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贼-第8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听刘宇亮侃侃而谈:“然后再令朝鲜驻军分兵一部,越过大海,由天津卫登陆,进击叩关南侵东虏的侧翼与后路,届时,京师危局便可从容化解!杨嗣昌来与不来又如何!”
周皇后心绪烦乱,一时间难以决断,便道:“我好好思量思量。”然后又以太子身子乏了为由,将一众阁臣打发出了暖阁。
弄的几位阁臣出了文华殿后,都是连不迭的抱怨,大火都快烧到了眉毛,还不赶紧决断,哪里还有功夫让她思量?妇道人家,就是妇道人家,分不清轻重缓急。
但那又能如何?几位重臣摇头叹息数声,便又分头扬长而去。
“母后,为何不当时就准了掉镇虏侯精兵的建议?”
不但是阁臣,就连太子都对周皇后的犹豫感到有些不满。
周皇后心中却自有她的苦衷。杨嗣昌称病这件事对她的刺激甚深,此人乃丈夫第一倚重之人,万想不到在丈夫病重倒下之后,偏偏就是这个杨嗣昌第一个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
连带着,周皇后连李信都不放心了,以杨嗣昌文人出身的帅臣都有不臣之心,那么一个马贼出身的拥兵武将,便更不靠谱。
如果下令镇虏侯李信带兵进京勤王,究竟是福是祸,实在难以预料。就算赶走了满清鞑子,只怕也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吧!
想到如此种种,周皇后顿觉浑身冰凉,丈夫倒了下去,她这瘦弱的肩膀哪里扛得住大明江山这万钧之重?她只觉得胸口发闷,连呼吸都开始变的困难。
“母后,母后?”
太子朱慈烺发现周皇后的面色不对,关切的呼唤着母亲……
……
当日晚间,建奴大军前锋抵达北京城下,京师上下再次震动,人心惶惶。次日一早,建奴的红夷大炮便出现在城门下,隆隆之声惊天动地,甚至连城内的紫禁城都能感受到大地的震颤。
周皇后何曾面对过如此令人绝望的场面,到朱由检的寝殿中,拉着丈夫冰冷的手嘤嘤哭了许久,流淌的眼泪沾湿了一大片被褥,奈何她的丈夫仍旧毫无知觉。
“殿下,殿下……阁臣们有军务,求见,求见……”
外间,内侍宦官战战兢兢的催促着周皇后。周皇后对此毫不理会,她算是看透了,那些重臣除了以权谋私,便只会拆台,拆大明的台。
真想不明白,以丈夫的英明,何以会用了这样一**猾似豺狗的东西?
周皇后擦了擦眼泪,平复了一下心情。
“让他们在文华殿暖阁中先候着,太子随后就到!”
内侍宦官领了旨意,如释重负的小跑着去了。
周皇后整理了一下妆容,刚刚哭得梨花带雨,总不能这幅样子就出去见臣子吧?
最终,她还是屈从了现实的压力。
“下旨,速召镇虏侯返京,商议出兵事宜!”
李信的老家在北直隶新乐县,距离京师并不远,快马加鞭,一日功夫便可走个来回。
刘宇亮却道:“战事紧急,若要再等一日不定要有多大变故,殿下可同时往朝鲜下旨,令我大明的朝鲜驻军攻击满清东虏腹地,然后再派精兵进京勤王!”
周皇后情知没有更好的主意,只能一一点头应下:“便依刘卿之言!”
第九百三十三章 勤王
新乐县,李信在这个陌生的家乡已经住了七日有余,一众乡里族老们纷纷来请见这位五百年不世出的族中骄子。但凡姓李的说起李十三来,每个人都挂着满脸的骄傲与自豪。
不过,让李信遗憾的是,他这一世的父母双亡,只有一个还没见过面的亲兄弟,据说也在杨嗣昌的手下当了将军。
每日里,他除了应酬还是应酬,但家乡父老毕竟不比那些意图巴结的文武官员们。很多人李姓族人徒步走了几十里地,为的就是让他能吃上一口亲手蒸煮的羊肉,虽然仅仅是一口羊肉,但在李信的心里却远胜当地官员士绅们送来的玉器珠宝。
李信每日里接待应酬这种乡里百姓便不下百人,往往一天到头下来,累的口干舌燥,躺在床榻上,几乎倒头便能睡着。
这一日晚间,北面忽有大队人马开进了偏僻的小山村。
李信被从睡梦中叫醒,“镇虏侯,外面来了传旨的天使!”
“谁来了?”李信睁开眼睛迷迷糊糊的问了一句。
“传旨的天使!”
