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贼-第3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春入夏之际,边墙外的蒙古鞑子肆虐严重,商社财货屡屡被劫,损失颇为不小,而宣府得到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人,包括黄胜都希望高价发卖给同样缺粮的满清鞑子,好狠狠的赚上一比。
若是按照李信所言,商社名利皆无,明显不符合商人逐利的原则,想必此事的阻力不会小了。这一番问的李信内心之中有几分纠结,沉下心去,准备想一个更为稳妥的办法,将这批粮食用之于太原府的百姓。
高时明却嘿嘿笑道:“想来是李将军习惯了任何事情都独自解决,别忘了你的身后边还站着朝廷,有万岁做坚实的后盾呢!”
“难道还真要指望朝廷?”
下半句李信却没说出来,若朝廷真能指望上,陕西、河南连年的旱灾又怎么可能死那么多人,又怎么可能有数十万的百姓造反成为了祸乱天下的流贼呢?
“不试试又如何知道?”
高时明似笑非笑。田复珍同意这个意见,“的确应当上报朝廷,咱们接过来的烂摊子能有几日的局面已经是十分不易,而太原府又养活了几乎半个山西的百姓,朝廷没有理由对眼看就要发生的灾祸坐视不理。”
这等质疑朝廷之言,搁在以往,田复珍不会当众说出来,但经历了几次三番的人生起伏之后,他已经看透了朝廷上下的做派,恐怕就算上书了朝廷,紫禁城中的皇帝就算想重视恐怕也要力不从心。不过,有枣没枣都要打上一竿子,万一能捅下来个大大的惊喜呢?所以,他十分同意高时明的意见。
“至于派去朝中的使者,有一个人倒是绝佳的人选?”
“谁?”李信下意识的问道,与高时明异口同声。
“宋显礼!”
李信当即便想了起来,正是审理卢金吉孽种卢兆林奸杀厨娘红姑一案的那个堂官,此人的原则性和责任感还真就适合进京据理力争的角色。
向朝廷上书请救济的方案定下以后,李信仔细过问了一下南方的战事,春末夏初突然复燃的张李流贼竟然在杨嗣昌统揽全局的打击之下迅速的又萎缩下去了。
这其中有两个人脱颖而出,一个是左良玉,另一个人则让李信吃惊不已,竟然是他的堂兄李用。
左良玉得了沈王的兵马一路杀进潼关,追着张献忠进了四川,一路斩杀流贼无算。而李信的堂兄李用本来是率北镇副司往山西去的,结果误打误撞一路杀过了黄河,一路上集结了一大批明军溃兵,分别在开封府的陈留与郾城打了两个决定性的胜仗,由此得到了坐镇开封城中杨嗣昌则的赏识,任用他领兵一路追着李自成再次进入了湖北大山之中。
这让李信心中升起了一丝奇怪的感觉,一时间对这位自己从未谋面过的堂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当田复珍得知此事之后,却郑而重之的警告李信,这件事对他有百害而无一利!
李信奇道:“府尊莫要危言耸听,本帅堂兄立功受赏焉能是坏事?”就算退一万步,有了李用与“他”好歹也是血脉相连,是政治上天然的盟友,他立功受赏取得朝中的立足根基,于两人之间可是个互利互惠的局面。
田复珍一盆冷水继续泼下。
“以大帅堂兄的功劳,相信很快就会有一门两大帅的佳话,田某还要恭贺一声呢!”
此话表面上是道贺,可入了李信二中却变了味道,他猛然间醒悟。如果有了更为听话,而资历更浅,又与自己同样擅长作战的人出现,那么自己的唯一性,与不可替代的优势将在朝中失去。
而由于出身和诸多巧合的因素,李信又在朝廷上名声极为不好,文武百官中的人缘口碑更是差到了极致。这种突然冒出的想法让李信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再联想到此前得到的密报,复任以后的宣大总督洪承畴正在谋求将三卫军留守在宣府的步战营、骑兵营纳入其麾下,一种前所未有过的,来自内部的危机感笼罩在了李信的心头。
“相信大将军与新乐郡主大婚的日子也快不远了!”
田复珍又补了一句,李信当然明白与新乐郡主大婚意味着什么。
“大将军若不早做筹谋,恐怕危机重重,又是一场血雨腥风啊!”
说实话,这些连绵不绝的来自内部的威胁让李信不胜其烦,有血缘关系的李用屡战屡胜,因公受赏是情理之中的,他当然不会蠢到与李信为敌。可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利用两人关系大做文章的人朝中绝不会少。
但随即,李信又哑然失笑。
“你我是否太过杞人忧天?”
