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战隋 >

第591章

战隋-第591章

小说: 战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事的确耐人寻味。唐国公李渊早在五月就带着诏令赶赴弘化,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音讯全无,为什么?弘化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元弘嗣举兵叛乱,拘捕了李渊?但西京奏报中,只字未提元弘嗣和弘化留守府,这足以说明弘化那边并未发生叛乱,一切安好。如此只剩下一种可能,元弘嗣已经失去了军权,李渊也未能控制军权,西北灵朔军团被西京所控制,而实际掌控军权者乃弘化副留守、西北军副统帅、右骁卫将军冯孝慈。

    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对西京来说,弘化灵朔军团对西京的威胁,要远远大于远在潼关以东的杨玄感,所以在杨玄感兵临潼关,实际威胁到西京安全之前,西京必须牢牢控制灵朔军团,以免遭到叛军的两面夹击,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但如何夺取军权才不至于授人以柄、落人口实?毕竟军权太敏感,公开夺取等同叛乱,若没有安全妥善之策,切切不可玩火**。于是西京在二次东征开始后,突然向元弘嗣发难,群起而攻之。这是一箭双雕之计,既可以逼迫圣主在西北军统帅的人选上向西京做出让步,又能逼迫元弘嗣自乱阵脚,而元弘嗣心慌意乱之下,肯定会露出“破绽”,这就给了西京“出手”的机会,可以名正言顺堂而皇之的夺取军权。

    至于李渊,他是关陇人,虽然属于以独孤氏为首的武川贵族集团,但武川贵族集团身就属于关陇贵族集团的一部分,只不过政治立场相对较为中立而已,所以在关系到关陇整体利益的时候,李渊如何选择,不问可知。

    圣主说“耐人寻味”,实际上已经猜到结果了,这让他很焦虑,担心宇文述和西京谈判破裂,西京一怒之下任由杨玄感杀进关中,甚至与杨玄感结盟合作,则国内局势必然失控,风暴会愈演愈烈。

    西京这份奏报发出来的时间,应该是在接到叛军撤离东都的消息之后,接下来就是两京合力围剿杨玄感,所以西京的意思很明显,我兑现承诺出力了,但我不相信宇文述的承诺,我需要圣主的亲自承诺,否则无法保证中枢会竭尽全力拯救西北危机,会源源不断地向西疆提供急需的“资源”。

    按道理圣主下达一道诏令,安抚一下西京就行了,毕竟中外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圣主和中枢的腾挪余地已经很小,政治妥协是必然,两京齐心,其利断金,唯有合作才能迅速稳定局势,恢复元气。

    然而,圣主不但紧急召见裴世矩,而且一张嘴就是弘化,这明显就是威胁西京,非但没有向西京妥协的意思,反而有与西京大打出手的架势。

    裴世矩不能不说话,但他不想说。说实话,必然会激怒圣主,而说假话,又必然会进一步恶化局势,这让他委决不下,左右为难。

    裴世矩支持东征,但反对倾尽国力东征;裴世矩也支持北伐,但认为时机不合适,尚需耐心等待。他坚持认为北伐的契机在西土,所以必须维持和加大对西土经略的支持力度,然而,事违人愿,局势的发展和他的意愿背道而驰。

    裴世矩自先帝时期就主掌外交事务,对西土和大漠有想当程度的了解。早在圣主登基之初,他在呈献西土经略大计之时,就向圣主详细分析和推演过葱岭以西的局势。

    在葱岭以西,波斯人和大秦人(拜占庭帝国)是世代宿敌,双方打了三百多年,征战不休。十几年前,波斯人再一次发动了战争,波斯皇帝库斯鲁的大军所向披靡,战无不克。大秦人内忧外困,希拉克略于是揭竿而起,顺势登上帝位,而他力挽狂澜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西突厥人求援。

    把西突厥人和波斯人、大秦人联系到一起的就是“丝路”。

    波斯人一方面需要庞大的军资以维持战争,所以对丝路之利虎视眈眈,同时波斯人为持续打击大秦人,又需要切断通达中土的丝路,于是波斯人理所当然“盯上”了丝路。

    丝路之利对西突厥汗国的生存发展太重要了,而波斯人对丝路的野心,不但严重损害到了西突厥人的利益,也直接危及到了西突厥人的生存,于是西突厥人必然与大秦人结盟,双方联手攻打波斯人。

    在裴世矩的西土经略中,结盟射匮可汗是核心一环。

    射匮可汗的势力范围就在葱岭以西,为了生存他必须联合大秦人击败波斯人,所以射匮可汗的策略是,西联大秦,东并铁勒和西域诸国,以结盟中土来夹击******汗国,想方设法稳定葱岭东、西两个方向的局势,唯有如此西突厥人才能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集结全部力量南下阿姆河,与波斯人浴血奋战。

