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铁腕-第1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年轻人连声的做着保证。
“哼!”
花甲老人瞪了一眼家族的几个晚辈。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给了赵长天面子。
“赵县长,你是我们老王家的恩人,也是我们邻河镇所有老百姓的恩人,要是没有你,我们镇上的上万口人不知道还能活下来几个,更别提还能把家里的钱和贵重物品都带了出来。
我老头子在镇上还有点威望,现在我代表全镇居民向你鞠躬、表示一点微不足道的感谢。”
王姓花甲老人动情的说着,说到最后的时候,就要弯下腰向赵长天鞠躬。
“老人家,使不得啊。”
赵长天大步上前,搀住了老人。
听着老人的一番讲述,看着老人最后要做的动作,王林动容了。
作为一个年近六旬的、有着丰富阅历的老人,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老干部,王林对于农村的老百姓有着深刻的了解。
对于农民这个朴实的群体来说,达官显贵也许可以令他们感觉敬畏、羡慕,但却很难让他们尊重、或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所谓人心都有一杆秤,除非,你真正的为他们做了一些实事、好事。
有很多干部,在口号上喊得响亮,但在行动上却很少能落到实处,民间有句俗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干部怎么可能会得到老百姓的尊重和认可呢。
而眼前的赵长天,这个年轻的干部,也许他也有一些私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更多的时候是一心为公。
仅仅凭借自己这一个多小时的了解、以及这十几分钟的观察,王林已经感觉到了,凭借自身的作为,赵长天已经真正的获得了民心的支持、拥戴。
在印象中,王林已经许久没有见过这样真正深得民心的干部了。
考虑到还有很多灾后工作需要研究和布置,领导们对邻河镇老百姓的慰问只进行了二十几分钟。
但就是在这二十几分钟里,一众来自于省市的领导们却真正的见识到了什么是‘深得民心’。
接下来,赵长天随着众位领导返回了横岭,对大河镇的居民进行了慰问。
军分区政委康大为率领部队已经在十几分钟之前抵达,他带来了一些帐篷和饮用水、干粮。
王林当场决定,任命赵长天为昌县防汛抗洪、灾后重建总指挥,在这项工作上,昌县的干部,无论级别高低,都必须要听从赵长天调配。
对此,县委书记冯长远、县长张子兰虽然心理都有些不是滋味,但没有产生抵触、及其它不良情绪。对于他们来说,这毕竟只是一项临时任命。
而且,这项工作很不好开展,很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以他们如今在省市领导眼中的印象来说,他们还是低调、踏踏实实的工作是最好的选择。
冯长远虽然对赵长天能获得王林的肯定和器重,感觉有一些压抑,但总体上还是能基本保持着平常心。毕竟,赵长天的所作所为确实挽救了他的政治生命。
虽然还谈不上化解彼此的恩怨,但起码在一段时间里,冯长远觉得自己不适合对赵长天再进行打压。
尤其是在这项王林亲自任命的工作上,他更是不能拖后退,只有给予赵长天相当的支持,才是明智的做法,否则那就是自掘坟墓了。
得到王林的任命之后,赵长天马上对军队带来的这些物质进行了调配,留下了一半的水和帐篷、干粮,就地把帐篷搭建起来,一些老人、儿童、孕妇被优先考虑安排进帐篷里休息,饮用水和干粮也优先供应给他们。
另一半帐篷和水被送往邻河镇,也将按照同样的原则使用。
临近晚上十二点的时候,众人回到车上,车队向着县城驶去。
回到县政府之后,众人又得到了一个消息,昌县溃坝的三坐水库下游的所有群众全都提前进行了转移,没有造成一人损失。
了解到这个情况,这些领导们自然又是一番惊喜。
赵长天做了解释:表示他是根据市里传达的防汛抗洪精神,在县委的领导下,安排了一些人员对这些处于危险地带的群众进行了提前转移。
无论是王林,还是其它领导,甚至包括刘常清,看着赵长天的眼神都有一些异样了。
第二百四十一章 这是一个奇迹
品vd如果不是限于场合,张兰很想给赵长天一个紧紧的拥抱,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大家都很清楚,这次在昌县生的是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自然灾害。如果没有赵长天提前所进行的布置,昌县的损失将达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程度。
也许,将有万人被洪水冲走。
这种后果,无论是县领导、市领导、甚至是省领导都无法向中央交代。
对于很多干部来说,不但会丢官弃职,甚至还会终生背负一个无法磨灭的巨大阴影。
惊喜过后,在县委会议室里,省、市、县三级领导按照身份、级别的不同,依次落座。
这次会议,将具体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灾后重建工作,以及防范可能还会持续的洪涝灾害。
省委记王林亲自主持会议。
赵长天被王林点名坐到了自己身旁。
王林面色严肃的先做了言;“同志们,现在,我坐在这里,既欣慰又感觉心痛”。
