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第4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灌浆期休整阶段,红军也拼命整固实力,现在南翼面临的局势不再是曼施坦因率领下的南方集团军群那150或160万兵力的威胁,在隆美尔中东集团军投入战场,伊朗、土耳其两国合计70余万兵力加入战争后,红军总参谋部估计南翼敌军兵力已达到250万,而整条战线现在变成了从沃罗涅日到阿斯特拉罕,只不过1200多公里,比去年秋季时要短得多。敌军一方面增加兵力,一方面防线缩短,红军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
为迅速增强实力,斯大林已不惜一切代价,除高加索方面军被拆开补充外,科涅夫的草原军区直接被抽空,将近30万军队被抽调到南翼加入补充,然后莫斯科方向的大本营预备队剩余的25万兵力和中亚军区的15万兵力同样全部调光,在补充70万军队后,南翼前线还只有230万兵力,不仅数量上少于轴心军,质量更是极其低劣。
最后大本营下定决心,又从远东抽调了35万兵力,加上乌拉尔地区纠集的新兵一共凑了50万部队,组成了中央方面军,但在司令员职务任命上出现分歧,朱可夫力荐科涅夫出任该方面军司令员,但斯大林对科涅夫的印象一直不太好,认为他在西方面军任职时屡屡反对进攻勒热夫…维亚济马突出部,“有畏难情绪”,不同意让他出任如此重要的司令员职务,最后决定由巴格拉米扬出任。
说起来科涅夫这段往事其实是被霍夫曼给坑死的,如果遵循历史走向,西方面军按朱可夫的计划发动“火星行动”,将会遇到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坚强防御,结果苏军损失将近150万还拿不下这个突出部,酿成了绝无仅有的大惨败,科涅夫反对进攻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当然中央集团军群为此也损失了30多万,而且把东线所有的机动兵力都填了进去,以至于没法增援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第六集团军——保卢斯就这样完蛋了。
没想到穿越后的元首执行了“放弃突出部、拉平战线”的策略,梅列茨科夫的西方面军仅仅用30多万兵力就拿下了德军主动放弃的两个重要突出部——勒热夫突出部和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收回了“面对莫斯科胸膛的手枪”,损失与战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那科涅夫反对进攻的意见就大错特错,以至于到现在这个印象还扭转不过来!当然,这样一来德军损失相应也少得多,仅仅只有3万多,正是凭借这次1:10的战损比,莫德尔走上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的高位。
说起来梅列茨科夫以前也是不折不扣的倒霉蛋,1940年时他还是总参谋长,地位比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高得多,但因为在秋季大演习中作为总导演的他偏向失败的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巴甫洛夫而不是胜利的基辅军区司令朱可夫,经铁木辛哥提议,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转而担任副国防委员分管防空。
结果在这位置上干了一年多,在巴巴罗萨计划执行前一月内有三架德机从不同空域进入苏联领空(两架安全降落,一架迫降),他又被认定为间谍,在贝利亚授意下,他被内务部打得死去活来,受不了的梅列茨科夫被迫承认参加子虚乌有的间谍集团,差点直接被枪毙,但巴巴罗萨突袭挽救了他——内务部根本顾不上杀人。三个月后,由于前线节节败退,病急乱投医的斯大林又想起梅列茨科夫,直接从监狱提出后参战,先负责一个集团军,然后又出任沃尔霍夫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
这下梅列茨科夫终于时来运转了,先是费尽心机保住了列宁格勒,然后又跟着在莫斯科保卫战里立功,等42年5月份铁木辛哥惨败后,“圣眷正隆”的梅列茨科夫完全压倒了自己的政敌,在斯大林心目中获得了好印象。到9月份时,经斯大林暗示,朱可夫准备发起火星战役夺取勒热夫…维亚济马一线,铁木辛哥、科涅夫等人都反对,但梅列茨科夫明确表示支持,认为他可以指挥西方面军的部队去打,甚至还可以立军令状——打输就枪毙!结果大获成功,仅仅损失30万兵力就达成战役目的,不但斯大林极为高兴,还让策划作战方案的朱可夫的声望升入云端。
这战果大大巩固了梅列茨科夫的地位,不但深化了与朱可夫之间的关系,还把铁木辛哥彻底打入深渊——现在后者说话斯大林已完全懒得听了,科涅夫完全属于误伤,好在有朱可夫保着,问题不算太大。
“火星”战役是难得的、苏德两军都认为自己是胜利者的战役:苏军损失30万拿回了要地,德军打出了将近1:10的高交换比。
