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粟裕年谱 >

第26章

粟裕年谱-第26章

小说: 粟裕年谱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日在如(皋)黄(桥)公路上的搬经镇召开参战部队干部大会。滕代远、粟裕先后发表讲话。

  7月23日得知自南通、靖江、泰州增援的国民党军四个师已到达如皋附近,决定解除对国民党军第七十九师的围攻,主动放弃如皋县城,主力部队北撤海安地区休整。

  7月24日华中野战军政治部发出关于如皋战后政治工作的指示。

  7月25日戌时,发出致陈毅、宋时轮、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并中共中央电,报告苏中当面敌军有十师之众,华中野战军仅能集中35万人于一个突击方向,短期内难以打开更大局面,建议将在淮南的第五旅调至苏中参战。7月27日,陈毅致中共中央电,说“粟二十五日请示调五旅赴苏中事,值得作全面考虑”,“我认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步向西转移”,“请军委决定,通知实施”。

  7月27日国民党军攻占淮南的天长县。7月30日再占淮南的盱眙县。

  7月28日下午4时,由海安出发去淮安,请华中分局常委讨论决定是否主动放弃海安。面对10万敌军分进合击海安的形势,粟裕设想以一部兵力打运动防御战,掩护主力部队休整,然后主动放弃海安,以造成敌人错觉,创造有利战机。7月30日,华中分局常委会议讨论同意粟裕的意见。8月1日,自淮安返回海安,当天晚上召开师和纵队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华中分局的决定。

  同日中共中央军委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宋时轮、张鼎丞、邓子恢电,指出:“蒋军经过整编,其战斗力一般加强,我军对其作战时,必须取集中优势分割歼灭方针,其比例为三对一或四对一,否则不易解决战斗,欲速不达。

  无好打之机会时,宁可迟几天等候机会。”

  同日陈毅致华中野战军、华中军区电,指示:津浦线是主要战线,五旅不宜东调。

  7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致张鼎丞、邓子恢、粟裕电,指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要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则。”

  同日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五师、整编第四十九师、整编第二十一师、整编第八十三师、整编第二十五师等部共七个旅开始向海安进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在海安以南以西实行运动防御,阻止敌人进攻。第一师、第六师进入海安、李堡一线之北休整。

  7月31日陈毅、宋时轮致中共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张云逸、黎玉、袁仲贤、张鼎丞、邓子恢、粟裕电,说陇海线两侧敌军主力均有增加,只能击溃不能歼灭,决定以山东野战军主力向灵璧、泗县找桂系军队求战,拟先消灭两个团,再转而进击津浦路徐蚌段。中共中央军委8月3日收到此电,当即复电指示:“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机会歼敌,过于急躁之意见并不恰当。”

  8月1日午时,发出致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并中共中央电,再次建议第五旅以及华中军区特务团迅速东移苏中参战。电报说:“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否则会影响到另一战略区之机动。依目前华中兵力,实无法组成两个野战军。现天长、盱眙既失,五旅等部留淮南已无大作用。因此建议将淮南主力大部东移苏中参战。只要苏中局面打开,则淮南形势亦可能逐渐改善,而后我们再以主力西移,则淮南局面亦可能打开。”
 


第17章


  同日华中军区致中共中央军委并陈毅电,报告淮南战役发展不利于作战,决定以第六旅第十六团配合地方武装坚持游击战争,其余第五旅全部及第六旅第十八团、皮定均旅北撤到淮安、宝应地区待机。

  同日陈毅致中共中央电,“建议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津浦、陇海,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为目的”。电报说:“张邓谭粟舍不得苏中,以主力在该地打转,实际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重要,此道理以前讲过多次,讲不通。现在粟在海安、东台再打几个胜仗,恐仍不能退敌,值得考虑一下。”

  8月2日申时,发出致中共中央并陈毅、宋时轮、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请示电,“决定即于明晨拂晓放弃海安,将主力主动向富安及其东北地区转移,以待今后情况之变化”。“我除开展敌后游击阻敌向北发展外,并准备在东台东南地区与敌决战。因此,五旅及特务团仍应迅速开东台集中,同时已令十纵加强邵伯、高邮、兴化等地之防务,以防扬泰敌人乘机沿运河线向北挺进”。

