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民国明珠-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瓣飘零,余下的花茎更加水润挺立,扬起头来开放着。
张公馆的仆役是最勤快的,风雨天也不耽误他们打扫庭院,所以接连几个雨天之后,该淘汰的枝叶都淘汰掉了。前后的花园看起来都是赏心悦目的。
张公馆的玻璃也擦的干净通透,适合观赏花园里的风景,客厅里的话匣子放的是弹评,在雨天里听起来格外的惬意。
厨房里有人送来了今夏第一波的梅子,梅雨季节起来的时候,就是第一波梅子成熟的日子,梅农们精巧,会做出各种的花样来,渍梅或者乌梅或者梅干,鲜嫩生吃的机会倒是少的。张太太看了很有兴致,让女佣们清洗了,煮上两壶上好的绍兴黄酒。
除去了孝敬老太爷,这样美好的时光,自然是要夫妻共度的,她摇电话去找张家大爷,说话是风趣文雅的:
“青梅煮酒,一曲弹评凤仪亭,夫君来否?”
张家大爷很忙,他四处巡视着山东先生的产业,浦东的工业基地招收的都是最顶级的南方设计师,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小雨是不影响施工的。各国的工厂主也已经开始办公。他们开始了初期的机器采购运输,还有工人的招聘。
雨天偷的半日闲,那是诗人们的事情,商人们和工厂主们看来,****都要工作的,只是根据风雨更换一下工作的内容而已。
张家大爷带着帐本子回家,跟老太爷汇报些工地见闻,顺便赴一赴张太太的青梅之约。就遇到黄大舅舅派来的听差,请他过去黄大舅舅公馆说话。
张家大爷夫妻略微交流了一下,觉得应该还是要他们投资的事情。张太太说:
“我大哥是照应咱们的。上次大嫂过来,你太失礼了。”
张家大爷说:
“其实大舅哥说了半天,还是讲他有给平安药厂投资的门路,如今我也在平安领了差事。”
张太太噗哧一声笑了:
“在老家的时候你做自己家的生意。忙一忙也就算了。如今给人做工。还是劲头这么足?”
张家大爷得意的笑,给人做工也分很多种,给自己女儿做工。那是甘之若蜜的,他胡乱应付张太太说:
“既然这样,我就过去一趟。”
张大爷白忙之中还很给黄大舅舅面子,坐车去了黄大舅舅公馆,然后又被告知黄大舅舅去了法华寺。
水火奇灾之后的难民,被分别安置在各种慈善机构,教堂,医院,学校。法华寺就是其中的一家,黄大舅舅去给难民分发药品。
张家大爷很给面子的过来一趟,竟然没有见到人,心中想着,既然来了,就跟过去法华寺,看看这个大舅哥的业务能力也好。
所以又坐车去法华寺,汽车开在水门汀的路面上很快速,但是走着走着,忽然要过一条河。
汽车夫是刚从山东老家过来的,赶紧给张家大爷道歉,张家大爷挥手表示不在意,过河是要路过一座木桥,很不结实的样子。
汽车夫只好下车,找人打听,却原来过了桥就是法华寺了,开汽车过去,就还要往下游走一段路,过石桥。
张家大爷脸上带笑:
“咱们就直接走过去看看,不用绕了,你在原地等着。”
张家大爷下了汽车,一个听差赶紧撑开一把黑油布的大伞给他打着,两人步行前往法华寺。
过了桥,果然走了不远,就是一座古寺,门前是水潭,背后是青山,张家大爷叫住一个乡民老汉,拱手问路:
“请问这位老哥,前面这座可是法华寺。”
老汉被他叫住,上下打量他一眼,语气满是鄙视:
“看你这个人的穿戴,不像是个穷的,做人要知道惜福,眼皮子太浅,伤福禄!”
说完这些教训的话,老汉冷哼一声,转身走了。
张家大爷顿时气的打结,长出一口气安慰自己,他骂的肯定不是自己啊,和自己能有什么关系!
然后再往前走,虽然天上淅沥沥的下着小雨,但是人也渐渐多了起来,青石板的道路,行人都或者打着雨伞,或者是带着竹子斗笠。三三两两的聚合在一起,一副喜笑颜开的样子。
“你领到了没有?”
“领到了,哈哈,废了好大的力气。”
“快去换吧,一块五大洋到手了!”
“去,你这个可就是不懂行情啦,现在已经涨到两块钱啦!”
“两块钱啦?唉,早知道我也在手里存一下啊。”
“管他多少钱,我是不舍得卖的,放在家里,图个平安!”
“快去通知亲友,让他们都来,衣服穿的越破越好!”
“快走!快走!”
张家大爷也不用找人打听了,他已经走到了古寺的门口,飞檐高翘,黑漆楠木的牌匾写着法华寺三个描金大字。
门口立刻有人凑了上来:
“你领了药,就来找我,我叫王小六子,出一块五买你的药,记得啊。”
后面立刻又有人过来抢生意:
“找我就行,认准了我的大红伞,我出一块六。”
张家大爷拱手:
“是什么药?”
