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望族风流 >

第413章

望族风流-第413章

小说: 望族风流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起来还有点模样,也没人敢出来举荐,毕竟这可事关他们自己是否为伯乐的问题。

    眼光不好,那就丢人了。

    赵康政有些气恼道:“怎么回事?难道这么多翰林和进士,就没写出一篇可以拿出手的诗词文章来?只有韩翰林能让朕满意?”

    这会韩翰林趾高气扬,非常得意。

    在场的众大臣却在想,这还不是皇上您出了难题,是让写百姓疾苦,您老却还不喜欢听那些百姓疾苦的话?

    赵康政想起一件事,道:“之前不是榜眼顾卿家的诗词写的不错吗?他的文章在哪里?朕想听听。”

    这会尚书令李旦举手道:“陛下,在臣这里……只是……这文章写的似乎有些偏颇,不妥不妥!”

    李旦比韩翰林这样的还会揣摩上意,当他看到顾玉明所写的文章之后,察觉上面犯了皇帝的忌讳,这顾玉明在文章中所提到了灾荒,这哪里是皇帝所接受的?就算有,你也不能。所以这会李旦根本不会把顾玉明的文章呈递出来。

    “陛下,臣这里有篇文章……”左仆射张俊铭突然打量着手上的文章,了一句,但很快他又改口道,“文章……也并非优秀,只是笔力尚且不足。”

    赵康政这会想极力证明自己手下是有人才的,他没好气道:“是什么文章,读出来听听就是了。好与不好,让在场之人一起来评断!”

    “是啊,张大人,有好文章,您也不能自己藏着啊?”李旦最怕皇帝追问顾玉明的文章,这会他趁机挤兑张俊铭道。

第679章 诗词中的小人物

    在场的人都很好奇,是怎样的一篇文章,会让张俊铭这样在朝中德高望重的左相,居然会在举荐之后又放弃举荐。

    有人在想:“莫非是这篇文章前后所反应出来的文学底蕴完全不同,虎头蛇尾,不值得推荐?”

    张俊铭在赵康政的要求之下,站起身来,先看了一眼在场的士子,又打量着皇帝,道:“陛下,恕老臣眼拙,老眼昏花之后,在如此环境之下未将这篇文章看的太清楚!”

    赵康政道:“左相的意思,是这篇文章不好?”

    “未必是不好,只是老臣无法将每个字都看得准确,还是请陛下换别人来诵读!”张俊铭道。

    赵康政点头,一摆手,龙城便走下去,龙城微笑着从张俊铭手中把那篇文章接在手中,虽然他的眼力劲比张俊铭要好一些,但其实也差不到哪去,因为龙城自己本身也有点老花眼了,在这种环境之下,这篇文章他看得也不是很清楚。

    “陛下,这是一诗呢。”龙城先大致看了一眼,有些高兴道。

    他自己还在愁,纸上如果写得密密麻麻的字,看不太清楚,还要把内容全部读出来,对他来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赵康政笑道:“哦?那是绝句,还是律诗?”

    龙城这才仔细打量一眼,这这会为难了,道:“陛下,似乎……不是绝句,也不是律诗……陛下,不但句数很奇特,连字数也很怪呢!”

    赵康政皱眉,他知道龙城没多少学问,道:“那你只管读来就是了!”

    龙城立在赵康政之前的空地上,手里拿着纸,半晌后才开口道:“卖炭翁……”

    只是三个字,就已经开篇了,很多人听了这三个字,先所想到的是平仄问题,显然这三个字不符合诗句中的平仄,无论是几言,好像都不符合韵律。

    在大永朝,诗句必须是要有局势的,除非是词,但龙城从开始就是诗,上来就让人大跌眼镜。

    很多人在想:“这可是堂堂的左相所举荐出来的诗词,虽然左相最后又自己老眼昏花,但若左相觉得不好,是不会拿出来的!”

    龙城只是读了三个字就停了,所有人都想听听后面是怎么回事,但等了半晌,龙城还是没继续开口。

    赵康政道:“龙公公,怎么了?”

    龙城道:“回陛下,老奴觉得……这倒不像一诗,也不像一词,也不像一篇文章了……”

    到这里,在场已经有人开始偷笑了,四不像的文,都能被堂而皇之举荐出来,在赐宴这种神圣的场合来诵读,那真有点贻笑大方了,赵康政冷声道:“读!”

    龙城只能硬着头皮读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只是一句话,眼镜又跌了一地。

    这算什么,写记叙文?

    在这时代,是没有记叙文一的,这么平铺直叙的文章,就是个童生也能写的出来,居然是出自进士或者是翰林之手?还会被左相举荐?

