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三国一路人-第5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庶闻言笑而问道:“兄长此话怎讲?”
陆仁道:“早年小霸王孙策尚在袁术帐下为将时,袭杀了我陆氏宗主陆康;而后孙策设计脱离袁术并席卷江东,为竖威望又杀了多少江东豪杰?简单点来说,只要是不肯屈从于孙氏者就是一个字——杀!我陆氏族人在这一时期死得也不少,因此我陆氏本与孙氏就有大仇,更何况后来孙策还在我手上栽过一个大跟头?这仇已是深上加深了。”
徐庶略一皱眉:“原来如此,那吴郡陆氏乃为势所迫才出仕于孙吴?”
陆仁点了点头:“没错,是为势所迫。只不过到陆伯言带领族人归依孙吴时,小霸王孙策已遇刺身亡。孙权乃承继父兄之业,但并无父兄之勇,以武力其实弹压不住旧日的那些大族豪族,所以他就改用了怀柔之策,对有官途之意的大姓豪族予以厚待,以示其与父兄的不同之处。
“想我陆氏虽有凋零之态,但毕竟是吴之四姓之一,兼之与孙氏又本有旧仇,彼尚能安抚纳用,那对江东其他的大姓豪姓又意味着什么?若非如此,以伯言的无名之身,更兼年齿尚幼,又怎么会那么容易就得到官职去治乡理县?”
说到这里陆仁顿了顿,整理了一下说辞之后才接着道:“但世事便是如此,两、三代人的积怨宿仇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就化解的?就算我陆氏已不愿再追讨旧仇,孙氏也会小小心心的防着我们陆氏。
而在现在的陆氏当中,声望最高、才名最盛的人是我,而且对世人而言,我身怀堪比萧何的富国之干。如果孙氏不能把我控制在他们的掌中,万一我做出点什么事,那对孙氏而言我陆氏就是一个天大的威胁。所以说孙权对我的招纳,与其说是想用我到不如说是想控制住我,然后让我陆氏难有重振之日,一但情形不对,他为主君我为幕臣,要除掉我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徐庶点头。其实徐庶之前也向陆仁分析过这里面的轻重关系,现在无非就是想看看陆仁自己是不是清楚这方面的事。如果陆仁要是自己都不清不楚的,徐庶可就得考虑一下如何提醒陆仁。
再看陆仁又接着道:“我虽然是陆氏旁支,但又怎会不想重振宗族?故此陆伯言的那一支虽已归依孙吴,我这里的这一支旁枝却万万不能也一并归依孙吴,否则整个陆氏宗族都在尽孙吴的掌中,一但有变我陆氏灭族矣……哎,好歹我也在许都的天子脚下混了六、七年的官场,所以这里面的事我是看得相当清楚的。元直,我说的这些你都能够理解吧?”
徐庶点头道:“庶明白。一人亡故事小,宗族尽灭事大。一但宗族有失,兄长又如何去面对族中的列祖列宗?”
还是那句庆,汉时的古人们对宗族存亡的看重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
话到这里陆仁知道已经说得够了,也就不再罗嗦太多,反正只要让徐庶这几号人知道自己是个“重义守孝”的人就行了。古人讲究的是“百行孝为先”,而自己这是在为“宗族的振兴”而努力,那对徐庶这些人来说就有着“孝”的德行而值得信赖……所以陆仁现在也会自叹一声自己变得越来越阴险了,因为现在他还在对徐庶他们玩着这些小心眼。
不过话又说回来,陆仁这也是真的没办法。你如果不让别人觉得你是个值得信赖的人,那真正有才有德的人鬼才会跟着你!真以为拿钱砸出去就有好的人才来啊?只为了钱而呆在你身边的人,多半也不是什么好鸟!更何况陆仁现在可是准备去玩一个很过份的贱招,这态要是没有表好,信不信身边的这几号人立马就会甩袖而去?
闭目沉思了许久,陆仁这才睁开眼来向徐庶问道:“元直,相应的人手都准备好了没有。”
徐庶摇摇头:“兄长你也太急了吧?昨天晚上才定下计策,到现在才几个时辰?这档子事,办事的人要是没挑好,只会坏了兄长的事而已。反正兄长欲行之计也不是三天两天都能成事,兄长又何必急于一时?”
陆仁点头:“也是,是我自己太心急了。不过元直,你看我现在这样以孙尚香为引子去求见周瑜,不会有什么突兀之处吧?我的意思是说,这看上去是不是很自然而然?”
