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贵娇-第3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詹事为正三品,俸禄和六部尚书、九府尹同,职比朝中尚书令,掌管着东宫的大小事务,主要是教导太子参知政事。
以往的太子詹事。主要是由已致仕的三省主官担任,很少有三品官员直接转任太子詹事。
沈度记得,在裴公辅和王璋之前的致仕的三省主官,都已经去世了。至于尚书令,方集馨又是那样的情况,不可能会出任太子詹事。
太子属意的东宫长官会是谁呢?在这个问题上,太子和皇上的想法是否一致呢?——最后一点,沈度更想知道。
配设东宫属官,是太子被册立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东宫。哪个官职任命哪个官员。这里都有大学问的。必会引起朝中关注。
“且看看左右春坊都有哪些官员。现在局势这样平缓,朝中官员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沈肃说道。
现在太子已立,诸皇子中没有能与太子匹敌之人,在官员们看来。担任东宫属官就是一件风险很小、回报很大的事情。
毕竟。人心肉做。是有香火情这个说法的。官员们如果担任了东宫属官、在太子面前混个脸熟,将来太子登基,就更容易得到重用。
这一笔账。官员们都会算。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放出配设东宫属官的消息,朝中官员必有动荡,而且动荡的规模肯定不小。
皇上若是知晓了这些动荡,会怎么想?
沈肃想着这些情况,半眯起了眼睛,神色是一贯的阴沉,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皇上正春秋鼎盛……”沈度接上了这句话,显然知道沈肃心中所想。
储君已定,春秋鼎盛,这两者并非矛盾,但一旦遇上,朝中权力总有此消彼长的时候。谁消,谁长,这就说不定了,难怪沈家父子会对此事如此看重。
过了两三日,在早朝之上,宗正卿出列奏言,道太子已册立,东宫属官应随之配设,以便更好帮助储君熟知政事,云云。
在蒋钦奏言之后,另有不少官员出列附言,奏请配设东宫属官,请皇上准允。
蒋钦的奏请,多少令崇德帝有些意外。太子已立,宜配设东宫属官,这是大定法典规定了的。这事,崇德帝一时忘了。——当年他被册立太子后,没多久建和帝就驾崩了,他在灵前即位,根本就没有配设东宫属官。
若非蒋钦有此奏请,他根本就记不得,原来还有东宫属官这一事。
东宫属官,不同于各皇子府的幕僚体系,而是有品阶的朝廷官员,是为东宫办事的官员,也是大定将来的朝廷班底。
这事,是朝中大事,由蒋钦提了出来。
政事堂的几位官员站立着,并没有对此事发表什么看法,只是郑时雍额眉头皱了皱,似乎有些忧虑。
沉默忧虑,当然是考虑到朝局将会有所动荡。对于他这样的官员来说,朝局动荡不是什么好事。
但对别的官员来说,这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了。
殿中其余朝官,在听到蒋钦的奏言之后,先是一愣,随后眼中就有了精光。在短短几瞬间,他们已经迅速判断出配设东宫属官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有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去靠近太子了。
这个意味,对四品以下的官员来说,特别重要。这关系着他们以后的出路,可算得上是一个莫大的机遇。
从龙之功不可能人人得有,但现在局势已定,趁着担任东宫属官的机会,在将来的帝王面前混个脸熟,还是可以做到的。
这个机遇一定要抓牢,赞同蒋钦的奏言,就是这个机遇出现的前提。一时间,官员纷纷出列,都是奏请皇上允许配设东宫属官的。
朝中有文武百官,凡是朝事,总有意见想左的时候。但在配设东宫属官这一事上,朝官难得保持了意见一致,并没有官员出列反对。
官员们对朝事看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共识:法典已经规定了事,没有什么好反对的。况且太子既立,配设东宫属官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见到宣政殿中并无反对之言,崇德帝心里不免感到怪异。这一次无须用到帝王平衡之术,他竟然有一点点不适应。
不适应,该下的旨意还是要下的。这一事,他肯定要遵典行事。
“朕允许此奏,东宫属官一事,由吏部负责。顾霑,你好好处理此事,不容有失。”崇德帝这样说道,直接点了顾霑的名字。
官员的配设选任,当然是吏部的事,东宫属官也不例外。
顾霑应令而出,恭从回道:“臣遵旨!”
朝局随着东宫属官一事,会起什么样的变化呢?
(章外:二更!连日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开心~)(未完待续。。)
ps: 二更!感谢大家!
