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第一猛将-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他观摩观摩,实则是想表表功顺便要些好处。
能在两个月内把手下的三千人马训练的小猴子一样,在山间上蹿下跳的,其间还能布置一些陷阱、障碍、绊马索之类的阻敌工具,并且还可以利用树木、山石作掩护进行交叉进攻,李恪看后还算满意。答应给他们送过来五十坛白酒,另外每人还可领取二两纹银的奖励。临行前叮嘱他们一定要苦练杀敌本领,如果能有更好的表现,各种奖励绝不会少了他们的。这番话使得闪电部队上下士气无比高昂。
早在二月中旬,李恪刚刚回到营州大营的时候,朝廷派来的那二万援兵就已经分批的调往七松岭一带的军营,为了不引起高句丽方面的注意,每次增兵都采取换防、巡逻、实战演练的方式进行,而且每次都是采取少出多进的方式。
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断增兵,七松岭一带的两座兵营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两万人。这两万人可不是普通的府兵,而是李世民特意从西北调过来的,久经战火考验的老兵,绝对算得上是一支精锐之师。
李世民当初肯从西北方向调兵给李恪,就是看出自己的这个儿子,绝对不是那种肯于老老实实的守好自己领地的那种人。再加上七松岭一带发现大型精铁矿,这就更加加大了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为了保护好李恪,同时也为了能够占领这座铁矿,李世民这才决定从西北调动精锐部队支援东北。
三月底,李恪借着契丹遭遇雪灾,圈中牲畜损失严重的机会,向契丹提出出兵协助大唐夺取七松岭铁矿的要求。代价是提供十万斤粮草以及此次战斗中的所有俘虏。
契丹在与高句丽的冬季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青壮,再加上粮食的严重匮乏,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其痛苦又幸福的要求。
李恪也没有一棒子将对方打死的想法,毕竟还指望契丹替自己抵挡住来自西北的回纥以及北部的室韦部的威胁,所以只交给他们一个守住,高句丽军队退往本国内部的通道口的任务。这个通道口相对来讲易守难攻,只要有五千人马就足以抵挡住至少两万人的进攻。也正是考虑到此次的任务损失不会很大,又有足够的油水,契丹才最终决定答应李恪的请求。
高句丽方面在七松岭附近一共有三万余人的队伍,分别驻扎在与契丹处于对峙状态中的七松岭下以及铁矿所在地梨树沟的护矿大营。其中七松岭方面有近两万人的部队,目的是防止契丹人发动突袭,抢夺铁矿,而梨树沟的护矿大营有近万人、除了这两个地方以外,还有一座与大唐驻扎在刘家集相距十余里的兵营,这座兵营内有两千人,主要目的就是注意大唐军队的动向。
这座兵营与高句丽七松岭营地和护矿营地的距离都并不算远,也就只有三四十里的样子。原本这里只不过十一个烽火台,之所以扩建为驻扎两千人的兵营,就是因为大唐方向的增兵,以及铁矿的发现。
虽说与大唐刘家集驻地只有十余里,但是由于兵营是建在山上的,而且面向大唐一方的山势比较陡峭,即便是大唐想要拿下这里,兵营内的两千人马也足以支撑到七松岭方面大部队的救援。
李恪能够前往程怀亮和李铁牛统领的闪电部队视察,就是想看看这支闪电部队近一阶段的训练成果,是否可以在即将发动的战争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没想到两个人歪打正着,没有训练部队骑马作战,反倒是搞起了山地游击作战的训练,这倒是正好符合了此次作战的性质。于是他下定决心动用这支部队,用他们战争初期阻拦高句丽部队对刘家集山上兵营的增援。只要占领了这座兵营,就等于说把高句丽七松岭与梨树沟的两支部队分割开来,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便于分割开来逐次消灭。
就在李恪这边一切准备就绪,准备发动战争的时候,接到了两份报告。一份是来自帮助古丽娜夺回统治权的闪电部队发来的,报告中说,由于冬季的时候,黑山部派出部队去支援西室韦部与回纥东图斯部的作战,导致了黑山部驻地实力比较空虚,再加上古丽娜是前任首领的女儿,所以很轻松的便收复了黑山部。并且在黑山部主力部队回来的路上设伏,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多鲁特率领残兵五百余人逃亡西室韦部。如今古丽娜正在整合部族,并让转告李恪此生定不负他。只不过她刚刚接手部族,再加上黑山部与大唐之间相距甚远,所以现在还不是她率领部族回归大唐的上好时机,还望李恪能够谅解。
看完这份报告,李恪觉得古丽娜所说的很有道理,这种事确实不是能够操之过急的。于是回复那支闪电部队的临时统领,让他们短时间内先留在那里辅佐古丽娜。同时又给古丽娜写了一封信,除了鼓励她管理好部族之外,信中还流露出几分思念之情。
另一份报告则来自打探回纥东图斯部与西室韦部交战情况的探马发回的。这场从去年冬季就开始,到现在愈演愈烈的战争的起因,说起来简直是令人哭笑不得:双方辖下的小部落首领在冬季围猎过程中,也不知道是哪一方先打到了一只猎物,谁知猎物并没有死,在逃跑的过程中无意中又被另外发现并且打死。在争抢猎物归属的过程中双方各有损伤,更为凑巧的是双方的队伍中都有来自大部落的贵族子女死亡,于是引发了在大兴安岭南部的第一次战争。
