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贼 >

第286章

明贼-第286章

小说: 明贼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环的计划都打乱了。

    可如此大费周章,仅仅是为了运几十万两银子往边墙内吗?陆九百思不得其解,但却肯定了一点,十三哥安插在蒙古军中的那个人绝对是叛变了!

    陆九之所以说时间不等人,是因为那个人很肯能还不知道他们的计划已经被自己获知,他打算将计就计除去此人,并审问出幕后黑手的真正用意。

    骑兵沿着西阳河干涸的河道连夜赶路,又沿着原路出了边墙,等重新抵达哈流土河时已经天近黎明。

    陆九唯恐那人见不到人已经离去,却在一声狼嚎之后松了一口气,暗号对上了。过不多时,一名胖大的僧人单人独骑出现在哈流土河边。

    “陆施主别来无恙!”

    “呵!陆某现在该叫你罗桑坚赞法王,还是介休法师呢?”

    胖大僧人嘿嘿一笑,“自然随施主之意!”此人正是在三卫军中消失日久的介休。岂料陆九却骤然翻脸,身旁的亲兵早就得了命令,一拥而上将他捆了个结结实实。

    “施主,这……这是为何?”

    介休一脸诧异不似做伪,陆九冷冷道:“你拖我来此相比是为了方便蒙古人在新平堡破关,好把那银车运往万全卫吧!新平堡死伤的冤魂恐怕要记在你的头上了。”

    “施主说甚话来,小僧此来就是要告知银车消息的啊!新平堡冤魂又与小僧何干?”

    陆九怒极反笑,“那你说,银车在何处?”

    “明日此时,将化成粮车,由边墙破口偷入万全卫!”

    介休振振有词,可将陆九气坏了,便将一路上所遇之事悉数说了出来与其对质。哪成想,介休转了转眼珠子,竟然高呼上当。上了谁的当?当然是上了乌珠穆沁部老汗之子多尔济的当。

    在介休的描述中,乌珠穆沁部汗王日渐年老体衰,尤其是到入了春以后,老汗王又大病一场,部落中大小适宜差不多都由多尔济一手操持,老汗王已经逐渐不再理事,他这个法王却深遭多尔济记恨,自然就被逐渐排除到权力核心之外。而他此前所得到的消息也的确是银车将化装由破口偷入边墙。

    介休凭借一张三寸不烂的舌头,竟然把陆九说的将信将疑,但将信将疑也只是一闪而过,太多的巧合已经没办法用巧合来解释。见陆九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他,介休又曝出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

    “介休向佛祖发誓,所言句句为真!但陆施主肯定不知道,那二十万两银子运进边墙以后,是送给何人的。”

    还能送给谁,除了李凤翔就是范永斗,而且应该是范永斗的可能性大一些,可如此大一笔银子,范永斗真的有胃口吃下去?蒙古人又凭什么配合他?就连他遭遇的那些马贼恐怕也与那范永斗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介休见陆九并不答话,便自问自答。

    “内阁大学士张四知!”

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家民族

    太原,李信最近有点烦恼,朝廷派来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曰辅,这货拿着鸡毛当令箭,到处都想横插一脚,与先前负责张石头杀妻案的刘令誉两个人互相配合,处处给他添堵。与李曰辅一同抵达太原的还有朝廷的传旨钦差,刘令誉正式被朝廷升任山西布政使,比起在都察院当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来可是连跳了四级。

    如此一来,李信在太原府的权威进一步受到侵蚀和挑战,但由于战后的军管,以及身为太原知府的田复珍的配合,绝大部分的官署职能仍旧掌握在总兵府的手中。

    为了躲开刘令誉和李曰辅整日间在耳边聒噪,李信索性出了太原城去视察玉麦的播种情况。有了火力提水机灌溉系统,玉麦的播种工作才得以继续,雇农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太原城周的荒地被尽数翻耕起来加以利用,雇农们干的一派热火朝天,他们绝大多数是逃难而来失去土地的难民。

    李信曾许诺,只要秋收,所有雇农经手的每亩土地收成里,他们都可以从中分得一成的收入。这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了不得的诱惑和希望。这些难民里面,不论自耕农还是佃农,耕种到秋所能净收获的粮食也未必比一成多。自耕农的土地要应付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的苛捐杂税,尤其是到了崇祯年间,各种加饷都收到几十年后去了。而佃农大部分的粮食也都要上缴地主,剩下的仅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度日。

    但给官府种地就不一样了,田府尊曾亲口许诺,他们分得的一成收成里,朝廷摊派下来的苛捐杂税官府不会从中收取一文税钱。

    有了种种许诺,所有的雇农们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伺候起庄稼,直比自家的田都要上心。

    播种的速度比预想中快了不是一点半点,陪同视察的黄胜不住称赞李信这个政策制定的好,所有雇农都将田地视如自家天地一般侍弄。

    李信笑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原本就要以利许之,搞的好了,这是一个双赢甚至三赢的局面。他不会去搞些洗脑工作,倡议所谓的牺牲奉献,因为他需要一个开放的社会氛围,需要有主见的民众,只有如此才能实现逐渐在他心中萌芽的理想和抱负。

    只不过,李信要多那烦恼,烦恼却一刻都不想放过他。田复珍带着马队由远处疾驰而来,看他那风风火火的架势,李信便知道,一定是有十万火急的消息了。

    果真,田复珍下得马来,连气都没喘匀便递过来一封军报,封口已开,显然他已经事先看过。李信一面展开军报一面好整以暇的揶揄着他。

    “什么消息能让田府尊连仪态都顾不得了?”