凭借种种超常规手段,大本营将南翼兵力恢复到了280万左右。原本按朱可夫的设想,至少还要再抽调一个方面军,他看中的目标是有50多万兵力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但斯大林拒绝了请求,只同意让该方面军配合南翼作战,但隶属关系上还归入莫斯科方向。
因此,盖伦提交给霍夫曼的情报不是很准确:布良斯克方面军后面的草原军区虽然还维持着名头,但里面要么是4、50岁的中年大叔,要么是不折不扣的女兵,根本不可能提供任何支援,其作战效能恐怕连临时武装起来的托特组织劳工阵线都比不上——至少那里都是年轻壮劳力;而中央方面军的名头和大致兵力虽已摸清楚,但德军并不清楚里面有很多远东部队——战斗力比常年在南翼征战的部队实力略强;只有一点盖伦说得非常清楚,中亚方向异常空虚,除里海沿岸有一点兵力外,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中亚腹地完全一片不设防。
反过来,红军方面对德军的情报侦探也存在很多误区:虽然已决定执行坦波夫方案,但指挥部依然设在斯摩棱斯克,两者间距离实在太远,两人无法把这次行动联系起来;担任东线预备队任务的东方集团军群主力集合地是奥廖尔,这已让苏方掌握了,但又判断不出属实。就情报工作而言,基本处于半斤八两的状态。
“总书记同志,从我们掌握的情报同时结合最近一段时间敌人电报信号激增的态势来分析,敌人下一次进攻已近在眼前,但对敌人主要目标究竟是什么,大本营和总参谋部还存在分歧,在兵力配属上也存在相应困难。”对着地图,华西列夫斯基首先介绍了大致兵力态势。
第229章 城堡(6)
按从南往北的顺序,红军南翼战场一共投入了4个方面军:
最南端是叶廖缅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依托伏尔加河,负责防御从阿斯特拉罕到斯大林格勒大约400公里的战线,他吸收了高加索方面军主力,总兵力高达75万;
其次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顿河方面军,依托坚固的城市防御体系,守卫伏尔加河、顿河、斯大林格勒三角地带,战线大约200公里,总兵力55万;
再往北是瓦图京指挥的西南方面军,依托顿河右岸,守卫斯大林格勒侧翼,战线大约300公里,总兵力60万;
最后是新编成的中央方面军,负责连接坦波夫与西南方面军,核心要害在扼守3条铁路交汇线的鲍里索格列布斯克,战线大约250公里,总兵力50万。
除去一线的230万兵力外,朱可夫手里还捏着由马利诺夫斯基担任独立集团军司令员的战区预备队,说是一个集团军,其实兵力超过25万,另外还有15万部队分散配置在里海北岸。
南翼战场总共拥有280万部队,但坦克和飞机总数都只有2000出头(注:有关兵力统计均包含配属给方面军防区的空军与后勤力量,实际一线陆战官兵要少一些)。虽然没有明确4个方面军之上的最高指挥官,但大多数时间都是朱可夫在指挥协调,负责南翼战线。
中央战场以保卫莫斯科为核心,同样拥有4个方面军,总兵力大约265万。
南端是由列伊捷尔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负责连接中央方面军,核心要害在扼守坦波夫,战线大约250公里,总兵力55万;
然后是拱卫莫斯科,由梅列茨科夫大将指挥的西方方面军,负责防御南起图拉、梁赞一线,北到勒热夫、克林一线的半弧形防御带,战线大约550公里,总兵力高达115万;
最后是由普尔卡耶夫上将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负责诺夫哥罗德到勒热夫一线防御,掩护西方面军侧翼,战线大约400公里,总兵力75万。
大本营预备队被南翼战场抽光后又重新组建,不过现在只有20万左右的名义编制,实际是派不了用场的。
中央战场的红军总数虽然略少于南翼,但坦克和飞机数量都超过了2500,且训练度更好,算得上是较有战斗力的战区。
北线战场是以保卫列宁格勒为核心,虽也拥有沃尔霍夫、列宁格勒、西北、卡累利阿4个方面军的编制,但总兵力只有185万左右,其中西北方面军还担负莫斯科战区的战略预备队职能。由于各方面军编制相对较小,大本营曾撤销过沃尔霍夫方面军建制,但由于北线交通条件、气象条件太差,类似南翼这样的大编制方面军并不利于指挥,最后还是分解为4个方面军,另有独立第7集团军承担本战区预备队任务;各方面军实力普遍在40…45万左右,拥有一支10万人左右的战区预备队。该战区技术兵器是最少的,坦克与飞机均只有1000出头。
这些在一线与轴心对峙的兵力中,除倾尽一切手段搜罗到的补充兵外,其余兵种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以海军为例,战前黑海舰队是仅次于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部分,到塞瓦斯托波尔失守、黑海滨海区全线失守后,所有黑海舰队官兵除极少数例外,全部就地转为陆军。一般充当步兵,会操作舰炮的去当炮兵,会开鱼雷艇的转行去当装甲兵——海都没有了,留着海军也没什么用。空军同样避免不了抽调,飞行员是断然不会减少的,但由于控制面积减少、机场和高射炮大规模丢失,这批守备兵力与高射炮兵力同样转入陆军。
对德国来说,一种相当有利的局面是终于在技术兵器数量上基本追平了对手。巴巴罗萨开始时,轴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