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穿越之民国明珠 >

第9章

穿越之民国明珠-第9章

小说: 穿越之民国明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美溪让杏子把小桃从地上拉起来,带着周家三少爷去了实验室,亲手给他清理小腿儿上的伤口,又给他涂上一层薄薄的青色油脂。

    后来干脆给了他整整一玻璃瓶,让他看着,兵丁们有谁受了伤,都清理了伤口,把这个药涂上去。

    “一点要先清理干净,看伤口大小,用一点儿就行。”

    张美溪用很和气的语气教着他,又换了严厉些的语气,不许他再去捉那些长牙的凶鱼。

    周三少爷长得虎头虎脑,有些微黑,微黑的脸皮底下好像憋了气,慢慢的透出粉红的颜色来。

    他憋了一会儿,憋出一句谢谢来。

    然后飞跑出去,抱着那个玻璃瓶子跳呀跳,像得了金元宝一样。

    一群兵丁围着他,

    周家的二少爷,每天跟着张大爷出去跑打井引水抗旱的事情,已经能顶一个大人用了,回到家里,看见自己三弟不高兴。

    问了才知道,自家三弟得了上好的金疮药,可是找不到有大伤口的人。

    周二少爷立刻就出主意:

    “这个太好办了,用刀砍就可以了,还可以打几枪,看看枪伤的效果。”

014旱灾来了下

    周家三少爷今年不光长了个子,脑子也渐渐的好用起来,不似从前,每天都要被他二哥捉弄个三两回。

    三少爷护紧了怀里的玻璃瓶,看都不给他二哥看一眼,转身跑了。

    周三少爷,知道人是不能随便砍的,可他小腿儿上的伤口三两天的功夫就好了,他实在按捺不住,偷偷在自己另一只小腿儿上划拉了一个浅浅的伤口,涂上了一点秘药。

    张大爷每天起早星星还没下去就出门,星星出来了才回家,修井挖渠,运水救苗,连着忙活了两个月,夏粮收了,只得去年的两成。

    张太太笑:

    “忙了这两个月,都晒黑了,看着倒是壮士了不少那。”

    丫头和管事娘子们都被张太太的笑话说的笑了。

    张太太又说:

    “叫姨娘们来。”

    张大爷被晒黑了的脸变得更黑,甩了袖子,去养老院了。

    张老太爷的养老院里,老太爷在吃饭,一只小桌子摆在大炕上,只有两样菜,一小碗粥,两个馒头是杂粮的。

    张大爷一看那菜,眼圈就有点发红。

    老太爷呵斥了他几句:

    “这老张家什么大灾大难没见过,照往年的例就行了。”

    张大爷连忙称是。

    往年的例是有的。

    夏粮只收了两成,所以佃户们的租子免了,还发给秋粮的种子。小农户们纷纷拿了地契过来借贷,也都按抵押算了借贷,并不逼迫他们卖地。

    去年到任的平安县县长大人,治理旱灾上还真有一套,拜龙王,求雨,请戏班连唱三天大戏,当然唱戏钱的大头还是张大爷出。

    张家的唱戏钱不是白出的,到开唱的时候,专门搭出一个棚子来招待老张家的女眷。张太太带了周太太,每天都去。

    到了最后一天,把大姑娘张美溪也带去了。

    唱的是山东梆子,这种戏,又名叫舍命梆子戏,演员架子十分夸张,那声音吼的要叫破天似的。

    热热闹闹唱了一天,张美溪也笑着看了一天。

    等回了家,喝茶,张太太说:

    “早该叫你去听的。”

    张美溪说:

    “看一天也够了,他们唱的太费劲,我看着也累。”

    “山东梆子就是这样的。”

    底下丫头和管事娘子们纷纷笑了。

    等张美溪回了自己房里,小丫头桃子杏子,在一个法国白瓷大浴缸里放满了水,给大姑娘沐浴用。

    张美溪说:

    “用一小盆就行”说完让她们都出去,自己洗澡。

    洗完后,桃子进来收拾,果然见大姑娘只用了一点水。

    一连几天都这样,沐浴都是只用小小的一个铜盆。

    有天小桃呆坐了一会,忽然就狠狠拍了一下手:

    “是啦,天旱了,大姑娘要省水那。”

    一旁的杏子就说:

    “小桃姐姐真厉害,大姑娘想什么你都知道。”

    两个小丫头互相看着笑,知音一般。

    平安县长大人的求雨还是有点用的,龙王爷也貌似感动了。零星落了几场雨。地里的苗,勉强都出齐全了。

    大姑娘的十元室里,每天已经不蒸煮东西了,改了烧东西,常有五颜六色的烟冒出来。

    小桃和杏子守在门外翻花绳聊天:

    “听说早年的大户人家,都是自己制熏香的。”

    “现在不兴这个了,都是花露水了,外国工厂里做的。”

    张大爷依旧每天出去忙,快到秋收的时候,上海那边又送了东西过来,有几张最新流行的唱片,张太太厌厌的摆手:

    “收起来吧,等有空了再听。”