    田复珍此时似乎没有心情与李信玩笑,只是不停催促他快看。李信才看了几眼,面色立即凝重起来,如果陆九军报所言属实,那问题可就大了,大到甚至连他都无法解决。

    良久,李信才抬起头来,看着田复珍。

    “田府尊以为如何?”

    “上报朝廷,请求彻查!”

    李信则道:“无凭无据指责内阁大学士当朝帝师,恐怕皇帝不但不会同意调查,甚至还会责罚申斥上报之人,咱们经不起任何一个人的损失啊!”

    田复珍面有急色,“难道就容得贼子猖狂于庙堂之上?”

    “揭发就能惩治不法了?徒然自伤其身而已!更何况咱们无凭无据,仅仅有一个已经不可靠之人的口供,说出去谁能相信咱们?”

    其实田复珍也明白,指望朝廷还不如指望猪能上树,不禁有几分颓然。

    “难道,咱们就眼睁睁看着,那几十万石的粮食被抢走?”

    黄胜对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好似打哑谜一样的对话,有些莫名其妙,但却清清楚楚的听到了田复珍所言的粮食被抢之言。李信很快就发现了他想插话却插不进来的尴尬,于是将军报一并给他看了。他们几个都是联合商社的核心人员,又都参与核心机密,是以李信在这种事上并不避他。

    黄胜看罢倒吸一口冷气,随即又似想通了甚事一般,拍手称妙。

    “大将军,此事当得一件妙事!”

    “何以见得?”

    田复珍大感疑惑,如此一件涉及朝廷安危的大事,如何到了眼前商人口中竟成了一件妙事?

    “大人且看,范永斗联合了蒙古鞑子想抢宣府镇里的粮食就让他抢去,须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咱们正好一勺将那些腌臜都烩了!然后所得粮食,数目自然是咱们说了算,让边墙外的鞑子们竹篮打水一场空。”

    “朝廷的蠹虫又该如何办?”看着黄胜一副事不关己的神情,田复珍胸中升起一阵厌恶,又继续追问。

    “朝廷蠹虫根深蒂固,便不是你我乃至大将军能够触动的了!”

    这个答复显然让田复珍极为不满,他毕竟是受的儒家正统教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那一套已经根深蒂固,刻在了骨头里。朝廷有大奸大恶之徒,不知道便罢,知道了又如何能置之不理?反正他做不到!

    李信当然不可能采纳黄胜的意见,粮食只要还在边墙之内,他就不可能坐视鞑子再次破关犯境,沉默有倾之后终于说道: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宣府军务总监李凤翔从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黄胜立刻道:“如果连李凤翔都身涉其中,他们上下勾连,坑壑一气,咱们山西就更没有能力去管这档子事了。”很显然,黄胜仍旧没放弃他的主张,在劝说李信采纳。

    “李凤翔根本不可能主动参与此事,宣府粮食被劫,北京城中的张阁老没责任,范永斗也没责任。最终所有的责任恐怕都要李凤翔一人来承担,来当这个替罪羊!”田复珍对黄胜的看法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李凤翔应当是被范永斗的粮食攻势给蒙蔽了,再加上朝中又有大蠹虫多方运作,宣府再次被破关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若如此,最终得利的,则是蒙古鞑子,是范永斗,甚至连朝中的大蠹虫都是得利之人。大明不但颜面尽失,还要遭受重创,大明朝如何养了如许多的乱臣贼子!他想不通。

    黄胜还要辩解,李信将他打断。

    “田府尊所言甚是,看来这件事的突破口还要着落在李总监头上!”

    “大将军……”黄胜还是心有不甘,企图让李信重新审视自己的意见。李信则直截了当,语气严肃的加以拒绝,“黄胜,你记住,国家公器不是私人谋利的工具,你我既然坐了同一条船,就要把住这个底线。我与诸位合组商社,是为得利,却不是为我一人得力!王朝末世天下大乱世,权宜之计在所难免,但一颗尽公之心却无论如何不能泯灭了,国家和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若是每个人都只顾自己,这天下还有谁能救得了!”

    这一番话已经近似于警告,黄胜顿时出了一身冷汗,他从未见过李信如此一本正经的说话,知道自己已经触到了他的底线,连忙认错。

    “黄胜急功近利,以后,以后定会以国家,民族为先!”

    但是,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