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贼-第8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国公!”
三个字一字一顿的从李信口中吐出,暖阁内顿时满座皆惊。
谁都知道魏国公徐弘基早与李信向来势不两立,就在月前大运河刚刚恢复南北同行后,这位开国元勋之后,还上书狠狠参了李信一本,将他种种不臣之心一一历数。
魏国公上书参劾李信有谋逆之心,这件事内阁诸位辅臣都知道,只不过不知何故天子朱由检将之压了下来。现在李信提出的接任人选竟是此人,周延儒眯起了眼睛,细细的揣度着面前马贼的心思。
“魏国公乃元勋之后,又历事三朝,人望资历都是上上之选。”
一直不显山露水的刘宇亮也在揣度着李信的目的,他才不相信李信会毫无理由根据的抬出这个自己的死对头。
魏国公徐弘基本就是奉朱由检之命出镇南京,只是因为江南局势糜烂过甚,才有了李信出头的机会,否则以李信这外来之人,有怎么可能在三五年间尽数接掌了镇守之权?
现在抬出徐弘基,皇家放心,百官们没有话说,李信也可借此驳斥撇清,不臣之心的谣言,正所谓一举三得。
但是,即便如此,刘宇亮还是有诸多疑惑未及想的通透。
周皇后又看了一眼范复粹。
“范阁老以为,镇虏侯之见如何?”
范复粹躬身道:“老臣无异议!”
虽然他仍旧坚持田复珍是镇守南京的最佳人选,但魏国公徐弘基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便不再继续争辩。
由此,南京镇守的差事执掌定下,议题便解决了一半,又提及中原剿贼事宜,重臣们看法一致,均持乐观态度,认为李刘之辈年内定能剿除。
重臣们退出暖阁,周皇后紧绷的身子立时就松懈了下来,整个人无力的倚靠在软垫之上。
太子朱慈烺关切道:“母后保重身体!不如回宫歇息一阵,这里有儿臣!”
周皇后有气无力,“你父皇重病不起,现在就剩咱们孤儿寡母撑持局面,哪怕你目下再年长三四岁,如你父皇一般年纪,母后也不至于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
太子朱慈烺扑闪着略显天真的眼睛,“父皇不是曾说过,内事有周范,兵事有李杨,母后何须担忧!”
周皇后一连疼爱的看着儿子,目光中充满了忧心忡忡。
“傻孩子,那是你父皇,这些人你父皇能驾驭得住,咱们孤儿寡母却未必啊!”说罢,周皇后又似自言自语的呢喃着:“快快长大,快快长大吧!”
……
天子朱由检重病不起,太子以储君之名监国,李信、蒋德璟、魏藻徳入阁为相,朝廷新格局初见规模。
李信与新乐公主的婚事再度被周皇后提上日程,称这桩婚事乃皇帝病前便定下的,因此不容更改。而婚期定在三月,掐指算来已经不足半月光景。
就在京师百官以为朝廷乱像将就此安定之时,一桩震惊朝野的军报自北方直送北京城。
满清东虏开春之际,大举南下,分别从墙子岭、黄崖口、青山口三路叩关而入。
周皇后在暖阁召见重臣商讨应对之法时,竟哭泣不止。须知君辱臣死,以周皇后目前的地位,说是半君也不为过,几位重臣长于权术而疏于政务,是以一个个脸面难堪,却每一人能拿出个准主意。
阁臣中,原本李信最有资格参与军机,但他此时恰巧回乡祭祖,人不在京师。
周延儒终于逮到了机会,趁机建言道:“臣举荐杨嗣昌领兵,北上抗击鞑虏!”
杨嗣昌的兵,分两部,一部集结在北直隶南部的巨鹿等地,防止流寇窜入北直隶腹地,另一部则驻扎在河洛一带,所以,调杨嗣昌的精兵,最快三两日便可抵达北京。
而且,杨嗣昌在付出之后,大败流寇,收复了河南大部府县,打的李自成、刘国能再次逃进关中,遁入秦岭大山里。
周皇后想起朱由检曾有兵事靠李杨之语,便一口答应了周延儒的建言。
当日晚间,一纸诏书飞驰南下,调杨嗣昌入京。
山海关关宁军入关勤王,于怀柔平谷展开大战,一日夜后,关宁军不敌战败,节节溃退,北京城中甚至已经能听到建奴东虏的隆隆炮声。
满朝上下纷纷翘首以盼,等待着杨嗣昌的北上勤王之军。然而,等来的却是杨嗣昌告病,难以起行北上的请罪折。
范复粹在内阁大堂里当即就拍了桌子,气的破口大骂:“马贼尚且知道顾全大局,杨嗣昌这是要造反吗?”
“范阁老,范阁老,噤声!”
此时正值深夜,大堂内除了值夜的范复粹,便是几个堂官。
范复粹焦躁不安,反复思忖了一阵,竟罕有的为难起来,他不知如何将这封狼子野心的请罪折送抵周皇后手中。最后,他还是决定找周延儒、刘宇亮共同商议。
这等事,周延儒又能有什么好主意,在听说了杨嗣昌称病的消息后,好半晌不知该如何应答。他的借刀杀人之计失败了,然而这背后却暴露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杨嗣昌凭什么敢称病,拒绝调兵北上的圣旨,况且这还是京师面临建奴鞑子南侵的危亡局面。
“哼!杨嗣昌想要挟朝廷吗?老夫断不会让他如此轻易得逞!”
