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甲午崛起 >

第1115章

甲午崛起-第1115章

小说: 甲午崛起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消灭称雄北方多年的突厥,实现国家一统,重振大汉雄风。

    在以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李世民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一方面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唐军的战斗力,打造出了一支能够与突厥铁骑争锋的骑兵。唐朝对荒漠枭雄的反击战终于打响,按照李世民的精心计划,一支具有超强作战能力的精锐骑兵千里迂回到突厥大军背后发起突袭。饱含报国热情的大唐将士同仇敌忾,大获全胜。唐太宗以超凡勇气和军事才能,统帅唐军一举击退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

    战争过后,太宗为了让国家迅速走向和平建设的轨道,竭力摒弃仇恨,实行民族团结政策,大胆地将处于灾荒中的数十万游牧民族部众迁徙到内地,将良田划给他们耕种,让游牧民族绝处逢生。这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拯救了草原百姓,他们深为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的博大胸怀所感染,几百年间兵戈相见积淀下来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儿女在大唐广阔疆域内和睦相处,共建东方强国,进一步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历经多年战火,贞观初期的唐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年仅二十九岁的李世民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为国家选择了“揠武修文”的和平建设道路,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治国方略,坚定不移地把理政的重点放在支持促进农桑上,大胆裁官安民,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虚心纳谏,使得唐朝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一幅用热血和汗水描绘的盛世鸿图,开始展现在中华这块曾经多灾多难的辽阔大地上。唐太宗以过人的领导力,举重若轻地驾驭着身负超凡智略的中华英才,做到了治国与治人的完美结合,在文治武功上均取得了超凡建树,被史家公认为中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帝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千古帝王的典范。

    “差不多就这些了吧?前十倒是争议不大,前三比较难评断,一个名额给秦始皇没有争议,另外两个就不好说了。我觉得应该给朱元璋留一个,给汉武帝留一个。”凯瑟琳总结道,并问华皇,“陛下觉得呢?朱元璋有资格进华国历史上的皇帝前三名吗?”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之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局势,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还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保障,并多为清朝所继承,对此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的历史功绩,远远超过中国历次农民战争后新王朝开国皇帝。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作为明朝的创业皇帝,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只不过是元末淮河流域间的一个放牛娃,只不过是一个为了勉强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了三年的小和尚。但就是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逃荒者,打从24岁投奔农民起义军,从一名小兵开始起步,仅仅经过17年传奇般的奋斗与征战,竟登上了堂堂一朝开国天子的宝座。不过有关朱元璋的评价,却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交加,以至于直到今天,这种集中奉献给他的敬仰、赞美与唾沫,仍然可以掀起一场暴风雨般的争论如果刺激得当的话。可无论怎样看,以朱元璋传奇而光辉的军事履历和治国生涯,他显然都有充足的理由当选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前三名的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甚至就是第一名也没准。有关朱元璋的负面言说,比如杀功臣和所谓的文字狱。”华皇答道。

    凯瑟琳呵呵一笑,“陛下还是没有直接说朱元璋有没有资格进入前三。”

【1309 大诰】

    “在我这里,我个人认为,老朱有资格进入历史帝王总排行榜的前三名,朱元璋一直是我崇拜的人。”华皇肯定的回答道,“但是我并不能代表天下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历史观,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这点不强求,华国是言论自由的国家。我也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宣扬过朱元璋的业绩,华国现在的教材中,也没有特别美化朱元璋的部分。”

    华国的所有教材,华皇都参与了编订,尤其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这7年份教材。

    华国仍然使用的322教育制度,什么叫322?就是小学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所有人都必须接受小学三年的教育,这是义务教育,如果有发现荒废学龄儿童学业的情况,家长和地方官要问罪的。

    华国的小学教材中就已经有两篇语文课文是谈历史的了,小孩需要把所有的朝代背出来,需要对每个朝代重要的几个皇帝有所了解,这是华皇要求的。

    到了初中,更是有专门的历史课程。

    凯瑟琳点点头,“朱元璋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恢复乃至极大地增强了汉族,也包括同被压迫的同为炎黄子孙的许多其他民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复并光大了已经大伤元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元璋以强力手段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进与创新,这种改进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和稳定政治权力格局,但在主观和客观上也在一定乃至相当的程度上完善了封建制度,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进步,乃至为其质的现代性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精心谋划与勤奋工作,使生活在明初的平民百姓在生灵涂炭的战火之后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朱元璋大力整治官场,打击和处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反腐反贪的坚强决心和铁血手段既矫正、震慑了洪武一朝和有明一代,也为后世书写了官员应该怎样为官的准则。我跟陛下想的一样,我也觉得朱元璋应该有资格进入前三名,我最喜欢看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故事。”

