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第9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米格公司,由于生产的主力战斗机米格…3、米格…5部队反响都很一般,实战表现也很一般,所以决定全部停产,但因为米高扬的缘故——米格公司首席设计师米高扬的哥哥是政治局委员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因此伏罗希洛夫不可能一点面子也不卖,便希望米格设计局转型,正好米高扬本人对喷气机很感兴趣,于是米格公司便指令成为新一代米格喷气机的承办机构。
在攻击机中,能对地攻击的伊尔…2依然是重心,但其他重型轰炸机的顺序便往后排,比如仿制B…29的图…4轰炸机本来很受斯大林重视,但因为现在东俄的实际情况,他也被迫放弃,只指示仿制、试验,但不准备投入大规模生产,甚至这种压缩也影响到图…2、Sb…2等中型轰炸机生产,他们的装备数量都被压缩到了非常低的层面,倒是运输机因为现在贸易兴盛,有大量装备必要。
新军事结构调整中三个军种当中最惨的是海军——削弱到几乎不能看为止。
斯大林一贯有巨舰大炮情结,也有建设航空母舰的迫切愿望,当初拟定了一大批建设计划,还有苏联级战列舰这样宏伟的目标,现在全都成为泡影。连斯大林本人都承认在现有形势下继续发展大海军超过了苏维埃的力量限制。
Ps:本书被起点屏蔽,最新更新可在微信公众号“月影梧桐”上免费浏览,欢迎关注……
在政治局会议上,海军所有1000吨以上规模的军舰建设都被砍掉,除了理论研究可以继续进行外,其余建设重心转移到空、潜、快——特别是潜艇和快艇,政治局认为有大力发展的必要。
理由当然很中肯——与日本联合舰队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打舰队决战现在连美国都办不到,更不必说东俄了,倒是发展潜艇、快艇(鱼雷艇)可给予日军必要的杀伤且不会引起对手的警惕,而从德国作战实践看,潜艇、快艇(S艇)在作战中是发挥了极大作用和价值的,当然要予以重视。
另一个制约海军发展的是材料因素,海军造舰涉及的钢材、锅炉、发动机全都是其他工业战线急需的物资,投入其他领域比投入海军在短期内收效更好。
这样一来,苏维埃海军变从“蓝水海军”梦退回成“黄水海军”甚至有可能变成驻防海军,面对神情黯然的副总参谋长库茨涅佐夫(分管海军),斯大林拍拍他的肩膀:“振作起来,苏维埃当初从无到有建设了舰队,今后我们同样可以再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相信我,这一天不会很遥远,我如果做不到,其他同志一定会办到!苏维埃不可能永远没有强大的海军!”
为保持大型船只建造能力,最后批准了以美国自由轮为参照,建造一条1。6万吨位货轮的计划,用于满足对远东的贸易请求,同时还打算造一批1500吨级渔船,准备去远洋渔场捕鱼,为民众提供急需的肉类和蛋白质补给。
军事计划确定后,便是国民经济计划确定。
现在东俄面临的情况与国内战争时期还不太一样,战争威胁虽然很大,但满足3000万人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更为迫切,新任政治局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库茨涅先斯基提出了一揽子综合方案——不再提重工业优先发展考虑,而着眼于平衡。
所谓平衡,一是指工农业平衡,二是指轻重工业平衡,三是指重工业中军备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平衡,他认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满足3000万人生存问题,解决粮食需要进口的桎梏确保独立性,因此农机生产、化肥生产等工业产品摆在优先位置;其次是发展普通民用产业,让几百万人口继续待在窝棚里总不像话,他希望能在1946年底前基本解决迁徙人口的居住问题,并在1948年底前完成所有工人新区的社区建设——这就需要发展建材工业、家居用品工业。
对这一点意见,政治局分歧很大,斯大林本人一开始也不赞同,不过库茨涅先斯基事先在私底下和他交换过意见——认为党目前领导战争遭受了挫折,且暂时没有办法反败为胜,要想重新赢得人民支持,必须要从改变人民生活上下功夫,然后再谈得上其他。
他说的话很露骨:“假设再苛压人民不顾一切发展军备,一旦弗拉索夫匪帮打过来,人民还会不会跟党走就不好说了……”
这个提醒当时就让斯大林吓出一身冷汗,也让好几个政治局委员捏了把汗:话是没错,但说这种话怎么看都有“政治不正确”的嫌疑。
经过他的耐心说服和解释,政治局最终基本通过了“综合平衡”的设想,打算制定国民经济恢复“三年计划”来着手完成,并明确由库茨涅先斯基本人带领经济恢复委员会负责统筹完成——伏罗希洛夫只负责军备领域工作。
至于引入美国资本发展特别区建设,发展对华贸易和工业输出也是库茨涅先斯基一揽子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惜着力推动这个方案的库茨涅先斯基本人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因为在东俄国民经济经过千辛万苦恢复后,就会有一场又一场批判等待着他——“悲观”、“动摇”、“妥协”的帽子不扣他扣谁?