    龙城只能没有退路,只能继续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在场之人听到第二句,总算是有点诗句的样子了,他们脑海中也不由想象出一个正在烧炭的老翁,被烟灰熏得漆黑的模样。

    这两句称不上有多好,从文学的角度来,只能是中规中矩。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刚觉得不错,第三句突然就好像又被打回原型了,这么直白的诗,在场之人还是第一次听,倒好像不是在听诵读诗词,而是在听老人讲故事。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到第四句时,在场很多人都微微皱眉,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代入到这个故事中,一个老头身上穿着单衣正在烧炭,却怕因为天暖而自己的木炭卖不出去,心中如此矛盾,这也实在是有些苍凉了。

    另一边,皇帝也听得很认真。

    虽然这诗好像的确是在表现民间疾苦,但因所写的东西,不涉及到是否触及他内心底线的问题,皇帝也没觉得这烧炭的老头跟他有什么关系,他自己也抱着听故事的心态。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故事开始展,在场之人也开始为老者可怜,都担心天暖火炭卖不出去,现在突然下雪,那火炭一定能卖出去了,随即一定是销量好,而且买了新衣服回去,吃饱穿好,这应该是歌功颂德的套路啊。

    很多人都在觉得,这故事写的有水平,因为他们自己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

    但往往事情不是他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故事突然又峰回路转了,“……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读到这,诗词的内容就读完了,在场所有人没有称赞好的,也没有出来抨击的。

    在场鸦雀无声。

    很多人都觉得这故事婉转曲折,居然能用诗词的方式,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社会百态,把一个卖炭翁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自己也要佩服作者的能力。

    但因读书人都心高气傲,他们佩服的不是这位作者的文学底蕴,而是佩服作者写故事吊人胃口的能力。

    连赵康政听了之后,也在微微皱眉,指了指龙城,看着旁边的文武大臣,问道:“诸位臣僚,这是……怎的法啊?”

    赵康政生在宫中,平日不问百姓疾苦,当然不知道宫市的问题,在场很多人是知晓的,但谁敢出来?

    赵康政从官员那里没得到答案,看着龙城道:“龙公公,这诗……是谁写的?”

    龙城赶紧道:“回陛下,乃是状元纪宁所作!”

    “哇!”

    一句话,便让在场所有人哗然。

    也许是之前所有人都在憋着等别人开口,等知道是纪宁写的这诗词之后,所有人都把目光落在众进士前排的几个人身上,其实他们还不清楚到底哪个才是状元纪宁。

680。第680章 君心难测

    纪宁在本次殿试中,属于名不见经传的那种学子,很多人知道他是金陵乡试的解元,江南出才子,能在金陵乡试取得解元,这名头也是很响亮的。

    但又没多少人熟悉他,主要是因为纪宁到京城之后,做事低调,没趣拜访过什么有名的学者,更未有过什么露脸的事迹,反倒是榜眼顾玉明闹了很多轰动的事情而为人所熟知。

    现在纪宁,突然用一首具有现实意义的诗词,在殿前赐宴这样的场合,着实让在场的学子们体会了一下什么是诗词所带来的震撼。

    很多人都在想:“这算诗不算诗,算词不算词,又不是纯粹文章的文字,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可以让我回味良久呢?那卖炭的老翁,仿佛就在我身边啊!”

    赵康政问道:“状元纪宁,出来让朕叙话!”

    这句话表明,赵康政也不认识眼前的人谁是状元。

    纪宁从人群中走出来,站在所有翰林和进士之前,只是将双手拱起,行礼道:“臣纪宁,见过陛下!”

    见到纪宁出来,其实在场很多人是认识的,尤其以当权派知道纪宁为多。

    那些朝官和中下层的官吏、学子,多半都没听说纪宁是谁,但崇王府、惠王府、文仁公主、太子、李国舅等人,都听说过纪宁,并且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笼络,可以说,纪宁现在的名不见经传只限于普通官员和读书人,反而是上层社会的人对他了解更多一些。

    尤其他还是准驸马,赵元容自己选出来的夫婿。

    见到纪宁出来,赵元轩心中是最激动的,她嘀咕道:“我就知道他很有才,本郡主那么聪明,岂会输给一个庸才?他出来了,出来了……”

    赵康政打量了一下纪宁,微微点头道:“纪卿家也算是一表人才!”

    纪宁再微微躬身行礼,赵康政没有就着纪宁一表人才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道:“纪卿家,你这首……诗词,其中到底是怎的意思,不妨给朕说说,朕认为你写的诗词中,倒也精巧,只是很多内容,似乎跟今日的命题有所不搭!”

    “回陛下!”纪宁语气不卑不亢,显得很冷静道,“微臣的这首诗词,乃说的是京城的宫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