    当时西突厥汗国的“老大”是泥厥处罗可汗,此人四面树敌,穷兵黩武,搞得西突厥汗国岌岌可危。正好中土要把势力范围拓展到西域,泥厥处罗可汗是最大阻碍,于是裴世矩和射匮可汗一拍即合,成功“扳倒”了泥厥处罗可汗。接下来中土在西域开疆拓土,并成功灭亡了吐谷浑,而射匮可汗重新稳定了牙帐,吞并了铁勒,并与中土共享西域,双方各取所需,合作愉快。

    就西突厥汗国在葱岭以西的处境和射匮可汗的策略来说,西突厥人更需要与中土结盟,因为它在葱岭以东的最大敌人是东。突厥人。西突厥人当务之急是生存,而东。突厥人以正统自居,时时刻刻都要征服西突厥人,建立统一的大突厥汗国,所以西突厥人很无奈,除非它彻底击败了波斯人,否则它力两线作战,只能拉着中土人一起对抗东。突厥。

    这对中土是个好消息,只要牢固结盟西突厥人,不但可以东西夹击大漠北虏,还能巩固和加强西土之利,稳定西疆的镇戍形势,一举多得的好事。

    裴世矩所言的北伐契机,就在如此。射匮可汗在攻打波斯人之前,肯定要解决东。突厥的威胁,为此必然要联合中土夹击大漠,这对中土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把握住了,未尝就不能重建汉武之伟业。

    然而,葱岭以西的广袤天地,对中土尤其对东都的文武百官来说,实在是太遥远太陌生了,任由裴世矩说得天花乱坠,他们也只当故事听,基本上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毫无作用。

    他们不相信西突厥人的承诺,不相信射匮可汗的诚意,更不相信西突厥人会与中土联手夹击大漠北虏,他们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射匮可汗的和亲请求,毫不留情地囚禁了射匮可汗的“质子”,并给来京结盟的牙帐使者极尽羞辱之能事,结果就是今天的结果。

    现在你让裴世矩说什么?裴世矩要说也就是一句话,结盟西突厥,否则西北危机不但无法缓解,反而会越来越严重。

    =

    。。。

第六百一十六章 避重就轻

    “圣上,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裴世矩不动声色地说道“不出意外,东都那边很快就会传来叛乱平定的捷报。”

    圣主心领神会,却明知故问,“何解?”

    裴世矩指指西京奏报,“代王没有提到东都局势,也没有提到叛乱逆贼,只说西北危机,可见平叛已进入尾声,已稳操胜券,西京的精力已全部转向西北,他们急切需要圣上的支持。”

    裴世矩“点到即止”,惜字如金,一个字也不多说。

    高处不胜寒,裴世矩看似权势倾天炙手可热,实际上冷暖自知,若想做成一件事,其中之艰辛难以言表。在外交战略上,裴世矩是绝对权威,但是,因为受制于保守和改革的激烈斗争,为维护圣主和中枢的整体利益,他不得不在外交战略上做出一次次妥协,结果因成功经略西土而取得的外交上的大好局面很快就丧失殆尽。

    当然,这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圣主和改革派。如果第一次东征大捷,实现了全部预期目标,中土在南北关系上取得了更多优势,圣主和改革派巩固和增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改革的阻碍迅速减少,那么东都理所当然要兼顾西土利益,即便不会加大在西土经略上的投入,最起码也要维持目前的西土格局,以武力对峙来保证长久结盟,如此便对东。突厥人形成了夹击之势,中土在南北关系上便能占据更多主动。

    然而,事违人愿,第一次东征惨败后,形势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内便完全颠覆,过去数年经略西土的成果丧失殆尽,而随着第二次东征失利,中土元气大伤,拱手把逆转西北危机的最后机会也彻底断送。

    现在中土已经没有能力在西疆发动反击,面对吐谷浑人的复国,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面对西域诸国在西突厥人强大实力威逼下纷纷倒戈背叛,也只能忍气吞声。目前中土所能做的也就是坚守伊吾、敦煌一线,以确保河西的安全;坚守西平、河源一线,以确保陇西无忧。但以目前西疆镇戍现状和东都对西疆的支持力度来说,即便是完成这个“底线”目标,也是十分困难。

    所以裴世矩借助这个机会,公开、正式地劝谏圣主,必须面对事实,勇于承认错误,及时纠正错误,迅速调整国防和外交大战略,千万不要失了芝麻,又丢了西瓜,以致两头落空,一无所获,自陷绝境。

    但裴世矩顾忌到圣主的“脸面”,再加上他本人也是中枢最高决策层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的决策上虽然提出了异议,但也没有坚决反对,没有投出反对票,最终还是支持了中枢决策,所以今日中外困境的出现,与他也有直接责任,因此他也不能打中枢的“脸”,打自己的脸,所谓的劝谏实际上就是某种暗示,如果圣主不同意,佯装听不懂,那也就权当没说。

    “朕给了他们足够的支持。”圣主微微皱眉,忿然说道,“西征战果累累,而为巩固和扩大战果,东都理所当然要给西疆以全力支持。然而,朕的支持,最终得到了什么回报?短短半年时间,阿柴虏(吐谷浑)的残余军队不但攻陷了且末和鄯善,还横扫了西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