田复珍不置可否,他的前半生本就在这种尔虞我诈中过来的,而且于复杂而又险恶的斗争中落败,最终由堂堂正四品的高官被贬斥到北地边墙做了一名区区小吏。
所以,没有人更能比他了解官场斗争中的险恶,如李信这等人物想要立足便更是不易,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次日,李信作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决定,他准备北上三卫,检阅慰问驻守于边墙内外的大明边军。
三卫所辖的镇虏卫、阳和卫、高山卫原本隶属于大同镇,归大同总兵王朴管辖。但大明天子朱由检发挥了他的空前绝后的创造力,硬生生的弄出了一个三卫总兵来,而李信在就任山西镇总兵官以后仍旧兼任着三卫总兵。也就是说,他的辖区也包含着从新平堡到阳和口一段漫长的边墙。
田复珍明白,李信最终还是认可了自己所暗示的危机之说,与其蹲在太原府等着别人带着麻烦打上门来,不如主动出击稳固自身的根基。可以说,李信的处置方式很对他的脾气秉性,此人虽然是粗人一个,但行事间却少了许多官场常见的虚伪与阴险,若说与那些政争高手相比,风格迥异,却每每后来居上,让那些与之做对之人狼狈不堪。
比如那张四知、刘宇亮、杨嗣昌之流,打击政敌的行事作风无非是下绊子做小动作,挖坑逼你跳。而李信应对起来虽然颇为被动,却往往都是于明眼处,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办法,使之狡诈手段一个个流产,这也许就是阴谋与阳谋的较量吧。
李信北上的极为低调,太原城则交给了田复珍与郭丙焕,田复珍负责太原府上下全局,宪兵营在此期间则归其直接调遣。而郭师爷郭丙焕则负责太原府内外的商社全局工作,自然不能将他也带了走。更何况北边有经营边地的黄胜在,当可成为李信的一大助力。
李信和准备往京师而去的宋显礼几乎是同一时间出了太原城,只不过方向不同而已,李信出了太原以后直往北而去,而宋显礼则往东走,准备由井陉进入北直隶,再北上前往京师。
……
宣府,战地服务队在新一任宣大总督洪承畴到来以后,得到了超高规格的待遇,他们之中尤其是米琰一路在宣府大战中的表现太过耀眼。他们这些人虽然是因为在陪审团中做了伪证而被发配,但在官方的说法中他们完全是投笔从戎,为朝廷效力的典范。
如此忠勇双全由读书人组成的一支奇葩队伍自然格外得同是文人出身的洪承畴看重,甚至还亲自接见了战地服务队推举的首领吕惠中。当洪承畴得知吕惠中竟然还是山西按察使吕四臻的儿子时,则更是刮目相看了,并一力保证,将向朝廷为他们请功,要让他们的功绩直达天听。
而这种读书人集体投笔从戎又立有大功的事件,的确会让朝廷上下的低迷士气为之一振,更为重要的是,当今天子朱由检得知此事之后竟然兴奋的一夜未眠。
吕惠中由于被发配边墙而前途堪忧的沮丧在得到洪承畴的接见之后一扫而空,但身为此次张家口阻击战首功的米琰却对吕惠中不以为然。
第三百五十二章 阴谋诡计
米琰在战地服务队中一直是个另类的存在,这其中固然有出身与脾气秉性不同的因素使然,但说穿了还是米琰本身的自卑造就了他孤立不群的个性,又是这种个性驱使他本能与大伙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但这种由于自卑而产生的孤傲却对一个人不设防,那就是他在战地服务队里唯一的一个至交兄弟吕惠中。
吕惠中与洪承畴打的火热,摆明了就是想依附于他获得晋身之阶,可在米琰的眼中,这种行为无异于改换门庭,卖身求主,非晋身之正途,两个人也因此产生了争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难道元长兄想一辈子都背着个贼配军的名声吗?”
吕惠中一贯的喜欢激动,在他的眼中,自己这个至交兄弟在经历过张家口的那场血战之后,整个人的气场似乎都变了,似乎变的陌生又遥远。在听闻他冒充总监使者斩杀张家口守将,夺取兵权抵挡欲破关而出的蒙古鞑子时,吕惠中无论如何都不能将此时的米琰与那个被曾诚欺侮的差点打断了腿的落魄书生联系到一起。
“读书人科举应试金榜题名,何须依附某人走那捷径!”
米琰淡淡的回应着吕惠中热切而又激动的发问。而在吕惠中看来这完全就是米琰的矫情之言,为天下立身立命,若等到三年又三年考取了功名再出来做事,恐怕早就晚了。
“元长兄此言谬矣,大丈夫首先便应该审时度势,既是为朝廷效命,又何必拘泥于世俗的眼光?”
吕惠中倒不是那种一心指望着往上爬的人,但却也明白一个道理,若想有所作为那必须就得手中有权,所以他认为得到了洪承畴的赏识之后,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米琰仍旧是一副不疾不徐的模样,直接刺到吕惠中的痛处。
“你我所犯之罪又当如何?”
因为做伪证被流放,这一直是吕惠中心中难以抚平的伤口,这个污点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无时不刻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吕惠中如此急于求成,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他突然爆发了起来,“你无罪一身轻自然说的轻巧,既然如此又何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