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晴儿的田园生活 >

第213章

晴儿的田园生活-第213章

小说: 晴儿的田园生活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哪,子晴这一算账,还真吓了我一跳。孩子她爹,你可一定要坚持住。我不是不舍得这点银子,只是没他们这么欺负人的。”沈氏气道。

    “好,我知道这事该怎么做了,你们放心。为了稳妥起见,我还是要去见一趟两位姨娘,到时说起话来,也有出处,必要时,恐怕还要请她们二位来一趟。我倒要看看,这次他怎么跟我张这个口。”曾瑞祥说道,眼神坚定,看来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

    后来,沈氏说,曾瑞祥找过了田氏的姐妹,一开始时,两人还不愿说实话,还是曾瑞祥说了这些年的事情,加上曾瑞祥这些年一直对这姐俩看顾有加,何况,子晴也听见了她们的谈话,也没有瞒着的必要了,便承认了此事,只是,两人谁也不肯出来作证,毕竟,这是曾家的家务事。

    可是不管怎么样,这事有了一个明确的答复,实在不行,可以上门求证,她们总不会当面再反复。

    “你爹说了,如果你大爹什么也不说,还是像以前那样奉养你阿公阿婆,你爹也不提往事,可如果真要把老人推过来,这些事情肯定是要拿出来当面讲清的,他都做了二十多年的傻子了,总要一个说法的。他说,感觉你两个姨娘还有什么事情瞒着没说,可是,看样子,是问不出来了,这事还是你爹说,你都在外面听见了,前几年是不想让你爹伤心才没说的,如今见了你大爹的行事,不说也不行了。”

    “可不,那次大爹盖房子的时候我就想说的,可是后来听说大爹同意了一直奉养阿公阿婆,我就不想节外生枝了,可是,两位老人到底还有什么事情没说呢?”子晴也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谁知道,现在问也问不出来,也许,到时候了,自然有人会翻出来,就像你大姑爹的事情,谁能知道从他媳妇嘴里说出来?不然,我们可不一直蒙在鼓里,可见老话是没错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子晴一想,也是这理,纠结下去也没个结果,该到自己知道的时候,总会知道的。

    子晴的孩子满月后,子晴搬回了正房,曾瑞祥给孩子取名书彦,说彦是有文采的意思。

    子晴把暖香苑打扫出来,让子禄白天过来,天冷了,陈氏也不能总带着孩子出来,可孩子在家,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子禄的。

    冬天的第一场雪下来的时候,小岛上的梅花也含苞待放了,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子禄还是有几分喜欢这环境的,欣然同意了。

    林康平这段时间忙翻了,康庄那边又找了些乞丐来,还有两个年岁大的老人,是从破庙里捡回来的,大概有个五十来岁,无儿无女的,逃难过来的,身子倒还硬朗,庄稼人,原本想这个冬天过不下去,就把自己卖了,谁知主家都嫌他们年纪大,看着木讷,谁也没要。

    林康平买下了围着康庄的三座小荒山,康庄的居民闲了下来,都帮着收拾荒山,这边,王花匠开始预备桂花树苗,林康平说还是这边的气候适宜种桂花,北方那边,冬天的树根部都得用麦秸稻草围住。因而,林康平准备用一整座山来种桂花,等秋后收了做成干花送到京城去。

    另两座山还没想好种什么,暂时就没动,反正一时也忙不过来。

    曾瑞庆这边这一个多月都没什么动静,曾瑞祥倒也不着急,一动不如一静,听沈氏的意思,曾瑞祥猜曾瑞庆大概在等子福,子福开春就该派官了,没准会打子福的主意,帮他在衙门说说话,或是帮他再找一份文书的工作。

    这个沈氏和子晴都不担心了,子福不可能会同意帮这个忙的,他是长子,曾瑞祥和沈氏遭的罪受的苦,他感同身受,从小就想着要努力念书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子晴还记得那个总是抿着嘴暗自咬牙的少年,还有那个过继的事件,大概这一辈子,他都不会忘记。(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五十八章、子福派官

    一到腊月,沈氏和子晴都比较忙,子晴更是,虽说康庄有了管事,帐房,可一年的账目子晴还是要过目一下的,还有橙园晴园,家里的下人越来越多了,又是月钱又是过年的新衣,即便现在不用子晴亲手做了,可还是要预备出来。

    所以,子晴的月子一坐完,就开始有事做了,可巧康庄的老周相中了灶房的黄婆子,两人凑成了一家,子晴问过针线房的赵婆子,本想再凑一对,可惜她没有这方面的意愿。这是康庄第一次办喜事,再简单子晴也跟着忙了几天。

    接下来就是子寿和子喜都回了家,今年子福来信说要到小年才能回家,因为各地官员年底回京,统一等待调派,子福也在等待派官,年后直接上任。

    曾瑞祥和沈氏刚接到信,不免喜极而泣,从昔日的贫门寒祚之家到今日的小富出仕,两人一路相携走来,个中甘苦自知,不足为外人道。

    一家子围绕子福的派官开始猜想,子福能分到什么地方,留京是不可能的,可是沈氏也不希望儿子离自己太远了,到时见一面还得一年时间。

    “福儿还年轻,好男儿志在四方,再说了,这事自有上面裁决,咱们尽好自己的本分即可。”曾瑞祥说道。

    “虽说如此,可有个爹娘不挂念自己的孩子,要是去了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这日子可怎么过?你说不当官吧都盼着当官,可真到了这节骨眼上,我心里又没底了。怕分到了不好的地方,可见人都是贪得无厌的。”沈氏说完自己也笑了,自嘲。