    然后她就一直没空。

    周家的三少爷学会了骑自行车,极高兴,到张美溪面前来献宝:

    “大姐姐,我们骑自行车去后山,我打兔子,烤了给你吃。”

    张美溪很有兴趣的样子,带了桃子和杏子,跟着周家三少爷、二少爷出门骑自行车,烤兔子吃。

    张太太不愿意她出门,周太太帮着说话:

    “自己家的后山,带了老些人那。”

    张美溪几个骑着自行车,秋风微微吹了起来,空气干干的。

    很快就打到了几只兔子,又弄了一些地瓜,他们架起火来烤,周三少爷憨憨的拍手:

    “天干也有好处,点火容易。”

    张美溪站到一处高高的山石上,万里无云,视线宽阔。

    山上的树木都有些蔫,田地里的庄稼都开始枯黄,不像快收了,倒是缺水的原因多些,远近也能看见一两个小村庄,房屋都是矮小破败的。

    他们回来的时候,张美溪的自行车停了停,去看一株倒在路边的树,枝干都是很白的颜色。

    周二少爷知道的多,给她们解释:

    “这个是榆树,榆树的树皮能吃,这肯定是外县逃荒的灾民剥的。”

    张美溪回了家,去张太太房里说话。

    上海那边又送了东西来:一半都是给大姑娘的,是英文写的杂志;还有一半是给张太太的,时新的印度布料。

    张太太看都不看一眼,摆手让收起来。

    张美溪就说:

    “不如我们买些粮食存起来,海上运粮也方便,那些大船都是几百吨上千吨的。”

    张大爷在一旁接话:

    “家里倒是不缺粮,要买些也行,你们要的东西少,从上海到青岛,再转陆上,只要七八天,累坏我多少马,换了粮食,就难了。”

    说完了这话,张大爷起身,去养老院找张老太爷商量。

    张家老太爷拍板,当天就定了买粮,发电报到上海,买的还是外国粮,听说用大洋船运过来,竟比本地产的还便宜。

    粮食到了青岛卸船。

    张大爷带了壮丁,马车夫。周太太带了安保队,去青岛接粮食,一走就是七八天。

    这天张美溪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折腾,小桃很欢喜的敲门说:

    “大姑娘,周家大少爷回来了那。”

    周家大少爷,是在济南读讲武堂的,据说是西洋的军事化管理,和当兵差不多,已经两年没回家。

    张美溪走去张太太房里,果然就看见一个个子高高的少年。

    宽肩细腰大长腿,绿军装、黑军靴、腰里绑着武装带,皮匣子里鼓鼓的,是真枪呀。

    那少年转头对着张美溪一笑:

    “大妹妹。”

    眉如利剑、眼如黑钻,一口整齐的牙齿雪样白。

    张美溪只觉得自己的脑袋晕了晕。

    这就很没有出息的花痴了。

015周太太中了汉阳造

    周大少爷帅的晃人眼,张美溪一时间连行礼都忘了。

    张太太在那里含笑带嗔的抱怨:

    “你这孩子,怎么回来也不先发个电报,你娘去青岛运粮,走了好几天了。”

    “那我去接我娘。”

    周大少爷两腿并拢,军靴踏地,啪的一声给张太太行了个军礼,转身大踏步的出去了。

    “回来嗨,听我说……”

    张太太夸张的伸手对着空气抓了一把,自然是抓不回来的。

    底下的仆妇纷纷说:

    “这大少爷还是杀气腾腾的样子,真是一点没变。”

    周大少爷只带两个同龄的伙伴,三个人六匹马,飞奔而去。

    张太太没有拦住人,莫名的烦躁,一双小脚,踩着特别定制的羊皮小靴子,在房里转圈,过了一会儿,发现女儿还在,尴尬的笑笑。

    张美溪也笑,她心里清楚,张太太是忧心,张大爷出去了这么多天还没回来,不光没回来人,信儿怎么也不捎一个!

    安抚了张太太几句,张美溪转身去老太爷的养老院。

    养老院名字是安逸了点,可是每天都有很多管事出入,张老太爷还在大量的散发着余热。

    张老太爷见大姑娘过来了,呵呵笑着让她坐,又叫人给她拿西柚汁。

    这个西柚汁也是洋货,玻璃瓶子里装着。

    大姑娘不怎么吃茶,老太爷就让人也在养老院里备了西柚汁,一过来,就拿给她喝。

    张美溪看自己爷爷的心情还不错,就坐在一旁,听他和底下的管事们说话。

    “青岛的电报已经收到四天了,说已经卸了船,还请了车马行的,往回运。”一个管事开口说。

    “算路程,这一两天也该回来了,天干没雨,路倒是好走。”

    “这个大旱,远近的十来个县秋粮都绝收了,今年出来逃荒的,比前几年早了许多,人也多。”

    “逃荒的不怕,别说几百,就是几万都不顶事,怕的就是匪。”

    “匪也不怕。”另一个管事接口说,

    “匪也不怕,这次运粮的几百人都是精壮里的精壮。”

    “匪也不怕。”老太爷也总结,说完又补充了一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