徐庶闭着眼睛想了好一会儿,点头道:“很自然,至少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陆仁一拍大腿,笑道:“好吧,我们分头准备。你那边我就不多说了,我信得过你们,到是我这里还得给周公瑾准备点合适的礼物……呃,还得去和蔡琰她们说清楚。”(未完待续。)
第五十四回 乐斗一番
柴桑,周瑜府坻。
书房之中,周瑜正在检看着刚刚写好的表文,眉头也锁得紧紧的。这是一份劝阻孙权在这个时候出兵江夏的表文,而写下这份表文的原因,却是周瑜在昨夜与陆仁的交谈中得知山越各部很有可能会在孙权发兵江夏的时候来袭拢东吴的后院。
对于陆仁的那番话,周瑜并不全信,但也不是一点都不信。实事上山越各部一直都是东吴势力集团后院的大麻烦,前前后后都不知道闹出来过多少乱子。最后一直是到孙权掌政的中、后期,山越各部才算是勉强的被孙权给平定了下来。
对此孙权还强行征集山越各部的人丁,把这些人从山区里抓出来扔到平原地区,一方面让这些人去搞开发,另一方面自然也是为了加强对这些人的控制。但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孙权来了这么一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长江南岸平原地区的发展。不过真正形成后世的“江南富庶之地”却还是宋代的事了。
总之,陆仁的那些话让周瑜很是担心,因为周瑜也曾带兵去平定过山越各族的叛乱,深知山越各部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如果陆仁当时说是的别的方面,周瑜恐怕只会嗤之以鼻,可唯独山越那边会有动静,令周瑜的心中会有所触动。
不过周瑜也没有乱来,这表文虽然写了,却没有马上就发往孙权那里,而是当夜就派出了细作前往山越各部打探详细的动静。只是这些细作一时半会儿的哪回得来?以当时的各类条件,十天半个月的有个回应都算是快的了,而孙权那边下个月就准备举兵攻袭江夏,时间上显得有点紧,所以现在周瑜就是在考虑要不要直接把手上的这份表文发给孙权去。
正自思索间,门人入房禀报道:“启禀主公,门外有人求见。”
说着门人就递上了名刺。周瑜接过来随意的扫了一眼就是一愣,忙道:“快请!”
门人领命而去,可是才刚迈出两步,周瑜就唤道:“等等,记得要好生伺候!要是言语间失了礼数,我可拿你是问!”
门人吓一跳。都说有其主必有其从,而周瑜可是个心气相当高的主,其府中的侍从连带着多少也会有些倨傲,对一般的来客虽不至于趾高气昂,但也着实有些眼高于顶。但此刻见周瑜发了这样的话。门人自然知道门外的来客非同一般,不是他们这些下人可以摆脸色的主。
不提门人匆忙前去迎客,只说周瑜拿着手里的名刺,脸色有点阴晴不定,心中暗道:“这陆仁是想干嘛?之前尚香说他迟些时候就会到我这来,可闹得这么正式是想干什么?”
在那个时代,一般的求见无非就是向门人通报一下自身的名号而已。但如果是递上了名刺的话,那可就是非常正规的登门拜访。而以陆仁的名头与身份,再加上昨天夜里已经与周瑜结识。按理来说根本就不着玩得这么正式,所以让周瑜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难道是因为他想让我放他的船队早日离岸?笑话,我又没拦他,他真要想走只管走也就是了。他这次贩运的粮食虽多。而且还在江上剿灭了一批江/贼,可按公文流程他去报个备就行了,谁还能真的把他拦下来,不让他扬帆离岸?罢了。且看看他是想干什么。”
想到这里,周瑜又稍稍的设想了一下,就命人去把正在后院的孙尚香与小乔一并请来。陆仁不是想跑来打官腔吗?那么孙尚香这个引见之人当然是一并在场的好。
闲话少说。在一番折腾之后,周瑜与陆仁这两头的人在客厅中就了座。而令周瑜感到意外的是陆仁的身边带了三个女人,其中的貂婵与陆兰周瑜已经认识了,不用多作介绍,而第三位却是蔡琰。再以蔡琰的名头,即便是傲如周瑜,也不得不调整好态度来小心应付。
这样的两拔人碰上了面,礼仪客套什么的自然少不了,于是乎又是一番的折腾之后,好不容易的陆仁总算是道明了来意,说白了无非就是什么海昌灾情紧急,希望周瑜能尽快放行。
周瑜也用官腔回应了几句,觉得差不多了,这才向陆仁问道:“陆仆射所购置的两万斛粮米,都打算用来赈灾?”
陆仁摇摇头:“只有一万斛而已,另外的一万斛是定居在夷州的陆、糜两族族人今明两年的就食之粮。话说我总不能为了赈济他人,就让自家的子弟饿死吧?再说我这一万斛也只不过是暂缓一下海昌灾情,好让吴候能多出点时间来准备赈灾之粮而已。
“毕竟这水患之灾,那么多的百姓,又哪里是我这一介商贾能够全部救助的?所以我仔细的想过了,纵然情有可原,但法不可废,因此还望公瑾能先放行我的一半商船,让这半数的商船先带着赈灾粮米前往海昌,如此一来我在柴桑就能安安心心的多呆上一段时间。若是有些什么事,也可以不焦不燥的一件件去办妥。”
周瑜眉头一扬,心说你陆仁来这么一手又是想出什么么蛾子?而且听陆仁话里的意思,到好像是并不急于离开柴桑,难不成真的像陆仁昨天夜里所说的那样,是准备在鄱阳湖上好好的玩上一段时间?
只是还没等周瑜说话,那头的孙尚香就叫起了好。毕竟在孙尚香看来,陆仁这样做也算是两头兼顾了,至少也是既能及时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