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第1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美国
第二:德国
第三:法国
第四:英国
第五:日本
第六:意大利
第七:加拿大
第八:西俄
第九:比利时
第十:东俄
前十比较好排,第十一位就开始有争议了,有人说是西班牙,有人说是瑞典,还有人说是合并后的澳新,不过更多人认为是中国——无论哪个政府,这两年都在经济上有所建树,而拥有北方9省地盘、背靠东俄的中共发展尤其迅速。
中共一方面用粮食和轻工业产品从俄国换取技术和重型装备,另一方面又用原料和粮食与日本交易从欧洲、日本淘汰下来的二手工业设备,虽然林林总总不免有各国大杂烩的样子,但整体思路和布局是非常清晰的,更重要的是,中共手里不但拥有中国唯一一个油田——玉门油田,还可以从东俄获取石油,再加上北方煤炭丰富,发展化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重庆当局最开始受制于石油困局,连满足机械化装备的汽油都不能满足,谈何化学工业?好容易挨到1945年,因为日本石油产量提升以及消耗减少而松动了石油出口,也只能说刚刚满足需求,要想富裕根本不可能,北方的地盘收不回来,南方的地盘还要考虑宁渝合流分肥,再加上日趋腐败的内部统治和家族势力,还要维持一支300多万的军队又没有美国爸爸输血,小日子过得十分煎熬。
在这样的体制下,如果能把中国当一个整体看,坐稳11位是没问题的,可如果考虑不同的控制背景,别说11位,13位都轮不到,甚至还要排在印度之后。
第61章 通向铁幕之路(62)
在重新审视工业产出、财政负担、军费开支后,各强国无一例外做出决定:裁军并压缩军备生产。
德国是第一个行动起来的,东线战场胜利后,德国就裁撤了100万陆军,至少15万党卫军,然后还停掉了至少一半以上的三班制作业;到1946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德国再次裁撤了100万陆军,至少5万党卫军,然后所有军工体系的三班制作业全部停止,不过电力消耗没有减少,全部提供给了原子弹项目。
1946年5月9日是霍夫曼宣布的欧洲联合暨世界反布尔什维克战争胜利纪念日,当然,这只是官方说法,私底下大家都管这个日子叫轴心胜利纪念日,因为轴心不但在欧洲战场取得了胜利,在美洲同样取得了胜利,只因为元首从大局起见不想不过分刺激英国、法国、美国等“友好国家”而重新把斯大林和布尔什维克拉出来当做靶子打。
说起这件事也很搞笑,几个月前杜威政府在德国官方宣传机器中还是怙恶不悛的“战争贩子、财团寡头、犹太阴谋集团”代表,等美共革命一爆发特别是杜威决定和德国停战并秘密从德国借兵后,宣传口吻立即来了180度大转弯,杜威变成了“世界和平维护者,美利坚拯救者及国际反布尔什维克战争”的坚定盟友,这个调头水平真是让人防不胜防,很多观察家的眼镜都碎了一地。
不过戈培尔部长的能力不是吃素的,在宣传机器全面开动下,杜威被形容为“幡然醒悟,与旧秩序一刀两断”的革命者,悬崖勒马,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美国,挽救了美国人民!”,再加上欧洲之声一直强调的,“德国只反对犹太财团和布尔什维克阴谋分子及其走狗,不想与美国人民敌对”的观点,这个调头技术显得还很高超。
在胜利日这一天,霍夫曼宣布了两条决定:第一条,德国政府决定于7月15日正式成立欧洲联盟并进行胜利大阅兵;第二条,德国政府再次宣布裁军200万!
