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第8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让美方大惊失色的是,累西腓地区侦察机显示,后续还有德军船队在源源不断涌来,再过4…5天就要去里约登陆了。
实际上,这次政变是蒙特罗玩脱了,原本说好到6月底再行动的,德军届时兵分两路,一路从圣保罗州地面突击,一路从海上登陆,他承诺用部队管住巴西方面,而把美军师留给德国人打。没想到在串联部队时出了意外,有人向瓦加斯反水,然后一直疑神疑鬼的瓦加斯企图率先发难,但被经营多年的蒙特罗给软禁了,第一时间给绍肯发了请援的电报。
绍肯知道他情况紧急,一方面让他尽可能拖时间,一方面抓紧登船出击。他深知兵贵神速,来不及带上全师,只匆匆忙忙带了在港口附近的1万多部队就去了里约——里面不但有飞行堡垒装甲师的部队,还有2个陆战旅的部队。
全部兵力合称绍肯集群,幸亏德国海军陆战队都是从陆军成建制抽调形成的,战术风格乃至武器都一致,与陆军混编后立即融为一体,毫无阻塞感。
蒙特罗苦苦熬了3天,但瓦加斯三天没露面引起心腹怀疑,最后消息走漏双方交火,美国人一开始还莫名其妙,但后来马上反应过来准备介入。但有了这宝贵的3天,德军登陆部队就到了。总算蒙特罗是多年总参谋长,还知道把码头控制住了,不用德军费心费力打登陆战,绍肯带着部队大打出手。用8000打2万。
巴西人目瞪口呆地看着谢尔曼坦克在远距离上被德军的虎式、豹式敲掉并化为一个个火球,然后又看到德军海军舰载机飞行员低空突击,干掉美军苦心经营多时的防御阵地。
等到黎塞留号、格奈森瑙号巨炮在里约港外轰鸣时,整个战事结果已一目了然——美军开始仓皇逃窜。而那些与蒙特罗大打出手的军队也被逐一扫清。随后德军在美洲共和国的其他部队依次开入,兵力陆续增加到2万余人。
在战火中,昔日繁华的里约变成了一片废墟,几十万巴西平民出逃,拥挤的人群又把美军撤退道路堵得严严实实,最后逃命逃红眼的美国大兵直接用坦克和装甲车开道碾过去,形成了一条血路。正愁没有合理、合法素材的蒙特罗大喜过望,让记者拍摄了无数照片。
6月18日,以《我控诉》为标题的新闻发布,触目惊心的是“血路”上碾压人群的美国坦克残骸和尸体。按蒙特罗政府的官方说法:由于瓦加斯总统不得民心,遭到巴西人民的抗议和弹劾,美国人为扶持这个傀儡,命令驻军出动包括坦克、装甲车在内的重型武器镇压,巴西陆军气不过还手,军民死伤累累,最后只能请求轴心阵营主持公道、加以援助……
巴西全国陷入大乱,其余各地区民众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消息才是真实的。蒙特罗能控制的地方不多,北面、东面有美军入驻的地区全都不听里约的命令,其余没有美军入驻的地区,尚在观望之间。
霍夫曼很不满意蒙特罗的表现,他想要一个完整控制在里约政府手里的巴西,而不是这样四分五裂、一团糟的巴西,不过对绍肯的果断依然予以了肯定。最高统帅部迅速应变,准备增派力量南下赴巴西增援,帮助巴西新政权稳定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克兰克已带走的2个海军陆战旅外,距离最近,最方便的曼陀菲尔率领第7装甲师从马岛起航,准备赴圣保罗州一线支援。凯特尔和蔡茨勒鉴于东线战事暂时告一段落,决定向南美再增派10万军队和3个航空联队。
但这样一来,船只力量不够,原定讨论的南非问题解决只能被迫往后推了……
第25章 D日(8,昨日补更)
Pd:推荐一本千年龙王的《懒唐》,诸位有空可以看看……
美利坚还没有从罗斯福去世的巨大悲痛中恢复过来,冷不防又遭到当头一棒,幸亏胡佛管控得力,《我控诉》上的有关内容并没在美国舆论界报道出来,但“欧洲之声”抓住这点大肆抨击,一面是国内媒体大肆辟谣,一面是德国广播起劲渲染,弄得美国民众发生思想混乱。
大部分将这个归咎于敌国宣传,但只有上层少数人士才知道,消息是真的,虽然有其他原因,但美国在圣保罗、里约等地区形象一落千丈已是不争的事实。好在巴西北部有巴顿的部队、巴西人口最多的累西腓(东北部)地区又有美国陆航和陆军存在,局面才没有恶化。
说起来也是巧合,美国巴西驻军最高司令官克拉克中将正好带着大批参谋人员到累西腓去视察防务,所以并未卷入,但也因为克拉克不在,协防里约的美军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政变这种事,等反应过来再介入已晚了。
已正式宣誓就职的杜鲁门总统在参联会全体会议上脸色阴沉,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诸位对巴西问题打算如何应对?”