  同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粟裕并告张鼎丞、邓子恢、陈毅、宋时轮电,询问:

  “主力休整及补充情形如何?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8月5日午时,粟裕电复中共中央军委询问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报告:“职部主力各级战斗组织已整理就绪,疲劳亦已恢复,兵员补充续增”。“在五旅增到苏中条件下,于八月内再歼敌人两个旅是有把握的。如五旅不来,而仅以现有兵力作战则感到吃力,对九月份战斗亦将有影响,且苏中局面不能得到较快的好转”。因此,“斗胆直陈”,“坚决要求五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改变苏中战局,以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

  同日陈毅、宋时轮致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并报中共中央、刘伯承、邓小平并告粟裕电,认为“我全军战略仍应向西向南,而不宜在东面贪恋”。8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致陈毅、宋时轮电:“粟裕集团应否于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后再告”。8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陈毅:“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皆无话说。”

  8月3日华中野战军发出调整部署命令,主动撤出海安。8月5日,华中野战军政治部发出关于撤出海安的解释要点,指出:“是我们主动地撤出海安,并不是无力量守海安而被迫撤退”。“战争的胜败,决定于双方人力、物力、财力消长的对比,特别是人民站在那一边,那一边最后是要胜利的,而不在于一城一地一交通线的暂时得失”。

  8月7日得知海安国民党军分兵东进,一部已冒进至李堡地区。粟裕说:

  “此乃一良机也,不可错过!”立即通知各师各纵队首长开会,部署发起李堡战斗。

  同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粟裕并告陈毅电,征询对华中野战军主力作战方向的意见:“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津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微午(5日午时)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同日辰时,陈毅致中共中央军委并粟裕、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电:

  “粟部在苏中已打二个胜仗,这是正确的,今后应迅速西调为好”。“现山东太行均倾全力向南向西会师,华中主力留滞苏中与敌人分路纠缠,必不能获得彻底的胜利。如同意,粟部于取捷后开淮南,或到淮北亦可”。同日辰时,复陈毅并报中共中央军委及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电,报告“歼敌良机已到”。“五旅仍东调,明后日即可参加此间作战”。电报说:“本应遵令不调五旅东来,但华中兵力过于分散,形成钳制方向之兵力多于突击方向”。“如以五旅加入苏中作战,则苏中战局很可能于最近有新的开展,如是则苏中主力当可于本月底西移淮南方面时,淮北作战才能更有效果”。8月8日申时,中共中央军委复粟裕并告陈毅、宋时轮、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电,指示:“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如连续歼敌两个旅有便利条件,则可连续歼敌两个旅,否则可先歼其一个旅,休息数日后再找机会歼其另一个旅”。“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同日,陈毅致粟裕电:“同意以一、六师,七纵及五旅集中于东(台)海(安)间待机歼敌,充分准备勿浪战,战后再行西进”。

  同日山东野战军发起泗县战斗,激战两昼夜,未能攻克该城,于8月9日撤出战斗。

  8月8日午时,发出致中共中央并报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电,报告:

  “我们决心于灰日(10日)歼灭进占角斜之一个旅,而后继续解决李堡之敌。如此战胜利,则苏中局面可逐渐好转。战后我们当可将主力转向淮南,以配合淮北作战。”同日申时,又电陈毅、宋时轮、张鼎丞、邓子恢并中共中央,报告国民党军有集中五个师进攻邵伯、高邮之极大可能,“我仍决于十日晚歼灭李堡、丁家所之一○五师,而后相机攻占海安或包围海安(驻新七师),以调转西去之六五军而于运动中歼灭之”。陈毅于8月9日复电:“对企图切断我通、如、启、海联系之顽三个旅,如有充分把握,则望尽全力一鼓歼灭之,否则先消灭其一二个旅,然后再扩张战果,分段歼灭该敌。”

  同日华中野战军政治部发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对敌政治攻势的指示,指出:

  “充分运用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削弱敌人的军事优势,是目前自卫战争胜利的中心环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