会议开到最后,莫洛托夫悄悄送上一则消息:……希特勒后天开始要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昨天他在东普鲁士视察国家农场时谈到了我国俘虏和劳工问题。
“他怎么说?”
“一旦斯大林按规定完成裁军并履行条约义务,战争期间被我国俘虏的红军将士将予以陆续释放,没有战争罪行的普通官兵将优先释放,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他们可以去布尔什维克统治下的东俄,也可以去孟什维克的西俄,可以选择去波兰,或选择去德属东、西非,还可以继续留在普鲁士国家农场里——最后一项取决于个人志愿申请和地方农场审批同意,我估计人数不会很多,可能也就是20…30万人……”
“我们要想办法争取更多人回来,当然进一步压缩军队规模是当务之急。”斯大林想了想道,“红军人数就按规定陆续压缩至200万,另外保留50万内务部队和赤卫队,各基层政权要利用各个层次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队、纠察队和民兵组织!”
第211章 在大不列颠(1)
霍夫曼10月份就筹划着去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一方面希望加快推动欧盟与联合国落地,另一方面努力推动英德和解。孰料刚说出设想,就遭到了国社党内外一致反对,普遍认为元首访英操之过急,最起码的安全氛围都还没有形成,怎么可以去英国这种危险的地方?即便能带警卫旗队去,也挡不住预谋者袭击。
希姆莱劝道:“元首,虽然我们在欧洲取得了胜利,虽然我们正压制着美国人,但并不是说世界就和平了,谁知道美国有没有隐藏在英国的间谍和行动队?他们当初能劫持3个英国军队首席军事长官,可见美国对大不列颠渗透是很深的;谁知道英国人里有没有潜伏的丘吉尔分子?只要有一小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串联起来,您就将面临致命的威胁。您现在去英国和当时去巴黎截然不同——那会巴黎完全在我军控制下,可我们现在显然控制不了伦敦!”
鲍曼先拍了一通马屁:“……元首是党的灵魂,是德意志至高无上的领袖,是带领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唯一大脑,是开创千年帝国的不朽象征,是将全德意志民族团结在一起的澎湃心脏……”
然后话锋一转,说道:“有了元首,德意志人民才有了光明、荣耀与胜利。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您绝不能亲历险地——这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是对国家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同样也是对同志们高度负责的态度!”
没有一个人同意霍夫曼访问英国,就连一心想去伦敦出风头的里宾特洛甫也摇头表示不认可,为表达赤胆忠心,也为让霍夫曼不至于下不来台,他表示愿意自己先出访伦敦一趟,为元首访英之行铺平道路——有什么问题先沟通好再谈。
由于面临全体高层抵制,霍夫曼只能退让,最终高层会议达成一致意见:由里宾特洛甫先行访问英国,元首之行暂时推后,视情况而定。
Ps:本书被起点屏蔽,最新更新可在微信公众号“月影梧桐”上免费浏览,欢迎关注……
从11月份开始,在里宾特洛甫访英后,英德关系便加速向缓和方向发展:
英国根据停战协议该交付的武器装备,包括最重要的半成品战列舰蛮勇号(德国准备改造成防空战列舰)均按规定予以交付;预定要裁撤、复员的本土军队同样在有条不紊清退中;从11月9日开始,按规定登陆英国的15万德军陆续出发,并最终在月底前完成全部入驻工作。
英方德军入驻这一条件上曾予以了杯葛,但最终敲定后,依然表现出了诚意,予以了极大配合:不但把清退出来的本方兵营让给德军,还尽可能把德军驻地周围的英国部队都清理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驻英集群指挥官的人选最终落在年仅51岁的赫尔曼…巴尔克头上,他在东线战争中素以彪悍而闻名,前不久刚刚晋升大将军衔,算是国防军中青云直上的人物之一,深得霍夫曼赏识,。
驻英部队一共15万人,包括6个陆军师、2个海军陆战旅、3个航空联队和部分后勤部队,最硬的拳头当然属大德意志装甲师,全套1944型部队,同时驻扎在冰岛上的10万德军(含海军、后勤、空军),驻扎在北爱尔兰和爱尔兰的2万多德军也归巴尔克统一指挥——统称北大西洋集群。
北大西洋集群指挥部办公地点很有意思,设在英国与爱尔兰间的马恩岛上——这算是皇室领地。巴尔克认为这里既可以监控英国,又不会给英国民众以镇压感,还能得到爱尔兰方向援助,万一英国出现不可估量的动荡,设在马恩岛上指挥中枢不会第一时间被攻破——英国人要夺取马恩岛就必须登陆作战,现在皇家海军主力俱丧,哪有什么资格打登陆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