忽然笑道:“莫非是他们畏惧嘉鱼县水军?”
李延庆顿时想了起来,自己当年在嘉鱼县还留了一支地方水军乡兵。
“真是这样吗?”李延庆好奇地问道。
张顺点点头,“雷德两次想西扩,都折在在嘉鱼县水军手上,他弟弟雷武就死在嘉鱼县。”
李延庆大喜过望,他真没想到自己创立的这支水军还存在,他又连忙问道:“这支水军现在有多少人,多少船只?”
“回禀都统,这支水军现在改名为鄂州水军,是鄂州的乡兵,人数大约在八百人,大小船只有一百五十艘左右。”
李延庆眉头一皱,“刚才你说雷德已扩军至三千人,在太湖练兵,有船只几百艘,鄂州水军的实力现在能和他们一战?”
“以雷德现在的实力,确实有点困难,不过我可以找一些道上的朋友加入,再加上卑职的旧部,可以和他们一战。”
李延庆当然知道张顺所说道上之人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水贼,虽然他可以不拘小节,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他必须说清楚。
“你的朋友肯来助战我当然很感谢,但我也不想将来被官场对手抓住把柄,你看他们有没有招安的可能?”
张顺想了想道:“他们从前曾经被朝廷招安过,后来朝廷言而无信,又说招安,我就怕他们心中有抵触。”
李延庆心中一动,连忙问道:“莫非他们曾经是梁山军?”
张顺点点头,“正是梁山军旧部,为首是三兄弟,姓阮。”
李延庆大笑,“难道是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
张顺愕然,“都统认识他们?”
“我当然认识,尤其是阮小二,和我有旧,他们现在哪里?”
“就在楚州!”
楚州就在扬州的北面,骑马一天就可以抵达,李延庆当即写了一份调兵军令,令手下加急赶往鄂州送信调兵,他又令扈青儿率五十名女兵留在扬州保护两位帝姬,让曹晟协助知州韩宝林稳住扬州局势,他自己则和张顺率三百骑兵连夜赶往楚州。
。。。。。。。。。。
楚州从隋唐时期起便因运河的开通的繁荣起来,日益发达的运河经济使楚州千帆相接,四时不断,故白居易有诗它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楚州内陆河网密布,有洪泽湖和射阳湖这样的大湖,海边又有大片滩涂,目前是宋朝重要的盐产地,淮南东路的提举茶盐司就设在楚州,这里不光有官盐田,更多的是民盐田,宋朝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工商业,使民盐业十分发达,不过自古以来盐都是由朝廷专卖,目前民盐也由朝廷统一收购,再转卖给盐商,中间的差价就是朝廷所收的盐利。
“阮氏三兄弟目前公开的身份便是楚州的大盐田主,拥有盐田数千顷,但只有我们行内人知道,楚州小盐会的背后就是这三兄弟。”
楚州的盐会有两个,分别叫做大盐会和小盐会,大盐会又叫盐商会,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以盐商为主,受提举茶盐司管辖,严格说起来属于半官半民的组织,而小盐会又叫盐帮会,实际上就是私盐贩子的组织,隋唐时又叫盐枭,元末张士诚就是一个著名的盐帮头目。
“既然是私盐贩子的组织,那手上一定有武装,对不对?”李延庆笑问道。
张顺点点头,“确实有,是一支八百人的水军,大小船只三百艘,据说是阮氏三兄弟从梁山带出来的,这支水军很善战,不过他们没有打家劫舍,也没有拦路抢劫商船,更重要是官府打不过他们,所以官府对他们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那这支水军平时做什么?”
“主要是保护财产,还有就是护送一些重要的盐帮船只进出楚州。”
李延庆点点头,“他们三兄弟现在都在海边吗?”
张顺一指前面的宝应县城笑道:“他们现在就住在前面的县城内。”
见都统有点不明白,张顺又笑着解释道:“阮氏三兄弟的母亲身体不太好,住在海边对老太太不适合,三兄弟都是至孝之人,所以便在宝应县修建了一座大宅子,三兄弟便以大盐田主的身份住在这里。”
这时,李延庆心中已经有了方案,他笑了笑,加快马速向前方县城奔去。
。。。。。。。。。。
宝应县是一座小县,不过它紧靠运河边,运河经济也颇为发达,主要是仓储、修船、客栈、酒楼、妓馆等等行业店铺众多,张顺没有进城,而是在县城以北约三里处停下,这里绿柳成荫,环境清幽,一条小河直通运河,在小河边有一座白墙黑瓦的大宅院,占地至少有二十余亩,刚修了没几年,门口就是一座码头,码头上停了七八条小船。
“都统,就是这里了!”