关于巴西政治局面,刚才内阁紧急会议已召开过了,由于瓦加斯被囚禁而生死不明,再加蒙特罗是通过政变夺权的,因此美国当局直接宣布不予承认。现在蒙特罗把原来的陆军部长、同样是亲德派的杜特拉上将推出来充当国家元首,自己则兼任陆军部长并试图在幕后进行操纵;因此美国也必须尽快扶持属于自己的巴西政治领袖,在赫尔的建议下,陪同克拉克前去累西腓考察同时向来又是亲美派的巴西外长奥斯瓦尔多…阿拉尼亚被挑中。
但美国人的动作显然要隐蔽得多,阿拉尼亚只是鉴于“情况紧急代行总统职权”。
在这种局面下,巴西军队也开始分裂,原本巴西各部是陆军亲德、海军亲美,在海军被德国打得差不多之际,陆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势,但在有美军控制的地区,这部分巴西陆军即便想拥戴杜特拉和蒙特罗也要考虑其他因素,因此迟迟不敢公开亮相,部分反而宣布与美军合作。
这绝不是杜鲁门想要的局面,他对巴西军队的战斗力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他们充其量只能干些后勤,正面交战绝不可用。他现在对美国陆军的期望也降低到很低的程度,认为至少要有2:1以上的规模优势,1:1之下是完全打不过的,听说德军又在增兵,对巴西局势忧心忡忡。
“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批6个师部队的整补,全部到位后我们会有大约14个师的兵力……额……至少有13个师。”
原本美军在南美有4个师,后来又陆续整补了4个师,整体布局是哥伦比亚1个师,委内瑞拉2个师,圭亚那1个师,巴西累西腓地区2个师,东部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1个师,里约附近1个师,整体兵力正好是沿着南美海岸线摆开了一字长蛇阵。本来按参联会的规划,南美至少要达到50万兵力以上,所有拉普拉塔集团国国境线都应该有美军存在以便威慑。但实际上由于海军屡屡抽调再加德军不断打岔,这一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目前的兵力分布阵型当然是非常不理想的,但南美地形决定了只能这样分派兵力——因为南美腹地的交通状况根本无法支持大部队和重装备通行,再加美军对后勤的需求尤其繁重,脱离港口和船队根本无法生存。
至于艾森豪威尔忽然改口说13个师,则是因为现在里约附近的步兵师建制已溃散,人员实际损失可能不多,但已不成为一支可承担作战使命的部队。
“我们希望将兵力增加到20个师,并且配有2…3个装甲师。”艾森豪威尔对着地图解释道,“由于巴西的特殊地形,我军无法通过腹地行军,只能利用两栖登陆作战的方式展开进攻,我们的进攻方向有2个,一是直接去里约;第二是绕开里约去叛乱州,但无论哪种策略,都必须先由海军肃清在巴西沿岸的德国舰队。”
杜鲁门不禁皱起了眉头,海军已表示在7月初之前无法行动,陆军又说要等海军,这岂不是时间一条条拖下去?
正在沉默间,忽然克拉克有新的战报传来:“我第442团经过浴血奋战,挡住了敌军追击,并先后击退敌军3次进攻……掩护了第7师撤退,现在初步预计有8000多官兵已收拢,我已率参谋部和其他有力部队向南行动……”
马歇尔对这情况很恼火,区区1万不到德军居然打得一个完整师仓皇撤退,居然还是被442一个团解救下来,两相对比之下,反差有点儿惊人。
杜鲁门却很高兴:“这个团不错,好样的!从长官到士兵都应该嘉奖,这是哪里的部队?”
“这……”众人一阵尴尬地沉默。
“怎么了?”杜鲁门看众人神色不对,疑惑地问道。
442团最初是由夏威夷独立步兵100营为主形成的,这部分官兵原先服务于夏威夷第298和299国民警卫步兵营,几乎全部是日裔美国人,珍珠港事变以后,处境非常尴尬,美军解散也不是,留用也不是,最后打发他们组成了独立100营,原本做些后勤保障工作,但他们都强烈表示要去上前线,再加上其余部队对日裔官兵的排挤,最后陆军系统没办法,把所有日裔官兵都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单独的团,番号陆军第442团。里面85%的士兵和中低级军官都是日裔,只有上尉以上级别和部分技术兵种才有较多其他族裔。
这个团编成后,没哪个师愿意接收,因此一直独立存在,陆军既不敢把他们送去太平洋战场与日本交手,又不能放去欧洲怕添乱。正好外交值顶格的克拉克愿意要他们,于是他们便成了第五军的直属部队。与一般美国高级军官不同,克拉克很喜欢他们,认为他们吃苦耐劳、作风顽强,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部队,甚至还提议让他们担任司令部警卫。虽然这事在其他人劝阻之下最后没成,但显而易见克拉克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杜鲁门听完全部原委后将桌子一拍:“什么日本裔、德国裔,加入美利坚合众国国籍,宣誓效忠国家和宪法,现在愿意在战场上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都是我们的同胞,战争当头,我希望军队不要存在种族主义偏见,不要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这支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