406章 微妙情况
(感谢月下闻笛的和氏璧!感谢大家的支持!作者君状态不好,很心虚~~)
东宫属官的配设,乃朝中大事,这令顾霑的心都提了上来,预想到接下来的日子,吏部必然不会轻松。
事实上,这应该是顾霑就任吏部尚书以来所遇到的最大事情。
东宫属官的配设,就是一个小朝廷,就算不是每一个东宫属官都配,光是太子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这三处就足够头疼了。
太子詹事是谁,少詹事是谁;左庶子、右庶子又是何人,这些都是一场重要又要细加考量的事。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东宫属官,每一个都关联着朝廷,关联着朝廷的将来,说不定,东宫属官将来就是三省的重要官员。
所以崇德帝才指定顾霑负责此事,所以顾霑才不敢掉以任何轻心。
在奏请配设东宫属官的当天夜里,顾霑就出现在沈家东园了。他出现在这里,当然是因为有些事情犹豫不决。
沈肃是帝师,顾家和沈家又有亲,顾霑这些犹豫不决的事情,来找沈肃商量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但是对沈肃和沈度来说,顾霑会在这时候拜访,实在有些出乎意料。——在沈肃的印象中,顾霑这个吏部尚书忠厚平直,在配设东宫属官一事上咨询旁人的意见,真是没有想到。
“沈老,太子已递话到吏部了。属意的人是宗正卿蒋钦;蒋钦本人也表示了这样的意愿。只是太子詹事一职过于重要,我也猜不准皇上的心意。”顾霑为难地说道。
这么重要的职位,太子当然要选择亲信的人,但顾霑以为蒋钦刚升任 宗正卿没多久,资历尚浅,出任太子詹事恐有不妥,顾霑想来想去,还是来了沈家东园,想听听最熟悉朝局、最懂得崇德帝的帝师的的意见。
在这一事上,沈肃真的没什么意见。因为。时间太短了。很多细节尚未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局势尚未发展,此时,事情尚未有决。
“皇上意不在蒋钦。太子詹事人选多半从九府尹中出。”回话的。是沈度。
顾霑是顾琰的祖父。沈度的态度极为恭敬。
这个回话,得到了沈肃的点头。在这个问题上,沈肃和沈度的意见当然是一致的。换言之。在这一事上,崇德帝和太子的想法就相左了。
帝王的心意,当然不会那么快就表露的,但太子这么迫不及待地相中了蒋钦,这就充分说明了他真的很满意蒋钦。
从尚书左丞到宗正卿,顾霑并没有发现蒋钦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怎么就独得太子青眼呢?
顾霑想不明白,沈肃和沈度也在思考。
“不急,不管是蒋钦还是九府尹中的谁,都不急。皇上对配设东宫属官一事并不那么着急,这事可以缓一缓。依我看,局势或有变数。”沈肃用手啄着桌面,斟酌着回道。
旨意刚下,京兆百官仍沉浸在这一事的激动中,待大家平静下来各有所谋的时候,局势便会更明朗了。
“沈老的意思是……”顾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讶异地开口道。不会吧,局势观望,沈老的意思是,难道是那样?
“是,正是那样,所以吏部要作好充分准备了,东宫属官必不会那么简单。”沈肃点点头,戳破了顾霑隐隐的期待。
顾霑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眉头也不自觉地皱在了一起。如果这是这样,接下来的吏部的日子必会十分难熬。
一个是帝王,一个是储君,该站在那一边,顾霑还是很清楚的。但他无法预料,接下来的局势会怎样。
在大势面前,不管是帝王还是储君,都是其中一份子,最后为难的,还是吏部的官员。
“顺势而为,谋定后动。”最后,顾霑只有这八个字,在某一个官员名字上点了点,便见顾霑似有所领悟。
随后朝堂的局势,正如沈肃所料的那样发展。在京兆官员彻底领悟了何为东宫属官之后,大半个官场的官员都动了起来。
这个动了起来,当然是想担任东宫属官。一时间,顾家门庭若市,前来拜访的官员络绎不绝。同时,往东宫走动的官员也多了起来,似乎也不避讳和东宫接触了。
这些官员,泰半是五品以下的官员。这些官员,并不是京兆的重官,在朝中多是员外郎左右的官员,可称为中层官员。这些官员,正处于仕途上升阶段,却又未入得崇德帝眼中。
这些中层官员,在崇德年间或许尚未发挥多少作用,实乃朝廷将来的中流砥柱。这些官员之中,倘若再在朝堂中历练几年,升至四品以上,未必不会为崇德帝所重用。
资历,是要一步步,慢慢熬出来的。
这些道理,崇德帝懂,官员自身更懂。换作寻常情况,这些官员必然会一心一意慢慢熬,会愿意脚踏实地从员外郎到郎中,一步步等台辅之位。
但现在,情况显然不一样,现在需要配设东宫属官,这是千载难逢的升迁良机。倘把握得好了,就能少走数年乃是十数年的弯路。
这样的良机,就算再不投机的官员都知道难得,谁不使出浑身解数,去争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