欣慰的是,在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中,顺城虽然遭受了损失,但损失的程序已经预计中的要小了很多。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看,原本因为大凌河决堤可能会造成的巨大损失,在刘常清同志和赵长天同志富有远见的事先安排下,奇迹般的没有造成一个人员的损失。
奇迹,是的,这就是一个奇迹,这是一个巨大的奇迹。
我们所有人都要感谢这两位同志,如果没有他们,恐怕我们所有人都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心情。
我要特别表扬赵长天同志,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在一个月之前,赵长天同志就未雨绸缪的进行了防汛准备工作,对全县的水库进行了维修。
结果,事实证明了他的决策是正确的。
而他所做的努力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昌县境内的水库是顺城包括其他受灾市所有县级单位里最多的,有三十几坐,但昌县溃坝的水库数量却是最少的。
更加值得称赞的是,溃坝的水库没有造成一个人员的损失。
同志们,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作为一个水利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县,作为一个本应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昌县居然取得了人员零损失的这种令人无比欣慰的成果。
我认为,比起昌县的干部,尤其是赵长天同志,其他的地区的干部们是失职的。
今天,我在这里这样说,等到全省的总结大会,我仍然还是要这么说。
讲到这里,王林停了下来,向着刘常清、赵长天重重的点了点头。
接下来,王林的表情凝重起来:“整个顺城市共有十三坐水库决堤,有四坐水库下游的群众没有来得及被转移。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到具体的损失报告,但估计情况不会乐观。
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像赵长天同志这样,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与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态度,也许就不会生这些悲剧。
这些事情,以后省委还会召开专门的会议进行总结。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灾后重建、以及防范可能还会持续的洪涝灾害。
从目前的情况看,抛去人员损失不提,凌县和昌县是顺城乃至全省受灾最严重的两个地区。
凌县有数万人口等待安置,昌县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受灾之后、居无定所,也不能让百姓饿着肚、寒了心。
赵长天同志,你是昌县的防汛抗洪、灾后处理总指挥,我想先听听你的看法?”
说到后面一句话的时候,王林望向了身旁的赵长天。
对于王林的问题,赵长天早就不知道考虑了多少次了,心中早就有了一些计划。以前,他还一直担心这些计划能否在县委党委会获得通过。
此刻,既然王林问到了这个问题,如果能得到他的肯,自己的担忧将不再是问题。
赵长天稍稍沉吟了一下,说道:“王记,各位领导,我就班门弄斧的谈谈我的一些个人想法。
我认为,像王记提到的那样,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群众的居住和基本生活问题。
从长远考虑,自然是要组织群众重建家园。但数万老百姓,万个家庭,也就是万栋房屋,却不是短期内可以建起来的,那需要一个过程。;
最快,也将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还必须要满足人员和建筑材料都就位的两个条件。
那么,也就是说,在房屋建成之前,我们必须要为老百姓提供能够满足至少居住一个月的住处。
在这一点,我有这样的想法。
在先期,也就是前几天,要搭建临时的帐篷。
与此同时,要动全县所有未受灾的群众,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法,在考虑就近原则的基础,以一个家庭帮助一个受灾家庭的方式,解决受灾群众的居住问题。
我认为这两种适应于短期的权宜方式,可以结合起来一起运用。当然,帐篷居住的方式只能是短期使用。
在我看来,群众在帐篷里生活的时间不宜过一周。我们的目标,还是要所有受灾群众都要住到帮扶的家庭里去生活。
实现这个目标之后,还能够同时解决受灾群众的饮食问题。
否则,如果长期住在帐篷里,数万名群众的饮食将是个大问题。
依照我的想法,居住和生活问题的解决办法基本就是这样,但光有办法还不行,还必须要考虑资金问题。
我们不可能让帮扶家庭无偿的提供帮助,必须要给予一定的金钱补偿和物质支持。
以一个月的时间计算,并只考虑最低的标准,每个群众的日常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