几人赶紧科普:
“是山东先生免费发放的救灾药,跑肚拉稀,包治百病。只不过规定了只有难民能领,看你的衣裳,肯定不行的,不过不要紧,等下帮你找个衣服。”
果然很快有人眉开眼笑的走出来,脱下一件湿碌碌的带着热呼臭气儿的衣服,冲着张家大爷囔囔:
“租衣服吗?一件一毛钱,押金五毛。”
张家大爷苦笑不得,总算明白了刚才那个老汉是什么意思了,原来是这帮市民发灾难财,在倒卖平安药厂发放的灾民应急药包。
张家大爷也不在和这些小贩子计较,分开众人,迈步往寺庙里走。这些小贩子们还想纠缠着他继续推销,被他身后的听差拿眼睛一瞪,就熄了声。
那个听差身高八尺,虎背熊腰,在山东大汉里都要数的上威风。更何况是和这些以精悍智慧见长的南方人比。
……(未完待续。)
246救灾药包收购商
张家大爷迈步进门,法华寺的院子很大,种了许多翠竹,以前应该也是佛家的清幽之地,现在却熙熙攘攘的,堆满了人,有穿着黄布法衣带竹子斗笠的和尚们在维持秩序,声音带了些嘶哑:
“各位施主,请排队,不排队的不发药!”
排队的各位也做了各样的防雨措施,竹子斗笠,雨伞都是普通的,甚至还有披着塞露露的防水布,油布,或者干脆是最古老传统的茅草蓑衣的。他们说话里还带着些欢喜:
“这队伍排的值得,就算淋了雨,等下就吃药,包治百病,哈哈哈。”
另外还有不少善心的义工人士在帮着解说:
“不是包治百病的,要讲究科学,一种叫板蓝根的,甜思思,防止风寒,可以直接煮了来吃,其他的要对症下药,不认识字的,一定要请别人帮忙看过。”
张家大爷立刻明白了,门口那些人愿意出到一块五来买药,也不自己进来领,领着一份药,也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排着大半天的队。
张大爷拱着手问一个义工:
“我找黄市长,麻烦您带一下路。”
义工是不知道黄市长的,但是他们也带着些善心人士的热情,给他介绍了一个黄布法衣的和尚。
和尚打量张家大爷一眼,觉得他穿着体面贵气,所以应该是正经的客人。
带着张家大爷避开人群,绕了一个弯儿。从后殿通往正厅。
法华寺正厅里佛祖宝相庄严,金刚们怒目狰狞。一排的铺黄布的桌子挡住了大门,上面摆放着药包,黄大舅舅十分认真负责,一个个的登记灾民的姓名,又亲自将药包发到灾民手中。
和尚走过去跟他说了一声,黄大舅舅转过头来,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招手叫来一个听差,接替他的工作。并且用极小的声音叮嘱听差:
“速度不宜太快!”
黄大舅舅站起身来。快走几步,抓住静立微笑的张家大爷的手,两人携手走去法华寺的侧殿,有和尚送上一壶热茶来。
黄大舅舅连连说着道歉的话:
“本来叫了听差去找你。是想和你同来的。结果一直等不到你。看这工作也十分急迫,我就自己来了。”
张家大爷很快明白了,这个大舅爷是一些提拔的苦心。所以赶紧摆手表示不介意。黄大舅舅说过了道歉话,就起身去外面更衣洗手去了,可见真是繁忙,腹内存了不少积累。
张家大爷吃了半盏茶,才见黄大舅舅回来,就说:
“大哥辛苦了,只是我刚才在门口听人议论,好像有不少是冒充灾民的?”
黄大舅舅苦笑一声:
“上海市井里小民的风俗,历来是如此,一文钱的好处,也要攀扯算计的,更何况是现在是一块钱,反正发出的是药品,终究也是要救济到病人口中,也不好太和他们计较了。”
张家大爷想想也是,就算是现场发现出来冒充灾民的又怎么样,揭穿出来,大家吵闹着也不好看,倒是会把行善变成闹剧,给人看笑话。
当下再次拱手:
“大哥辛苦了。”
黄大舅舅摆手:
“我这次叫你过来,第一就是让你也沾一下这施舍医药的功德,第二件,我看你们山东的仆役里,很有几个大出息了,山东先生又是山东人,到底是什么来路,你能不能打听清楚?”
张家大爷连自己嫡妻也做了隐瞒的,怎么会告诉更隔了一层的大舅哥,所以当下随便支吾几句:
“那样修仙问道的神仙中人,怎么好去打听,现在不过就是沾一些福泽了。我如今也经了同乡的介绍,在平安药厂里做帐房了。”
黄家舅爷面色有些灰暗:
“按妹夫的家境来说,不至于如此吧!”
张家大爷支吾着说:
“兵匪横行,连年饥荒啊,家境倒也过的去,只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