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贼 >

第718章

明贼-第718章

小说: 明贼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信点头道:“前日里还曾收到了熊明遇的书信,言及在浙江查办案件履步维艰,好在有陆九在,不至于被浙江官员上下其手给做掉!”

    米琰却忧心忡忡,“利害攸关,性命要紧,浙江的官员若是被熊明遇逼得急了,没准会做出何等疯狂之事来。实话说,在下着实为陆将军担着好一阵的心,毕竟他是深入虎穴,若有一个失神没准就要着了对方的道,而那熊明遇又是个底细不清之人,虽然现在表面上倒向了咱们,可一时之间谁又能看清楚此人心底里究竟是做着什么筹谋?”

    说到这里,米琰长长呼出一口气,“现在好了,流贼抵近浙江,杭州府距离天目山不过百里,若冬季水道干涸之时,骑兵旦夕可至。重重外压之下,熊明遇与陆将军此刻当已经成了杭州城内炙手可热的人物,谁还敢害了他们?”

    米琰说的不错,浙江是李信东南开埠通海的最重要一环,只有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四省达成一致,开埠通海才有关键意义。福建有一个强大的半官半贼的海盗商人集团,而浙江所拥有的则是与南直隶不遑多让的官僚集团。李信收拾南直隶受了多大的掣肘和压力,不足为外人道,实际上李信身边的亲信也都将这大半年来的艰辛与荆棘看的清清楚楚,甚至本身就参与其间。如果再按照这等投鼠忌器的法子,在讲过一番全力斗争角逐之后,最终掌握局面,这又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与精力。

    而时间是不等人的,李信虽然身在江岸,但一直心忧北方局面。中原已经彻底糜烂,大明中央朝廷所能直接控制的低于仅仅剩下北直隶、山西以及山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北直隶的民情经济是这三省中最差的,经过数次建奴叩关,受难最重的就是北直隶,百姓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而紧接着又是一连两年的大旱,地里庄稼颗粒无收,巨大的难民潮涌向黄河以南,这也是流窜于中原一代的李自成屡屡剿不绝的原因之一。相对来说山西的情况就好了很多,有了李信留下的底子,庄稼上有玉麦和火力提水灌溉系统作为收成的保证,而工商也在一年间的打开绿灯之下获得长足的发展,所收税银竟是往年数十倍之多。因此,李信判断,山西就此会成为北京朝廷的救命稻草。尤其是在大运河南北交通断绝之后,山西变成了北京唯一的最大财赋之地。

    朱由检启用卢象升收复运河两岸的消息刚刚传到南京时,李信曾对此抱有很大的信心。但战事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之预料。革左五营自从劫夺了淮南淮北的膏腴之地后,实力大盛,甚至还隐隐然有了直逼李自成声势的势头。

    卢象升在徐州附近与革左五营竟一连打了超过两个月的拉锯战,没有尺寸之前进。

    这让李信大跌眼镜,这还是那个身经百战的卢象升吗?他甚至隐隐然这位大明朝仅存不多的既忠且能之臣有些担心。坐在紫禁城里的那位皇帝向来以多疑善变,刻薄寡恩闻名,卢象升三两个月时间里没有尺寸之功,只怕积怨之下又容不得他。

    平蕃舰队返回南京以后,南直隶以及江西的局面就算是彻底平靖。而这时,一直在苏松等府间游山玩水的监军高时明也恰到好处的返回了南京。他此番南下乃是奉上命,提督湖广、江西地方,主要针对的就是淮王叛乱。

    而今失地一一收复,淮王以及叛军也纷纷逃进了大山里,不论高时明是否曾有一指头的参与,当属于他的那份功劳就结结实实,稳稳当当的在那里,跑不掉,也没人能夺得走。

    不过,此时此刻高时明的心态却与刚刚南下时又起了相当大的变化。初来南京时,还时时刻刻谨小慎微,处处示人以低调,这也为他迎来了不错的口碑。而高时明呢,也乐得如此,游山玩水便轻易得了一桩大功在身,何乐而不为呢?

    在高时明看来,万岁爷派了卢象升收复山东济宁到扬州的大运河沿岸,绝对是选了最合适的人。所以,在乘坐海船冒险来南京时,他还对旬月之内收复运河两岸,恢复南北交通有着九成以上的信心。但随着他在镇江、苏州、松江等地游玩日久,所得到的一切关于江北战事之消息竟没一个能让人顺心。在这种情形下,所为游山玩水,也大多数时间都是意兴索然,神思不属。

    最终,随着江北局势的持续糜烂,卢象升在徐州寸步难进,无尺寸之功。这使得高时明若坐针毡,说到底身为太监的他对紫禁城对皇帝有着天然的依赖,不论在外面出镇地方有多么风光,他们这种人的根子都在紫禁城,在皇帝那里。如果一旦与这个根子的联系被掐断了,他们就好像断线的风筝,一切权力的根源也随之全部失去,那地方上的文武官员们谁还会在意一个阉人?

