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第1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这儿就有一个。
在陪着温崎喝了几杯酒后,何昕贤笑着宽慰温崎道:“好了,温兄,虽说输了赌约,赔上了下半生,可这也是机遇,不晓得有多少人垂涎三尺呢。”
介子鸱闻言在旁暗暗点头,毕竟他就是非常渴望为那位肃王殿下效力的人。
他说回来,他还真没想到,此次在会试考场上结识的这些友人,居然是日后的同僚。
在旁,唐沮也劝道:“输给肃王殿下,不丢人,回想那份乙卷,纵观这次数千名考子,答对乙卷的能有几人?有些题,我连题目都没看懂。”
“对对对。”一拍脑门,何昕贤连忙说道:“客栈住客的那道题,几位贤兄答的是几人?我答的是六十五。”
温崎:“六十五。”
唐沮:“六十五。”
介子鸱:“四十六。”
“……”
在一阵死寂之后,何昕贤、温崎、唐沮三人皆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向唐沮,异口同声地问道:“为何是四十六?不是六十三减去十七再加十九么?”
“不啊。”介子鸱摇摇头,说道:“题中问的是最初住在客栈里的人,因此是六十三减十七,即四十六,跟那十九名在四月初一离开的客人没有关系的。”
“怎么会没有关系?”何昕贤吃惊地反问道:“最后的那六十三人,是在走了客人之后,又入住了一拨客人之后的人数,既然要算最初的入住人数,自然要加上那十九人啊。”
在旁,温崎与唐沮亦纷纷点头,表示不能接受介子鸱的这个答案。
于是乎,四个人展开了激烈的辨认。
其实不止何昕贤、温崎、唐沮、介子鸱四人,事实上其余考子此时也聚拢在一起探讨。
因为甲卷没什么可讨论的,无非就是一些换汤不换药的陈年老题,可某位肃王殿下草拟的这份乙卷却不得了,不知有多少自诩才学过人的考子想破头都想不出来,最终为了仕途着想,只能违心地改答甲卷。
但是,在考场上知难而退选择甲卷答题,却丝毫不影响那些考子们在场外探讨那份乙卷的热情。
然而可恶的是,某位肃王殿下拒绝公布答案,而拥有答案的礼部,亦遗憾表示不能透露,以至于到最后,就连大梁的臣民都会这份乙卷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甚至于,有些官员亦聚起一起探讨。
在此期间,亦发生了许多好笑的故事。
比如说,刑部尚书唐铮在看到乙卷上云游憎的那题后,惊唿道:那县令大才,足可以代吾职!
而户部尚书李粱在看到买卖猪的那题后,亦在目瞪口呆之余,苦笑地表示他就是愚者之一明明是户部尚书,却未曾考虑到利益最大化。
这类例子,比比皆是。
对此,大梁的百姓笑嘻嘻地看待这件事,将这件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固然,连饱读诗书的学子与朝廷官员都答不上来的乙卷,百姓们自然也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看热闹:咱们这些百姓答不上来,可你们这些学子甚至朝廷官员,不也同样答不上来么?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咱们肃王殿下才是最聪明的那个人啊。
于是乎,肃王赵润在民间的威望再一次提到,取代赵弘昭、何昕贤等人原先的地位,成为了大梁百姓心目中的旗帜人物。
还别说,洪德十六年、十九年的金榜头名皆被寇正、黄怀石这两个外地的学子摘走,这让大梁百姓颜面大失。
而如今,这些外地学子皆折在某位肃王殿下出的考题手中,大梁百姓别提有多高兴了那位肃王殿下,可是正儿八经的大梁本地人呐!
但是,大梁百姓对此感到高兴,那些参加会试的考子就不这么认为了,他们原以为是自己的才智不足才想不出答案,没想到,在会试后与同伴集思广益的探讨会上,他们仍旧无法得出一个一致的答案,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次会试的乙卷,难度偏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偏高!
