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第4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百物腾贵,民不堪命,机户相率改业、罢工,而佣工无所趁食,要么铤而走险,要么坐以待毙。
进入六月初,这些“浮食寄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苏州织工开始聚于玄妙观,密谋暴动抗税。先是有佣工徐元、顾元、钱大、陆满等集众二千余人,随后加进来的织佣越来越多,这时候,昆山机匠成了他们的领袖,史料载:义士葛成,攘臂而起,手执蕉叶扇,一呼而千人人响应。
从六月初六到初八这三天,抗税的织工们将苏州城“诸税官皆次第芟尽”。这里有个细节,值得特别注意:抗税队伍曾一度包围了苏州税使孙隆办公的苏州织造局,孙隆请求苏州知府朱燮元派驻军镇压,但朱知府拒绝了他的要求。苏知府说:“不可,兵以御外寇者也。吾不能锄奸,以至召乱。若又击之,是重其毒也。且众怒难犯,若之何抱薪救火哉?”大意是说,军队是用于抵御外寇的,不可用来镇压民变。最后孙隆翻墙逃走,总算保住狗命。
朱知府说的倒是冠冕堂皇,其实说白了,这一次的抗税事件,乃是地方上的读书人和官府,和期货而来对抗万历皇帝。
注意,是对抗万历皇帝而不是对抗朝廷。
本书中前文就已经说过,由于明处延续下来的某些政策,导致商税奇低无比,而江南地区,又是商业极其发达的所在。
自从大明开国以来,奖励开垦,降低赋税,兴修水利,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与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得城市发展大幅度加快。而自从张居正张相爷当政,行一条鞭法,徭役、地丁,分摊入亩。由此,无地农民纷纷进城,并为手工业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仅江南一地,就出现了三十三个大中型商业和手工业城镇。水陆便利,商业繁茂。至万历年间,杭州居民“数百万之众”,扬州人口八十万余,“人烟浩穰,游手众多。”苏州城“自阊门至枫桥,将十里,南北两岸,居民栉比。”
城市可谓是极大繁荣。
单就苏州而论,在万历朝,苏州城里百工聚集,手工业者猛增。作为江南丝织业重镇,苏州纺织工人最多,机匠有千户。有官方的织染局,但更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工作。城市中的人口,分为三个群体。占最大规模的,是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他们从事纺织业,从事各种日常生活品与奢侈品加工,但这部分人获利有限,仅能糊口;其次,是工厂主,或由乡绅转化而来,或由市民中的富裕阶层转化而来;最后,是生员,或已经考取功名的人,乃是享有特权的读书人。
而厂主与生员群体,往往是同构的,有钱者使子女获得较好的教育,以使下一代能走入仕途,获取政治身份,这是传统社会的常规进取之道。
大明朝商税是真不高,商税没有到朝廷银子里,反倒是都变成利润流进了这些商贾的腰包,而这些人,和读书人的关系又是千丝万缕的。做官的,掌握朝廷大权的,基本上都是读书人。而且江浙那边文化鼎盛,出来的读书人尤其多。
正因为有着这些关节,是以皇帝屡次想要征收商税,都是被朝中的大臣坚决抵制了,有些甚至直接对皇帝破口大骂。若是换做洪武永乐那等强势的皇帝,怕是就要大开杀戒,只是后来的明朝历代皇帝,可是没这个魄力。
最后万历皇帝没了法子,便想出这么个主意,直接派太监下去收税,这就不必经过那些大臣们同意了。
可以想见的是,这一举措激起了多么激烈的反弹,整个万历一朝,关于这个的骂声便是不绝于耳。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和这些也是不无关系。
而这一次的苏州抗税事件,便是矛盾到了一定程度激发出来的产物,是读书人群体对皇帝的一个反击。
要说那太监横征暴敛,那是肯定的,明朝有名的太监,除了郑和等寥寥几个之外,其它的多半都是这德行。但这些税,其实不是直接落到那些纺织工匠头上的,而是落在那些厂主士绅们头上。要说这税有多重?那也未必,那些厂主士绅肯定是能承受得了的。
只是他们根本不愿意承受。这些大明王朝身体上的寄生虫,磨牙吮血,吃着大明王朝的肉,喝着大明王朝的血,却是不愿意拿出一分银子来!在他们看来,不交税,那是天经地义的!
我凭什么交税?