    正是这种对北京的天然依赖与内心无时不刻存在的危机感,使得高时明前所未有的倍感折磨。就在这个当口,三卫军大败太平府叛军的消息传来,同时李信收拾魏国公的一切明里暗里手段也被密探一一传递过来。高时明终于下定决心,返回南京。他从南京官员们摇摆不定的态度中,看到了一些极其隐晦的东西,而这些隐晦的东西也正是掐断他与北京之间天然联系的一柄利剑。

    所以几经考虑之下,他决定要试探试探南京官员们对他的态度,同时镇虏侯李信的大腿一定要牢牢抱住,毕竟两人在太原时有过一段极其愉快的合作经历,而且他还在那个囊括了几乎所有晋商的商社中拥有股份。总而言之,外界传言中的李信刻薄寡恩,这与高时明印象中的李信大相径庭。

    在高时明眼中,李信还是个十分念旧与顾及旧情的人,甚至可以说有些迂腐和优柔寡断。但这些并非英雄该有的气质却没有影响他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只要李信还顾念旧情谊,那么他高时明在江南的地位至少就可以牢牢保住。同时,他也在庆幸,自己得了这个出镇江南两省的差事后没有过于高调,而是夹着尾巴做人。虽然说起来不免要让宫中那些随堂太监们取笑,但这种谨小慎微却为他今日的出清产生了不小的正面效果。

    毕竟,没有和南京的官员们发生龃龉,那些人也不至于有心置自己于绝地。不过,很快高时明的一颗心就悬了起来,因为李信竟然借口委婉的拒绝了他的求见。

第七百九十一章 深谈一夜

    高时明被李信拒见之后心怀忐忑,但他又对南京两眼一抹黑,连个能打探消息的熟人都没有,而城中官员们也都失去了此前对他的殷勤,更无一人上门。只好坐立不安的待在应天府为他安排的住处里,足不出户。这其间,高时明甚至生出了到湖广去的念头,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种想法。

    他头上虽然顶着圣命差事,可是自己没有一兵一卒,又五银钱粮草,单身匹马去吗?更何况现在南北交通断绝,大明京师已经失去对南方的控制超过半年时间,他又拿什么节制地方官?

    到了傍晚时分,南京城内已经明显能感受到秋风萧瑟之意,徘徊于院子里心事重重的高时明不禁为之打了个寒颤,这也一如他的心绪一般。他开始怀念当今圣上刚刚即位,除去魏忠贤手握大权的那个时代。虽然皇帝大为限制宦官,可不论哪个太监就算作为中使到地方上,哪一处的地方官不是前呼后拥,上赶着巴结,生怕怠慢了半分,今日可好,书上所说的世态炎凉大体就是如此吧。

    正感怀之际,随侍的小宦官为高时明捧来了这两日的《公报》以供他打发时间。谁知高时明才翻了几页,便愣愣呆住,继而又一连茅塞顿开状。

    “原来镇虏侯并非借口之言!”

    高时明的话中充满了峰回路转的喜悦。果不其然,守门的小宦官一溜小跑过来。

    “高公,镇虏侯,侯来了!”

    这可是说起曹操,曹操就到。高时明兴奋之下亲自出大门相迎。李信一身便装简从而来,显然并未见外于他,这让高时明顿感心安,同时也更加确定了以前对李信念旧的认知。

    “高公这几日游玩的可顺心?”

    两个人一先一后而入,李信边走边漫不经心的询问着高时明这些日子的游历经过。高时明则摇头苦笑,“朝廷战事吃紧,咱家哪里还有心情游玩,这些日子可算是身在曹营,心却在汉!”

    这个比喻并不甚恰当,但这足以向李信表达他的焦虑了。以高时明看来,他还是决定对这位老搭档开诚布公,讲一讲自己的所忧所虑。岂知李信却是陪着他一并苦笑,也开始大倒苦水。

    “高公好歹还身得自由,李信却是身心俱疲,重重枷锁下,处处掣肘,没有半分快意可言。

    这也是李信的心里话,当初在太原经略山西,虽然也有一些文官掣肘,但都是些可随意搓揉的小角色,因此绝大多数时候,他都将九成以上的精力用在实现自己的规划上。但是在南京却恰恰相反,他要用九成的精力去应付那些掣肘的各方势力,最后仅仅余下的一成精力分一半出来,解决各种三卫军内部出现的问题。

    两人寒暄一阵后,李信长叹一声,“不知高公可曾听说了,熊明遇在浙江被海盗绑走,陆九见机的快,侥幸逃脱,但也身负多处创口……但总算没有性命之虞,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则消息也是高时明刚刚在报纸上看到的,而陆九则是在马贼时代就追随李信出生入死的老兄弟,而且这老乡第又身负重伤,险些送命,李信无暇接见自己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镇虏侯打算?”

    李信闻言笑道:“李信此番便是要麻烦高公来了!”

    闻听此言之后,高时明只觉得胸口突突乱跳,突如其来的激动让他有一瞬间的失神。好半晌他才强抑制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一字一句坚定的道:“镇虏侯但有所命,吩咐便是,实不相瞒,咱家这些日子都快闲出鸟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