于是乎,那些坚持答题乙卷的考子们,联合起来到礼部抗议,让礼部尚书杜宥哭笑不得。
喜的是,有了某位肃王殿下闹出来的动静,这次会试的舆论已吸引了许多国人,盖过了前段时间渴望对外战争的国民情绪;
而忧的是,乙卷的难度明显比甲卷高那么多,这让他们礼部如何评定成绩呢?(未完待续。。)
第1106章:乙卷热潮(二)
由于那些选择答题乙卷的考子联合抗议,礼部尚书杜宥只好派人将肃王赵弘润请到礼部本署,商议对策。
虽然在这次会试中,只有一小撮考子直到最后仍然坚持答题乙卷,但这些考子的愤懑,礼部却不敢不重视。
因为在礼部眼中,这些直到最后仍然坚持答题乙卷的考子,十有**是有真正才华的人,若是失去了这些考子的拥护,这对朝廷而言是莫大的损失。
或许,其中有些学子还是他们日后的同僚呢。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件事,礼部尚书杜宥还是决定让肃王赵弘润来解决。
其实对于这件事,赵弘润早有对策,他随手拿起一份乙卷,指着题目最后那些刻意标注的分数,对礼部尚书杜宥说道:“杜尚书,本王在草拟这份试题时,就已在考题上备注了分数,贵部只需遵照这个分数,对照答案批阅即可。”
说着,他对于杜宥大致解释了一下评分的标准:一,答案错误而计算过程正确,给一半分数;二,答案正确而缺少计算过程、或计算过程错误,则不给分;答案正确而计算过程也正确,则给予满分。
临末,赵弘润又对杜宥说道:“按照分数高低排名即可,朝廷按照分数高低择优荐官。”
听了赵弘润的解释,杜宥恍然大悟之余,对于这个评分标准暗暗称奇。
因为往年的会试,评分标准大致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类,所谓的分数,其实批卷官的主观占到极大的比重。
打个比方说,一篇考子的文章,倘若那名学子的字体或者遣词用语让批卷官不爽,后者总能在文章中找到一些漏洞,判你一个低分周不就是么?明明有着媲美于骆的才智,但因为文章不合批卷官的心意,以至于最终只得了一个后置位的名次,险些跌出金榜。
正因为这样,某些聪颖或者狡猾的考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即颂德国家、颂德天子、颂德朝廷,说白了就是一个劲地在文章里拍马屁。遇到这种文章,批卷官就不好随意扣分了人家颂德国家、颂德天子,明摆着是个忠孝之人,你给一个低分,你还想不想混了?
然而,这就导致会试场上的文章十篇有九篇是毫无营养的马屁文,长此以往,这是不利于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的。
不过话说回来,也并非是所有的考子都热衷于拍马奉承,归根到底,批卷官在批卷时的主观性,这是很大的一个因素。
而赵弘润的这份乙卷,却清清楚楚地制定了评分标准,不能说取缔了批卷官的主观性,至少将这方面因素减到了最低,可以说是相对地做到了公平,评分标准一目了然。
当日,在与肃王赵弘润一番讨论之后,礼部尚书杜宥对外公布了一件事:今年会试成绩,将采取双榜制度。
即甲卷一个榜,乙卷一个榜,彼此间的成绩差异并无关联。
这件事一公布,那些抗议的学子们纷纷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甲卷的学子成绩影响到他们这些乙卷的学子,毕竟今年的会试,明显是甲卷简单而乙卷难度偏高,倘若混在一起评定成绩,那他们这些选择答题乙卷的学子,不知要被甲卷学子甩到几条街后,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而如今礼部布告了这件事,他们满意地回去了,静静地等待公布成绩的日子。
批卷的事,赵弘润全权交给了礼部。
他并不担心礼部会徇私舞弊,因为在他眼里,礼部是朝廷中最正直的几个府衙,毕竟礼部的官员,那是非常恪守礼律的。
然而,礼部尚书杜宥却对赵弘润的信任受宠若惊,为了避嫌,非要赵弘润派人监视,无奈之下,赵弘润随意拨了一百名青鸦众,让后者看着礼部官员评阅那诸多考卷这也就是在礼部,倘若换做在当初的吏部,那帮人还巴不得赵弘润不派人呢。
四月初九,即礼部放榜的前一日,何昕贤在忙碌完翰林署的公务后,怀着患得患失的心情回到了自家府宅。
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他那位担任礼部右侍郎的父亲,十有**已经得知了他的考试成绩。
回到自家府宅后,何昕贤发现其父何昱也已经回来了。
奇怪的是,父亲并没有将他教到书房,这个举动让何昕贤不由地遐想起来:难道我的成绩还不错?
但是一想起前几日与温崎、介子鸱、唐沮等人对答案的结果,他又不由有些气馁,因为在通过几人的激烈讨论后,他知道自己在那份乙卷上的错误实在是有些多。
当晚,一家人其乐融融用饭的时候,祖父何相叙笑着问儿子何昱:“明日就是你礼部放榜的日子了吧?贤儿考得如何?”
何昱闻言,恭敬地回答道:“回父亲话,贤儿的甲卷考得还不错,单论甲卷,能位列前三,但是乙卷……刑律一分、水利五分、度支五分、兵略五分、令略九分、杂学六分,总计三十一分。”
何相叙捋了捋胡须,不解地问道:“这个成绩……是好是坏?”
何昱解释道:“按照肃王殿下的评分标准,乙卷每个章目皆有十分,共计六十分。”
听闻此言,何昕贤的脸一下子就白了,虽然他已经知道自己在乙卷上答错了不少题目,但是没想到,在满分六十的情况下,他竟只得了三十一分。
而此时,何相叙捋着胡须喃喃说道:“这个成绩,谈不上好啊……其余考子考得如何?”
何昱恭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