所以他们把征收的税,巧妙的转嫁到了那些纺织工匠的头上,然后再挑拨他们,顺理成章的就出了这么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
那朱知府,可也是读书人。
所以在大明朝,最不好惹的就是读书人,尤其是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底层读书人。你跟他们比横,那还真是比不过。他们不少人都是自认科举无望,眼瞅着昔日自己的同学都考中举人考中进士升官儿发财了,自然是心里不平衡,这心里不平衡的时间长了,便是郁结着一股不平之气,这股子不平之气使得他们往往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制度都很是敌视,因此被人稍一教唆就会做出很极端的事儿了。
脑子一热,指不定就怎么着。反正在他们看来,自己也没什么好失去的,再说了,国朝数百年优容养士之风更是让他们有恃无恐——连烧了董宅那等大事都不过是十来个人被革除了功名而已,他们怕什么?朝廷难道还敢对咱们这些读书种子动手不成。
所以董策若真是被他们闹这一通,怕是真就得完蛋了。
这种人,其实就是一个字儿:贱!
他们最是欺软怕硬,在明朝时候那么横,靠的什么,不就是国家优容么?但是到了清朝,人家可不管他们这一套,该杀的杀,该抓的抓,这帮子骄横无比的读书人顿时屁都不敢放一个了。
像是雍正四年,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西考官查嗣庭以《诗经》句“维民所止”命题考试,清廷诬称“维止”二字,意在取“雍正”二字之首乃大不敬,逐将查捕狱问罪。不久死狱中,戮其尸,株连亲属。同年,汪景琪任年羹尧随笔,随年西征,因文章讥讽朝廷,被判大逆罪,立即斩决,妻发黑龙江为奴。
因上述二人均系浙江人,以文字得罪朝廷,故清廷停浙江文士乡会试。
停了浙江的会试了,这是怎么个概念?
意思就是以后浙江的士子读书人们,走正途,走科举,再也当不了官儿了!
这相当于是绝了整个浙江一省士绅读书人的活路啊!
若是在明朝,怕是早就闹翻天了,但是在雍正朝呢?却是一个敢言语儿的都没有!为何?给杀怕了!最后还是李卫替浙江文士说了许多好话,方才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如此,可见一斑。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一五 黑心钱赚着也开心
如此,一眼便也能看个明白了。
“对了,爹,今日孩儿回来的时候,正巧瞧见二虎他们又抬了个妮子回来。”苏少游问道:“咱们现下手里头有多少了?”
“你问这个作甚?难不成又想打什么鬼主意?”苏以墨皱眉道。
苏少游哭笑不得,知道自己过去的做法实在是太不成器,也难怪老爹这般想,他低眉臊眼儿道:“爹,瞧你说的,孩儿现在心下有个主意。”
“约莫有四十来个了,都是有些姿色的。”苏以墨道:“你又有什么鬼点子?”
苏少游看着自家老爹,道:“爹,这些妮子,你是不是打算卖到大同府的青楼妓寨里头去?”
“没错儿。”
苏以墨淡淡道:“扬州瘦马天下闻名,咱们大同的也不差,大同府中青楼妓寨不少,咱们手里这些货长相都不错,更有些年纪也小,正是好卖出价钱的。”
他声音很平稳,没有丝毫的情绪波动,似乎提及要卖的不是几十个大活人,而是几十头猪羊一般。
“爹,孩儿想的是。”苏少游缓缓道:“咱们手里既然有这许多人,为何不能自己开一家妓寨?”
“自己开?”苏以墨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是啊,爹。”苏少游劝道:“您看啊,咱们现在手里有这些妮子,咱们家在大同镇那两家粮店,咱们不是要把粮食运出来给那姓冯的完税么?那样的话,库存怕是支撑一家都难,更别说是两家了。所以其中一处店面完全可以改了过来,爹,咱们家在关帝庙那儿的那店面地段多好?若是改了妓寨,再加上咱们这些姑娘一个个儿都水灵着的,咱们开业之后,先弄上几个清倌人让大伙儿竞价,这名气一下子就响了!”
“至于那些老鸨龟公,只要是使了银子,那些牙子立马儿能把人给找全了。护院直接从打行里头雇人就成,孩儿在大同府倒是有几个相熟的。店面有了,人有了,剩下的不过就是给县里塞些银子疏通关系。孩儿也认识几个能拉上门路的,用不了多久就能办妥。”
苏少游鼓动道。
被自己儿子这么一说,苏以墨还真是有点儿心动,若是把这些姑娘卖给妓寨青楼,那就是一锤子买卖,卖了就是卖了,以后再没什么进项。但若是自己经营的话,这银子可是源源不断的来啊!
他以前是不愿意做这等生意的,嫌丢人,但现在家里银钱已经很是紧张,又要应付那姓冯的,他也顾不得什么了。
见自己老爹还在沉吟,苏少游又说了一句,就这一句,便让苏以墨下了决心。
“爹,要是把这些妮子给卖了,咱们得多亏呐!一个妮子咱们能卖多少银子?十两?八两?这就算了不起的高价儿了吧?”
“可要是咱们自己开呢?光光是给一个清倌人开苞,十两银子就出来了!之后若是能把名字打出去,得个花魁什么的的花头,怕是度夜之资也不下六七两!爹,这可是长流水的钱呢!”
苏以墨现如今最是听不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