    “娘,放心吧。大哥再怎么不好过,也是七品知县,不比老百姓好多了。兴许大哥还能真为地方百姓做点实事,比如说像晴儿似的开垦荒地,如今也有模有样。”子禄说道。

    “可不,大哥要这样,没准还能造福一方百姓呢?这是好事,越是穷的地方,变化对比才明显。”子寿也说了一句。

    “哎。说到这个,姐夫,我倒是想问问,你和我姐都打算在这里定居了,怎么还会在京城置产?多不方便?难不成你们将来打算回去?可是此间的产业你们也置了不少。我还真是没弄明白你们的意思?”子喜问道。

    沈氏听了也问道:“可不,小四不说我还忘了,康平不就因为在京城忙什么庄子作坊的才没赶回来?那几天就想问问你们来着,一打岔就忘了。”

    沈氏说完,大家也都看着子晴和林康平,子晴看了看林康平,说道:“康平是答应陪着我在这乡野之间做个逍遥土财主,可如今我都有两个儿子了,总得为孩子们打算。将来他们愿意回去就回去,横竖林家的根就在京城附近,难保小四将来不留在京城,还能有个相互照应。”

    “你倒是想得太远了,差点唬我一跳,以为你们厌烦了这乡下。打算回京呢。”沈氏说道。

    “哪能呢?我不是说过了,要陪着爹和娘的。”子晴笑着抱住了沈氏的胳膊。

    十五日开始,曾瑞发就开始来叫大家去吃饭,说是厨下的人试灶,这是当地的习俗,以前曾瑞祥家做好事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些亲友都是全家出动,也能摆个五六桌的,而且还都是白吃的,不去就是不给面子,主人家脸上无光。当然像燕仁达那样的主家基本是找不出几家的。

    沈氏听了笑道:“倒是省事了,家里可以两天不开伙,我也松散松散两天。对了,晴儿,我大外孙的生日可怎么过?依我说,晚上回来,我亲手给孩子做一碗长寿面?”

    子晴本有些不大想去,一堆陌生的妇人,也吃不上点东西,子晴也不能真个拿个碗去分点菜,可一则曾瑞祥于子军不光是堂伯父,更是他的启蒙先生,子军几个能有今天,全仗了曾瑞祥,二则,子晴自己那边和三婆婆这几个儿子也走得比较近,因而,这面子还是得给,不然,子晴和林康平以后也不好做人。

    “就依娘说的。孩子我就不带过去了。睿儿还自己吃不好饭,不大会使筷子呢。”

    “对了,子晴,子军成亲我们不用随礼,你要按曾家的姑奶奶走,就是嫁出去的女儿,要随一份礼,要是按东塘村民走,就不用随礼了,还有要预备一份拜钱。”曾瑞祥突然提醒了子晴一句。

    “我们就按姑奶奶走,横竖大家也帮了我们不少,也别坏了规矩。”林康平笑道。

    “也别过高了,拜礼我们预备一支银簪,没跟你大娘他们走,你们看着减些。不如礼金和拜钱都随一两银子也使得,既拿得出手,也不会太打眼。”沈氏说道。

    在三婆婆家的院内,碰到了老爷子和田氏,周氏和曾瑞庆,周氏上前笑眯眯地对曾瑞祥一家说道:“二弟,爹娘说了,年前就不回学堂了,年也就在我家过了,你们要看爹娘来,不用去学堂了,直接来我家就成。还有,今年的大年初一轮到你家吃饭了,我们不跟姑奶奶搀和。”

    田氏听了瞪了周氏一眼,皱了皱眉,倒也没说什么,毕竟还有一大堆的外人。

    子晴还是有些纳闷,这唱的哪一出?田氏居然认可了曾瑞祥这边的年礼可以拿去周氏这边,这不是说,周氏可以支配这些东西,两人什么时候又好上了?子晴想起那回两人携手一块来借银子,张嘴就是一百两,当然,最后,谁也没借给她们。只能说,两人之间又达成了什么协议。

    曾瑞祥看了看周氏一眼,说道:“大嫂,我会跟大哥说说,也没几个人,就夏玉和秋玉两家,还是合一块吧。”

    曾瑞庆的意思要和子福几个亲近,曾瑞祥的意思左右也没春玉一家,何必害沈氏又累一天。

    周氏听了帕子一甩,丢下句话:“这就是你哥的意思。”

    曾瑞祥和田氏打过招呼,便和老爷子坐到一旁说话,找沈氏也去找几位妯娌说话,子晴和陈氏找了个地方,小声说道:“明年的大年初二,只怕还有一场麻烦,到时,我阿婆他们要来了咱家,我大姑家的孩子没地方去,来咱家,还得撵出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