闻听此言,李信从床榻上一骨碌弹了起来。天使于晚间抵达村子,说明京中一定有了不为人知的变故。
说实话,自打到这个世界以来,李信没有一日清闲过,如果今被周皇后以回乡祭祖为名发配出朝廷,到这里足足有起个日夜接触不到军务政事,虽然一天天接待乡亲也累的和死狗一样,但心理面始终空落落的,就像少了点什么一样。
李信先命人将天使请入自己居住的院中,然后在穿戴朝服,整肃衣冠,往正堂接旨。
到了正堂,李信这才发现,传旨的并非如以往一般是宫中的内侍宦官,而是与自己新近入阁的大学士,天子钦点的状元郎魏藻徳。
果不其然,朝廷发生了大事。魏藻徳肃容正身念完了圣旨后,赶忙又换上了一副笑模样,几步上前将跪在地上的李信扶了起来。
“镇虏侯快快请起来,冬天地上冰,别让寒气浸了腿脚。”
魏藻徳的态度殷勤,语气谦恭,嘘寒问暖间与李信似乎很是亲近真诚,但见多了各色人等的李信却清晰的感受到,这也是个笑面毒心的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伸手不打笑脸人,魏藻徳既然摆出了一副亲近模样,李信便也耐着性子和他演着戏。
建奴南侵叩关,李信并不担心,如今的建奴早就远非崇祯十一年可比,成了一头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虚弱狗熊。
三卫军用不上主力全出,只要出动一部偏师,便能有八成的把握将它打的满地找牙屁滚尿流。
“镇虏侯请速与下官上路吧,殿下催的急,内阁也都是一团乱糟糟,都等着您拿主意呢!”
李信心道,等着自己拿主意又有甚用?他单人匹马总有千般能耐,又能变出百万雄师不成?关键处,还得手中有兵才好退敌,这时他想到了顾平虏手下的京营。
不过可惜的是,顾平虏在北京这数年间,并没有把心思放在京营三大营上,所以,京营的三大营还是那支不堪一击的旧明军,守住北京城或许不难,但指望他们退敌,却是痴心妄想。
李信现在只担心,援兵来的慢了,建奴一路由京畿向南劫掠而去,这三五年间的修养成果便毁于一旦。
“杨阁部的兵何时可到北京?”
魏藻徳的神情顿时转为愤怒,对杨嗣昌颇多损贬之辞。
“杨嗣昌狼子野心,称病拒不出兵,伤透了殿下的心!”
这则消息让李信很是震惊,在他的印象里,明朝的文臣就算再混蛋,还没有一个敢拥兵自重的,难道杨嗣昌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吗?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实,李信没意识到,自天子朱由检倒下去的那一刻起,大明的天下便已经不是昨日的大明天下了。杨嗣昌只不过是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而已。当然,除了杨嗣昌以外,还有一个人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他就是一直领兵在陕西的沈王。
不过与杨嗣昌恰恰相反,沈王不但没拥兵自重,反而第一个打出了勤王的旗帜,由陕北延福渡过黄河,入孟门关,抵达山西离石。恰逢山西新军倾巢出动,沈王大军一路由奔太原府,再向东准备出井陉关进入北直隶。
李信随魏藻徳回到北京的当天,便听到了这桩令人震惊又浮想联翩的消息。
沈王身为藩王宗室,领兵已经违背了朝廷制度,但他一直活动在陕甘一带,远离中原腹地,再加上朝廷自身也已经焦头烂额,是以朱由检便一直睁眼闭眼,没腾出手来收拾他。
不想今日此人竟打出了勤王的旗号,一路高歌猛进直奔京师,其行军速度之快连李信都咋舌不已。这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得了沈王出兵勤王的禀报后,周皇后更是慌了神,对付满清东虏这等外敌,她至少还有所倚重,毕竟鞑子叩关也不是第一次了,如何具体应对都有成例可循。可沈王以宗室的身份北上勤王便大大不同了,这摆明是存了到北京来争大位的架势。要知道,乱世皇帝兵强马壮者得之,沈王就算眼下不敢明目张胆的篡位,只要趁机入京把持了朝政,然后再过个十年八载,自己和太子还不是要成为他随意处置的囚徒吗?
这个假想使得周皇后遍体生寒,与之相比,她虽然也对马贼出身的镇虏侯李信也有颇多忌惮,但两害相权之下,取其轻者的道理还是明白的。
“去问问,镇虏侯何时回京!”
话音刚落,便有内侍宦官上气不接下气的跑了进来。
“来了,来了,镇虏侯在东华门外候旨觐见!”
周皇后眼睛一亮,似乎底气又重新回到了身体里。
“快,传见!”
转达旨意后,周皇后又赶紧命宦官往太子宫中去请太子,她每逢接见重臣,必会将儿子带在身边,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片刻之后,太子揉着眼睛出现在文华殿暖阁之中
第九百三十四章 激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三卫军的勤王援兵赶到之前,京师竟面临着内外两重威胁。一则是来自关外的建奴,二则是由陕西急吼吼北上的沈王大军。
在见到周皇后以前,李信便已经有了计较,因此面对垂询时便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殿下勿忧,北京城高池深建奴若想破城实属做梦。至于沈王的北上之兵,也大可不必担忧,让他们来便是!”
周皇后吃惊的张大了眼睛,不知李信如何作此回答,心中疑虑纷纷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沈王狼子野心,不可不防!”范复粹对沈王的北上也甚感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