范复粹恨声的,不断重复着,然而也拿不出办法来。
只有刘宇亮沉吟着,好半晌才缓缓开口,“现在只剩下一个办法,召回李信,调三卫军北上伐虏!”
这个办法范复粹不是没想过,但很快又被他否定了。
李信现在身负平定江南之乱的大功,如果再让他大败满清东虏,功高震主,何以再赏?难道异姓封王吗?
周延儒更不愿意见到李信的三卫军北上,如果让李信的三卫军去了山海关,李信对朝局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加,如此一来,他这个首辅岂非更成了聋子的耳朵?
“三卫军远在江南,无论水路,陆路没有旬日半月功夫,恐怕难以抵达京师,远水不解近渴啊!”
周范二人连连反对,刘宇亮也不再坚持。然而,天还未亮,北面再传败绩,关宁军南下两万人全军覆没,眼看着东虏八旗军的兵锋即将直捣北京城。
都说急病乱投医,周范二人每日面对周皇后均汗颜不已,却又拿不出切实的主意。
李侍问提出,将河南南部的田复珍十万山西新军北调。这个提议很快也被否定,因为从河南湖广交界到北直隶京师,道路不便,恐怕一月功夫才能赶到,届时建奴已经荼毒千里了。
李侍问又建议周皇后下旨免去杨嗣昌五省总督的差事,另择人选取而代之,然后再调兵北上。又被范复粹直指为昏聩之言,战乱临头,又做此等动作,是盼着大明朝野还不够乱吗?
第九百三十二章 虎狼?
周皇后毕竟是个女人,想不到杨嗣昌身为丈夫倚重的掌兵大臣,居然也有拥兵自重的一天,因此一时间竟没了主意。
“诸位卿家,都有甚法子,就不要掖着藏着,到了这等关头,我孤儿寡母都要仰仗诸位卿家了!”
说着,周皇后盈盈抬起了手臂,以衣袖轻轻拭了一下眼角,擦去眼眶里溢出的泪水。
但是,就连平素里最为活跃的周延儒这时都没了动静,他也想不到,杨嗣昌竟敢明目张胆的抗上。其实,杨嗣昌的心思谁都明白,其之所以称病赖在河南不肯返京,还不是因为建奴东虏是难啃的骨头,自崇祯朝以来,明清交锋败多胜少,如果带兵北上势必要打败仗,打了败仗河南剿贼之功岂非也要付之东流?
现在皇帝突然病重,杨嗣昌一直在京外领兵,对朝局自然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如此迷雾重重的时局之下,便悍然做出了此等悖逆之举也不奇怪。
不过,周延儒却仍旧不肯放弃对杨嗣昌狠踩一脚的机会。
“杨嗣昌狼子野心今日暴露,奈何朝廷突遭强敌进犯,殿下非但不能出言责难,还要好言安慰,予以奖励,而安其心。”
啪的一声!
坐在暖炕上的太子重重一拳拍在身侧案头,“乱臣贼子,不能绳之以法,却要哄着,好没道理!”
周皇后的脸色当即就沉了下来,“重臣面前不得无礼!”
太子朱慈烺也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连忙调下暖炕,对众位阁臣施致歉。
阁臣们哪里还敢端坐着泰然处之,也纷纷起身还礼。暖阁中一派君臣融洽气氛,总算让周皇后心绪稍稍安定了一下。
“安抚杨嗣昌自不在话下,内阁以监国名义拟旨便是,现在的燃眉之急却是北面来的贼寇!”
“殿下无须担忧,臣保举一人!”
甚少说话表态的刘宇亮又站了出来。
周皇后对刘宇亮的感官并不好,此前曾听丈夫恶狠狠评价此人欺君,虽然现在还在内阁之中,那也不过摆个样子而已。但现在是集思广益的时候,她便耐着性子道:“刘卿但说无妨!”
“镇虏侯有精兵十数万,殿下如何就忘了?”
周延儒立即驳斥道:“镇虏侯的兵都在江南,一来一回,总要有一个月过去了,远水不解近渴!”
刘宇亮却摆摆手,神秘一笑,“非也非也!刘某听说,镇虏侯有一支数万人的精兵在朝鲜平乱,只要殿下有意,便可随时命其攻击东虏后方!”
这个情况周皇后毫不知情,什么时候朝廷还在朝鲜有驻军了?她此前曾在丈夫口中听说过,朝鲜国早在十几年前就背叛了大明,依附了满清东虏,如何朝鲜国又允许朝廷驻军?难道是镇虏侯派兵又收复了对朝鲜的宗主权?
周延儒心道失算,如何就忘了李信在朝鲜还有驻军这一关节。
只听刘宇亮侃侃而谈:“然后再令朝鲜驻军分兵一部,越过大海,由天津卫登陆,进击叩关南侵东虏的侧翼与后路,届时,京师危局便可从容化解!杨嗣昌来与不来又如何!”
周皇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