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第7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孤山副总兵艾万年,及副将刘成功、柳国镇,游击王锡等人合兵三千,在宁州襄乐镇被起义军伏击,数千人战死,副总兵艾万年,副将柳国镇战死,另外两位将领则是领着残兵败将们突围。
这些消息,是董策在过来的路上打探得知的。这场发生在宁州附近的大战,是六月份的时候,算起来当时他还在大草滩。
现下流寇已经不在宁州附近了,但流寇和官军在宁州附近这几场大战,对于民间的经济基础,几乎是一种摧残性的打击,不知道多少百姓因此而成为流民。现下董策眼前这些流民,多数都来自宁州周边。
第896章 九一四 拒之城外
想到此处,董策又是叹了口气。
到了崇祯朝,大明末年,明军的战斗力真的是已经衰弱到了一个极致,便是连这些战斗力相当差的流寇都打不过,更别说跟辽东的建奴打仗了。
当然,此战之所以如此,也有决策层的失误这一原因在里面。若不是洪承畴迫于六月灭敌之催逼,孤山副总兵艾万年及其副将柳国镇等人也不可能这么轻率的就率兵冒进,因此遭遇大败。其实洪承畴也不愿意手下率兵冒进,但六月灭敌,是朝廷给他的任务。
说白了吧,还是朝廷及崇祯皇帝,太过急功近利了一些。
“都让让,都让让。”
马蹄声响起,几个浑身披甲,手持兵器的骑兵从东北方向过来,其中一人大喊道。他额头布满了汗珠,心下很是紧张,生怕一个不小心把流民给撞死或是踩死,若是那般,可是会被大人惩罚的。
还好,见到官军打扮的人过来,流民们纷纷让开一条道路。
这一队斥候到了董策马前,纷纷在马上行礼拜见,齐声道:“见过大人。”
说的倒都是汉话,但除了一个人字正腔圆之外,其他人口音都有点儿怪异。
董策行军,素来注重洒下斥候探子,他派出去的斥候,甚至能够远及十几里之外。
这三人,便是董策派出去的一支斥候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董策有意识的把士卒们打乱了族群,重新组建。他手下的家丁有五六十人左右的样子,他便把队伍分成了若干个小队,保证每个小队中都有一个他原来的家丁。而且,这家丁担当的还是队正的角色。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比起这些察哈尔部的族民们来说,还是董策自家的家丁更信得过,指挥起来也更顺当。董策如此做,不是为了分化,而是为了同化——由一个家丁带着几个察哈尔部族民,教他们说汉话,教他们行军打仗时候的注意事项,甚至在扎营休息乃是行军的过程中,作为教官操练他们。
慢慢的,就糅合成一个整体,淡化了族群的差异,他们不会在意自己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只会看重自己的一个身份:董大人的手下。
此时,董策面前的这三百名察哈尔部的精锐,已经跟他们刚离开甘肃大草滩的时候截然不同。这一路上,董策并没有闲着,在路上的时候,他时时刻刻都在操练这些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察哈尔部族民。
如果说之前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个寻常百姓的话,那么现在便是有了些精兵强将的意思了。
之前的他们,虽然控马技术娴熟,但一看就知道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便是控马技术再好也不过是寻常百姓而已。而现在,他们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支真正的骑兵精锐。
这样一支兵强甲坚,军容森严的队伍,很容易就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威慑力。所以,在董策这支队伍周围百步之内都没有流民的存在。远远的瞧见他们,流民们都是让开道。
不过这会儿董策等人想要再往前走却也是真难了,层层叠叠的这一大片流民把前路给堵得严严实实的,他们这么大一支想过去,人家就算想让路都没地方可以给他们让。
那一队斥候中汉话最好的自然是董策原来的家丁,他报告道:“大人,属下等人方才去宁州城下联络了,结果城上守军说不让咱们进,说生怕一旦开了城门,流民们也都涌进去。”
董策听了,不由得一阵默然。
一旦在城池附近发现大股流民,立刻关闭城门,不准流民进入,这是这个时代,大明朝的官员们处理流民问题时候惯用的手段。不光是对待战争产生的流民如此,便是太平盛世,对待那些因为泸泸水灾旱灾蝗灾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灾民们,不少官员也是这般处置。
大门紧闭,谁也不准进来,管你在外面是死是活,反正别让我瞧见就行了。
有那有点儿良心的,还知道往城外弄些粮食什么的赈济一下灾民,就算是没什么切实的用处,但至少也做个样子。那等没良心的,根本管都不管。
董策早在之前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所以他还吩咐斥候们寻找适合安营扎寨的地方。