而在第一次战争中吃亏的西室韦部不甘于此次的失败,于是紧接着又展开了报复行动,从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第二次的战争。
关注官方qq公众号“” (id:love),最新章节抢鲜阅读,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第十四章 开战
第十四章 开战
看完第二份报告,李恪无奈的摇了摇头:唉……真是个疯狂的时代,居然会因为一只猎物造成数万人的伤亡……
叹息过后,李恪再一次和薛仁贵研究起他的作战计划。李靖此时已经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李恪之前曾经向他探讨过关于这次作战的计划。但是李靖显然不想过问,只是告诉李恪,他已经老了,腿上的旧伤近期重视发作,已经无力再带领部队作战,薛仁贵虽然还很年轻,但是完全可以指挥此次的战斗,还是给年轻人多一些实战经验吧。不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一个人是无法成长为合格的将军的。
李恪也知道,自己虽说经历过几次战争了,但是都属于小打小闹,正正想要做到指挥上万人的作战,自己的能力还远远的达不到。所以在与薛仁贵探讨此次的作战计划时,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进行的。只要有不明白的地方,总是会要求薛仁贵解释清楚才行,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细节。
薛仁贵也非常的有耐心,只要李恪提出问题,总是会不厌其烦的进行讲解,直到对方完全掌握为止。
其实李恪这里也不是什么都不懂,从战略部署到战术配合他都懂,就是在一些诸如各兵种的运用,以及相互间的配合方面缺乏经验原来的李恪没少阅读兵书,而且理解也很深刻,再加上从后世的电影中学来的知识,足以令他成为一名纸上谈兵的高手。
现在的关键就是怎么把书面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这个时代的作战远远没有后是那么严谨,所有的一切战略上、战术上的东西都掌握在主将的脑海里,胜负也完全靠主将的现场发挥。要想赢得以上胜利主将的状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月初一下午,天空中阴云密布,乌云压得很低,仿佛随时都会下雨。昏暗的天空看上去就像黑夜提前到来,抬眼望去,视力再好的人也很难看到两里之外。等待了多日的天气终于到来,薛仁贵下令大军出发,直奔刘家集外山顶上的高句丽兵营。
早已经整装待发大军兵分三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敌方兵营。在昏暗的天色的掩护下,大唐军队顺利进入到山下的丛林地带,并且依靠山中林木的掩护,慢慢靠近地方军营。在距离地方军营不足一里的地方,三路大军分别停了下来。再往前走就是对方清理出来的空地,大军的行踪将无所遁形。在毫无遮掩的空地之上强行冲锋,无疑将是敌人弓箭手最好的靶子,所以大唐的三路指挥官在等,都在等待一个能让部队靠上前去,又不会轻易被发现的机会。
日落时分,风起。一时之间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即便是潜伏于树林当中,有树木及山石作掩护,仍旧给人一种随时会被大风吹走的感觉。敌方的箭楼之上负责瞭望的哨兵,早早的便躲到下面躲避狂风的突袭。大风尚未散尽,豪雨随之降临,趁着这一难得的机会,各路人马各派出数百人的突击部队,直扑敌方的寨墙。
来到寨墙之下,这些人并未着急进攻,而是依靠寨墙潜伏了下来。这些突击人员以弓箭手为主,目的就是在大军打动进攻的时候,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拔除敌方箭楼上的瞭望手以及弓箭兵,同时以刀盾兵为附,负责为弓箭手作掩护,使他们能够在安全有所保证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放手搏杀。
雨势稍小,三路大军同时发起进攻。三万人马同时前进,地面都在他们的跑动中颤抖起来。
敌方立刻意识到事情不妙,弓箭手纷纷爬上箭楼准备作战。但是在大唐精锐弓箭手的封锁下,只能供一个人上下的楼梯成为了高句丽士兵一到无法跨越的天堑。
见到制高点被控制高句丽的士兵开始登上寨墙进行防御,但是已经失去先机的他们,往往刚一露头就会有弓箭对他们进行点名,使得他们被死死的压制在寨墙之内无法探头,更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
短短的两三分钟之内,大唐的士兵就已经来到了,一架架攻城云梯搭在了敌方的寨墙上面,手握钢刀盾牌的刀斧兵开始攻城。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等到高句丽守城的士兵可以站起身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