    华皇微笑着对凯瑟琳点了一下头,以示赞许。

    朱元璋晚年为了整顿官僚队伍清除**现象,而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一场官民大学习和群众大造反运动。朱元璋学“大诰”运动的构想正是基于明王朝建立初期**的迅速蔓延。

    朱元璋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来惩贪。朱元璋对贪污之官,宁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由于诛戮过甚,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的行政官吏,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九年(1386年)竟没有一个做到任期满的,往往未及终考便遭到贬黜或杀头。

    虽然惩贪措施如此严厉,**却从来没有绝迹。大的**案消失了,小的**却仍然层出不穷。

    监察官员和锦衣卫报上来的贪污案件,每天都堆了满满一桌子。对于官员如此闵不畏死,甘蹈法网,朱元璋在震惊之余,也曾苦苦思索原因。他把原因归结于旧朝代思想的污染。

    为此,他亲自作了《大诰》这一千古奇文,作为这次运动的学习材料。

    所谓《大诰》,简要捷说,就是一本血淋淋的案例汇编,类似现在的廉政案例汇编。朱元璋把他惩办的大案要案,编成一册,夹杂以大量的里唆老生常谈的说教。由于是朱元璋亲笔所作,所以这本书文辞鄙俗,体例杂乱,多语句不通之处。因为以威胁恐吓官员百姓为目的,所以他选取的案例都是血腥残忍令人发指者。

    就是这样一套杂芜的文件汇编,成了全国人民必须学习的精神财富。

    为了彻底消灭**现象,建设一支纯而又纯的官员队伍,朱元璋想到了求助于广大人民群众。

    洪武中叶,大明帝国里发生了一件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皇帝号召底层民众起来,造官僚阶级的反。

    一开始,皇帝赋予百姓的是监督权。朱元璋告诉百姓,他们可以直接向他举报官员们的违法行为,并且许诺,皇帝会根据普通民众的意见来奖励和惩罚官员。十九年,他的政策又大幅度地前进了一步,他令人吃惊地宣称,在他的帝国之内,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冲进官府,捉拿他所不满意的吏员!赋予卑贱的农民以不经任何法律程序,直接纠拿官吏的权力,这在中国政治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这一号召再一次证明这个通过农民起义登上皇位的皇帝对农民理想的某种忠诚。对于这场全帝国范围内疾风骤雨式的群众运动,朱元璋抱以极大的希望。诏书发布下去了,天下却没有出现朱元璋想象中的“群起响应”的局面。毕竟,自有国家以来,中国老百姓就一直匍匐在官员脚下。面对皇帝的“造反”号召,他们一时不知所措。

    朱元璋火了。他自然有他的办法。洪武十九年,他严厉惩罚了镇江市的一些市民,原因是他们没有按他的要求,积极捉拿贪官韦栋,而听任他在镇江胡作非为,直到这个贪官被皇帝亲自发现。

    这就是朱元璋的动员方式。在这动员加恐吓之下,朱元璋兴起的捉贪运动终于在各地兴起。懦弱的老百姓居然敢捆绑捉拿官员,这有中国以来人民所不敢想象的翻天覆地的现象终于出现了。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八年,皇帝与百姓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贪污腐化。

    那个时候,几乎无日不杀人。有些衙门,因为官吏被杀太多,没有人办公,朱元璋不得不实行“戴死罪、徒流办事”“戴斩、绞、徒、流刑在职”的办法,叫判刑后的犯罪官吏,带着镣铐回到公堂办公。在洪武时代做官,真的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在这种恐怖气氛中,不论大官小官,个个胆战心惊,不知什么时候就大祸临头。传说当时的京官,每天清早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回家便举家庆贺,庆幸又活过了一天。原来天底下最热爱做官的读书人此时也视仕途为畏途。有的家里有好学之子,怕被郡县所知,弄去当官,反而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