他问了一句,那斥候立刻道:“属下寻到了,就在城东,乃是一片高地,旁边还有条小河,里面泸泸水不多,但总算还有些,那里也有流民,但咱们选的地界儿在上游,流民就少一些,取泸泸水也方便,泸泸水还干净。”
董策点点头,吩咐队伍去往那处高地。
既然前路堵了,也无法通行,董策便吩咐士卒们下了官道,从野地里前进,让过前面那些流民去。
在密集的人群中艰难的往前挤了半个时辰,董策等人方才到底地头儿。确实不错,地面宽敞开阔,比周围地势高一些,还有泸泸水源。
董策吩咐下了营寨。因着是临时营寨,又是赶路而不是打仗,所以营寨扎的很是粗疏。外面只是浅浅的挖了了一圈儿壕沟,三尺深,五尺宽而已,在壕沟后面,是木头搭建的寨墙。寨墙上开了几个缺口,连大门都没有,缺口开的也很大。
如此看来,这营地实在是太过于简陋了一些,哪怕是临时营地,也未免太不讲究。毕竟一座营地建的坚固了,不仅仅是好看,确实也是有着更好的防御能力。但董策也有他的理由,他建造这样的营地,和现在他手下的组成有关。若他现在带领的是磐石堡步军,那他一定老老实实的按照兵书中所写的建造营地,一点儿都不会降低要求。但现在,他手里头都是马队,那样就没必要了。现在这个营地的样子,最是适合马队在其中奔驰,大门也够大,要杀出营地也是简单。
这便是营地了,再往里头,就是营帐。而占了营地一大半面积的,却不是人住的地界儿,而是马圈。
马圈很大,因为董策这支队伍带的马实在是太多,足足有八百余匹。
除了五百匹马是苏泰太后送的之外,还有三百匹,却是董策在苏泰太后那里买的。这三百匹马,花了董策一万两银子,算下来,差不多一匹马三十几两银子的样子,这个价格不算便宜,可见苏泰太后知道董策有钱,也没跟他客气。但问题是,在关内,战马稀缺,便是有钱也无法一次性买的这些战马。
第897章 九一五 曹文诏的消息
八百匹马,乃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但带着赶路,可就多了许多麻烦了。
接下来,家丁们便即从大车上卸下辎重,开始搭建营帐。随行的有十余辆大车,用来运送辎重。
正在士卒们干活儿的时候,董策忽然听到宁州城下的方向传来一阵凄厉的哭喊声。
董策赶紧看去,却见一大片人跪在宁州城门口,而在城墙上,却有不少守军张弓搭箭,朝下射去。不少流民都被箭射中,一个个哭喊着,其他人都是被吓到了,赶紧起身,惊恐的朝外跑去。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站在城墙上,正自朝着下面大骂着什么。
董策眉头皱了皱,神色间一片冷然。
这是怎么回事儿,他菜都能猜到。肯定是城下的流民请求进城,结果城头的守军不但不允许,反而放箭射杀。
看到这一幕,董策牙齿咬得咯吱作响,脸色狰狞,狠狠的攥紧了拳头。不过,最终董策也终归是只能深深一叹,而后转过身去。
他不可能因为这些流民便和同为大明军队的宁州守军翻脸,而且现在这种对于流民的处理方式,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员,几乎都已经默认了。这一路走来,如此对待流民的难道还少吗?又岂是只有宁州一处?
身在大明官僚这个体系中,董策也是无能为力,所以他才觉得心头如大石压着,身上如同被缠了一层层的**,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只觉得自己的身体周围重重滞涩,想要活动一下都是艰难的要命!
所以他才立下大宏愿,要拳打脚踢,将这上上下下的枷锁禁锢都打得粉碎!
等到众人都安顿下来,董策便派出人去打探消息,这些流民来自于四面八方,将他们口中的信息汇聚起来,大致便能对眼前的局面有一定的了解。
如白贻清,刘若宰等高级官员,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得到专门的军报,里面对现下的局势,乃至是一些战争的情况都非常详细的描述。但董策现在的身份地位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他现在又在行军途中,也无法去刘若宰那里借阅,而偏偏现在董策对情报又是非常之急需。
为了不让自己两眼一抹黑,他每到一地便大量派出人手打探消息,若不然的话,他甚至可能连在宁州襄乐镇被几乎全歼了的那些明朝军将的名字都不知道!
到了晚间,出去打探消息的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消息都汇聚到董策的案头。别的军兵都已经入睡了,他却是在自己的营帐里翻阅着这些情报。这些情报里头绝大多数都是没什么用处的,他看了一眼便扔在一边,但其中有一条却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条消息是出去打探的人从几个来自陕西西安府的流民口中得知的,这些流民从西安府一路跑到这儿来也算是跑得颇远,他们告诉前去打探消息的人说,他们在过来的路上看到官道上有一支大军正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