张顺翻身下马,上前去敲门,李延庆让骑兵不要靠近,以免对方误会,他也慢慢走上前,只见门口上挂了一块牌匾,上写‘阮府’二字。
这时侧门吱嘎一声开了,一个老者探头看了看,“你们找谁?”
“文叔,不认识我了吗?我是阿顺啊!”
老者顿时认出了张顺,笑道:“原来是顺哥儿,好几年没见了,都快认不出了。”
他又看了看李延庆,“这位是”
李延庆笑道:“我是二爷的旧识,来看望一下他。”
“原来是二爷的朋友,两位请进吧!”
李延庆和张顺走进了院子,管家又探头看了看周围,这才把门关上。
“两位请随我来!”
管家带着两人向客堂走去,张顺笑问道:“三位主人都吗?”
“二爷和五爷在家,七爷去盐场了,不过今天也应该回来。”
两人走进客堂,管家请他们坐下,又令丫鬟上茶,他笑道:“两位稍坐片刻,我去禀报五二爷!”
这时,张顺低声问道:“听说都统也参与剿灭梁山军,是真的吗?”
李延庆笑着点点头,“梁山军溃败,一半是我的原因,怎么,有问题吗?”
“主要是当时朝廷出尔反尔,就怕他们对朝廷招安没有信任了。”
“这个只能谈谈再说。”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急着有人大笑道:“哪阵香风把顺龙王吹来了?”
只见一名身材魁梧的男子走进了客堂,他皮肤稍黑,长一张方脸,目光炯炯,李延庆一眼便认出他,正是阮小二。
阮小二走进大堂,大笑着和张顺拥抱一下,又望向李延庆,他不由稍稍一怔,笑问道:“这位朋友好像有点眼熟,我们在哪里见过?”
第八百一十七章 阮氏三雄(下)
李延庆微微一笑,“政和六年,五爷可去过相州汤阴县?”
“政和六年?”阮小二低头想了想,忽然想起来了,是的,那年他是和宋公一行人去了汤阴县,去寻找扈诚加盟梁山。”
但眼前李延庆他却想不起来了,阮小二歉然道:“政和六年是去过汤阴县,但时间太久远,有些事情想不起来了。”
“那天是春社,二爷和五爷摆了一个射箭摊子,可是输给我十两银子。”
阮小二正好想起那年在汤阴县遇到了少年时代的李延庆,此时李延庆一提醒,他猛地想了起来,顿时脸色一变,后退两步,“你。。。。。你是李延庆!”
李延庆微微一笑,“所以我说和阮二哥是旧识。”
阮小二脸色阴沉下来,若是从前,他就算不杀李延庆,也会将李延庆乱棍赶出去,但他想起李延庆现在的身份,不是自己惹得起,他便冷冷道:“李太尉光临寒舍,岂是我等小民承受得起,请李太尉自重。”
李延庆却不生气,依旧笑眯眯道:“我只是来找老朋友叙叙旧,阮二哥言重了。”
旁边张顺也道:“二哥,你总不会连小弟也赶出去吧!”
张顺对阮小七曾有救命之恩,这个面子阮小二拉不下去,他只得坐了下来,但脸上依旧没有笑容,半晌道:“李太尉找我有什么事吗?”
李延庆问道:“我记得阮二哥当初也被朝廷招安了,封为指挥使吧!现在怎么。。。。。。”
阮小二冷笑一声,“那是我们太蠢,居然相信朝廷的话,是,当初是封我们为指挥使,现在我还是奉义郎,但有意义吗?一个虚职就把我们打发了,当初承诺的县令在哪里?承诺的厢军指挥使在哪里?”
李延庆沉吟一下,“这应该是和宋江再次造反有关系。”
“可宋公为什么造反,不就是因为承诺的东西朝廷没有兑现吗?”
李延庆摇摇头,“如果是这样简单,那为什么大部分梁山军将领都没有跟随他造反,阮二哥也不是同样没有跟随宋江?问题不是出在承诺没有兑现上,而是宋江的野心太大,大家都看出这一点,所以不愿再跟随他,朝廷也并非故意欺骗梁山军将领,宋江再造反时,大家都还在围剿方腊,正是因为宋江造反,朝廷才有了顾虑,不敢授予梁山将领领兵实权。”
“你这样说有什么依据?”阮小二没有像刚才那样口气生硬,语气稍稍缓和了一点。
李延庆缓缓道:“我的军队中也有几名梁山将领,像关胜和花荣,两人还曾是背叛朝廷投降梁山,可现在他们都是京兆军中偏将,正六品武将,还有燕青,他屡立大功,现在已是正五品统制,朝廷从未因为他们是梁山将领就歧视他们,阮二哥,我这样说,你应该明白了吧?”
李延庆的意思其实就是一句话,跟随我李延庆,包你升官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