这次200万再加上前次裁撤的220万,另外还有送走的25万ss亚美利加集团军,德国国防力量将要减少450万,从峰值900万的规模一下子砍掉了一半,实际上砍掉的数量还要更多,因为胜利纪念日当天还宣布结束总动员体系和战争状态,所有防空、动员都将恢复原样,国内几十万的防空和后备人员同样可以解放出来。
除此之外,德国还向美洲共和国、非洲共和国、亚洲领地和德属东西非转移了部分军队,总兵力至少在50万以上,这也不统计在德国本土国防力量之中,因此德国军队账面上的数字严格说起来只有300万出头了。
日本的裁军计划最初是在堀悌吉强行推动下进行的,先是减去了50万总军,等到德国原子弹爆炸,日本上下意识到堆砌兵力已毫无价值,于是又砍掉了50万总军,两轮下来砍掉了100万军队。
在日美停战协定公布后,日本为释放善意,决定再次裁军100万。陆军兵力压缩到180万以内,海军砍去1948年后才能完工的军舰建造计划,云龙级/轴心级将在建设到16艘后停止。东久迩宫稔彦王还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宁渝合流与中国关系正常化,预期这样又可以减少20…30万军队。
整体来说,日本兵力大约砍去了一半,为300万略多一些。
美国情形比较复杂,美共内战前麦克阿瑟以整顿为理由,决定先削减50万陆军兵力,结果削减还未完成,动荡就发生了,最后统计的伤亡超过30万,被卷入的部队则超过120万,另外又恢复了25万亚美利加集团军的数量。
因此杜威签署的裁军命令是陆军砍去200万,海空军不动,而陆军裁军的格局也很有意思:凡是被美共渗透过的部队,不论战斗力如何,一律遣散;从德国、日本、英国战俘营(悲催的美国人在英国还有10多万俘虏)归来的军队,除军官外,全部遣散;从夏威夷、澳新赎买回来的军队,自愿遣散,原封不动的是总统卫队30万及李奇微带领的,在累西腓和隆美尔周旋了1年多的巴西派遣军。
杜威裁军的标准很简单:第一要可靠,第二要能打,两条不符合任一一条的都可以遣散,这理由强大的让人无话可说。
美国空军是削减涉及最少的军种,只有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部队裁减一部分,涉及人数很少。
海军则重点裁减造舰计划,为回应日本方面发出的善意,美国同样决定1948年才能成军的军舰取消建造:这样一来,原定补足8艘的衣阿华级将只有3艘,原定新建8艘的蒙大拿级也只有2艘可完工,后来金上将据理力争,认为要学习德国搞一艘防空战列舰进行试验,杜威便同意再保留一艘蒙大拿级作为防空战列舰,于是战列舰领域将是3+2+1,与欧洲基本持平,比日本(3大和+长门+2金刚)略强一些。
航空母舰领域,原定到1948年至少要完成36艘埃塞克斯级,计划最后完工26艘,护航航母则直接停止建造,因为已太多了——现在不是船不够,是合格水兵和舰载机飞行员不够。
有过华盛顿条约裁军经验的各国都认为目前保留的舰队肯定是超标的,必然还会再次削减,但现在保留一些有利于将来再谈。还有一点让陆军耿耿于怀的是,陆军经过战俘营的都被遣散了,但海军陆战队经过战俘营或者被赎买回来的却保留了下来。
为拉拢海空军拥护自己,杜威在授予斯坦因纳荣誉五星上将之后又追授“坚贞不屈、与布尔什维克势不两立”的阿诺德将军为空军五星上将,然后又根据阿诺德的身前的意愿,把斯巴茨扶持为空军司令并晋升上将,而麦克阿瑟支持的肯尼则被杜威赶入了预备役;随后他又授予剿灭海军叛乱的金上将、英格拉姆两人五星上将,逃出参联会传令有功并亲自追击叛军的特纳中将被授予海军上将;足足等待一星期后,他才把另外两个五星上将头衔给陆军,其中一个给了马歇尔,另一个给了麦克唐纳,给马歇尔没什么问题,给麦克唐纳打脸打得就比较重——等于总统卫队一下子出了2个五星上将!
当然陆军也不全是倒霉蛋,第二次围剿中打得还算兢兢业业的李奇微凭借这份功劳再加上坚守累西腓一年多的业绩,也晋升为陆军上将,可怜的克拉克本来也有机会摸一摸五星上将的边,可谁让他第一次围剿打输了呢?不拿掉他总参谋长的职务,杜威还算是手下留情了。
唯一什么也不动的是从澳大利亚回国的艾克婆婆,既没有奖励也没有训斥,甚至对他在澳新的表现也一笔带过,依然让其当了副总参谋长,搞得后者自己也有些莫名其妙……
第通向铁幕之路(63)
“元首,关于美国赔款一节的分配和使用,我想听听您的建议和想法,这对我们下一阶段国际事务谈判很有必要。”
霍夫曼点点头:理论上对美宣战的轴心国家其实是不少的,除了德、意、日三大国之外,包括罗马尼亚、匈牙利、西俄都是宣战过的,但目前只有德国和日本拿到了赔款,其他国家一无所获。从美国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就和德国、日本在打仗,意大利勉强因为军舰和舰载机飞行员还有一点点微弱的存在感,至于罗马尼亚、匈牙利、西俄是什么鬼?美国表示从未交过手,自然也谈不上赔款谈条件,如果杜威连罗马尼亚都敢赔款,那他这个总统还有脸见人?
“这些事情还是要让里宾特洛甫出面安抚一圈,给钱是不可能的,但什么表示也没有也说不过去……”霍夫曼分析道,“军队裁员后,大量武器就空余下来了,虽然很多要移交给未来的欧洲联合部队,但并不代表各国就没有国防力量了,所以我们还是要表示一番。我认为可以安排装备补偿。罗马尼亚、匈牙利各30亿,斯洛伐克、西俄各15亿,其他宣战过的国家每个5亿,总数不超过100亿马克的装备,拿到这批装备后,他们私下也可以调剂余缺,和我们备个案就好。”
施佩尔点点头:100亿马克不算多,元首这么解决了也算是件好事。
“至于意大利和法国,他们贡献是不一样的,意大利海军几乎打满了整场大西洋战役,法国海军也提供了军舰、基地、补给和少量志愿兵,我当初答应过两国,打完仗后军舰物归原主,如果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